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玉米概述及栽培新技术
玉米概述及栽培新技术概述一、发展玉米生产的重要意义玉米又名玉蜀黍、苞米、苞谷、棒子等,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良好的牲畜饲料和工业原料。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而居第三位。玉米营养丰富,籽粒中含淀粉72%、蛋白质9.8%、脂肪4.5%。此外,还含有大量的矿质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玉米作为食用,具有发热量高的特点,用玉米掺合其他食品制作各种糕点,味美可口。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有“饲料之王”之称。每100kg玉米籽粒含有270饲料单位,其营养价值相当于120kg高梁、130kg大麦。利用玉米饲养猪、牛等家畜,增重很快,一般育肥猪日喂玉米1.5kg,再配合其他少量动、植物饲料,每天可增重0.5kg左右;玉米的茎、叶和穗轴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和可消化蛋白,如玉米在乳熟期前后收获,切碎做成青贮饲料,营养素及维生素都十分丰富,是优质的饲料。在工业上,玉米籽粒是制造淀粉、葡萄糖的主要原料,也可制成酒精、醋酸、丙酮等化工产品。玉米胚含脂肪30%—40%,可榨油,玉米油可作肥皂、油漆涂料等。甜玉米可制罐头食品。在医药上,玉米淀粉是金霉素、链霉素和青霉素等抗菌素的原料,玉米的花丝可医治高血压、尿路结石、肝脏疾病等。二、玉米生产概况玉米何时传入我国尚未定论,大约已有460年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玉米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北至北纬53度的黑龙江省的黑河以北,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都有一定面积。玉米在我国各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山东、吉林、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四川七省。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形式多样。东北、华北北部有春玉米,黄淮海有夏玉米,长江流域有秋玉米,在海南及广西可以播种冬玉米,海南因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南繁基地。但最重要的种植形式还是春、夏玉米。春玉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全部玉米种植区。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区。西南诸省的高山地区,及西北地区。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纬度及海拔高度的原因,积温不足,难以实行多熟种植,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相对于夏播区,大部分春播区玉米生长期更长,单产水平也更高。夏玉米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西南地区也有、部分面积。主要由于积温的差异,夏玉米的种植形式也不相同。在黄淮海地区的北界,种植一年一熟春玉米热量有余,而一年两熟平作热量条件又显不足。一因此,麦田套种玉米形式在河北石家庄以北及山西等地区比较常见。近年来,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套种玉米因在小麦收割时易伤苗,小麦收后贴茬播种小麦,有取代套种玉米的趋势。我国是最成功的利用玉米杂交种的国家之一,除边远地区外,都已采用了杂交种。随着高产、抗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不断选育成功与推广,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化肥、农药施用水平的提高,以及养殖业、加工业大量需求的拉动,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增长。195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是1258万公顷、1685万吨和1335千克/公顷,到1992年分别为2109万公顷、9743万吨和4622千克/公顷,增长幅度分别是67.6%、236.1%和465.8%。其发展速度高于小麦、水稻等其它作物。三、玉米的类型和杂交种玉米的类型(一)按籽粒的形态和结构分类1.硬粒型又称硬粒种,果穗多为圆锥形,籽粒方圆形,顶部及四周的胚乳为角质淀粉,中部为粉质淀粉。籽粒较坚硬,多为黄色,也有红、白、紫等颜色。适应性较强,产量较稳定,品质较好,但籽粒出产率较低。2.马齿型也称马牙种,果穗圆柱形,籽粒扁而长,多为黄色。粒中央及顶部为粉质淀粉,两侧为角质淀粉。由于粉质淀粉比角质淀粉干缩得快,所以顶部有明显的凹陷,形似马齿状。植株较高大,较耐肥,产量较高,但品质不如硬粒型。3.半马齿型也称半马齿种,为马齿型与硬粒型的杂交种。籽粒较厚,边缘较圆,籽粒顶部的粉质淀粉较马齿型少,下陷深度较浅,一般不明显。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此外,还有糯质型、甜质型、粉质型、爆裂型、有稃型等。(二)按生育期分类根据玉米生育期的长短,可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1.早熟种生育期为70—100天,有12—16片叶,需积温2000—2200℃。2.中熟种生育期为100—120天,有17—20片叶,需积温2300—2500℃。3.晚熟种生育期在120天以上,有21片叶以上,需积温2600—2800℃。玉米杂交种的优势玉米的杂种优势是指遗传基础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产生的杂种第一代(F1),在生长势、抗逆性、适应性以及产量等性状上均优于其亲本的现象。玉米杂交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植株性状整齐一致(株高、穗位高等),果穗大,籽粒多而饱满,空秆少,产量高,一般比农家品种增产20%—30%,有的甚至成倍地增加;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生长势旺,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等。玉米栽培新技术第一部分种植模式一、地膜覆盖栽培(一)我国地膜覆盖栽培情况大量推广的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栽培是提高单产的有效方法。北方采用可延长生长季,南方采用可提高复种指数。在城郊利用地膜覆盖技术可提早和延后种植,以保证长年供应,满足城市人民鲜食的需要。我国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是于1978年从日本引进,并首先在我国北方开始试验示范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通过各地适应性和可行性试验研究,确认这是一项大幅度提高玉米单产,经济效益显著的有效措施。由于地膜玉米栽培投资少,效益高,操作简便,增产增收,因而能很快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1984年全国地膜玉米栽培面积为1.7万公顷,到1987年猛增到40.6万公顷,1990年剧不完全统计,全国玉米大田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167万公顷,地膜覆盖育苗移栽面积100万公顷,估计地膜玉米增产55亿公斤,为我国粮食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二)地膜覆盖增产原因分析1、可以增温、保温防寒。地膜覆盖可以提高表土层温度2-3℃,种子发芽快,提早4-6天出苗,延长了营养生长期;同时可提早播种7-10天,以便于抢上季节。2、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地膜覆盖可防止大气直接与土壤表土层接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损失,从而达到保水防旱的目的,同时又能阻止土壤养分随水分蒸发损失,并能防止雨水或灌溉冲刷,减少养分随水流失,使大部分养分保留在土壤中,从而增强了土壤的保肥能力,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3、可以保土,防止土壤板结。覆盖地膜后,能阻挡雨水直接冲刷,既能减少水土流失,又可避免土壤板结,所以覆膜的土质疏松,通气性好,肥料分解转化快,有效养分多,有利于根的生长发育,根系发达,扎根深,从而增强植株抗旱抗倒能力。4、叶面积大,光能利用率高。试验测定地膜玉米的叶面积比露地的有明显的增加,覆膜的叶面积系数比露地的增加26.5%,覆膜玉米平均单株鲜重在苗期比露地增加145.2%,拔节期增加141.43%,扬花期增加17.3%。由于叶面积增大,光能利用率高,光合产物积累多,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茎杆粗壮,穗大粒多,粒重增加,单株生产力高,增产显著,一般增产幅度为30%-100%,最高的增产达3倍以上。(三)地膜覆盖技术1、要认真选地,精细整地地膜玉米根层密,根长而数量多,且主要分布在20-30㎝的土层中。要使地膜玉米有个发育良好活力较强的根群,就必须认真选地,要选择那些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能力较强,排灌方便的地块,这样才有利于根系的生长。而不应选择那些陡坡地,土层贫瘠,有机质缺乏,排水不良的低洼易渍水的地块。地膜玉米如果整地粗放,畦面高低不平,土块过大,就很难使地膜紧贴地面,产生空隙,通风漏气,便失去地膜的保温、保湿、保肥、防雨水冲刷等作用。因此,播种前必须要进行精细整地,要求翻耕的深度为18-20㎝,深浅一致,耙松、耙碎、平整。可见,精细整地是确保盖膜质量和全苗,获得较大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2、合理密植采用宽窄行单株植一般的栽培密度为每亩3000-3500株,宽行为80-90㎝,窄行为40㎝,株距为30-33㎝;紧凑型品种为每亩4500株左右,宽行为70-80㎝,窄行为35㎝,株距为25-30㎝。3、选用优良的玉米杂交种。地膜玉米宜选用中迟熟的杂交种,比当地露地品种的生育期长10-15天,或所需积温多250-300℃,叶片数多1-2叶,且穗部上面叶片上冲,下部叶片平展,这样能充分发挥地膜玉米的增产优势,提高经济效益。4、施足基肥玉米种植覆盖地膜后,能显著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但地膜玉米苗期不便于施肥管理,如果施肥不足,则直接影响幼苗生长发育,造成叶黄,植株矮小,扎根浅。因此,播种时应一次性施足全部农家肥和磷、钾肥及60%-70%的氮肥作播种基肥,以达到前期攻苗,中期攻秆,为后期生殖生长打基础的目的。留30%-40%的氮肥在玉米抽雄前10天施用用作攻苞肥,以防后期早衰而造成空秆、穗小、秃顶增加和粒重下降。一般每亩施土杂肥1000-1500㎏,水粪750-1000㎏,尿素10-15㎏,磷肥20-25㎏,钾肥10-15㎏。5、适时早播地膜玉米的播种期可比露地玉米提早7-10天。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上,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因此,在适宜播种期内,抓住雨后有利时机及时播种,是保证地膜玉米全苗的关键。6、提高播种质量,保证一次全苗。地膜玉米的播种应开沟进行,播种深浅一致(3.5-4.5㎝),防止盖土过厚过薄。盖土过薄,不利种子吸湿,影响发芽;杂交玉米顶土能力较弱,盖土过厚,不利幼苗出土,易造成缺苗。此外,地膜玉米的基肥用量大,化肥用量也较多,且集中施用,肥料浓度很大,播种时应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以免引起烧芽,造成缺苗。氮、磷、钾化肥混合施放在两穴种子之间,土杂肥盖在化肥上面,然后覆土。播种后,把畦面刮平,除去大土块,喷洒除草剂,每亩用拉索100g,或西玛津150g,兑水50㎏均匀喷洒于畦面,然后覆膜,膜要紧贴地面,膜边用土压紧、压严、压实,防止通风漏气。7、加强田间管理(1)及时破膜接苗,这是保证地膜玉米苗全的重要环节。播种后7-10天到田间检查,如发现玉米漏尖出土,要及时用竹签破膜,接苗出膜。膜开孔1㎝左右,不要太大,然后把幼苗轻轻提出膜外,随之用细土封压破孔,以利保温。破膜宜在无风的晴天进行,如果气温低于12℃,可待1-2叶期再破膜接苗。(2)间苗、补苗和定苗。玉米长至2-3叶期结合间苗,带土移栽补苗,并淋定根水。4-5叶定苗,每穴留1苗。7-8叶抹除分蘖。(3)重施攻苞肥。抽雄前后是玉米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在抽雄前10-15天,每亩施尿素8-10㎏,或碳酸氢铵20㎏,每隔两株玉米中间打洞深施,施后即盖土。二、移栽地膜春玉米新技术春玉米移栽地膜栽培就是实行薄膜拱棚营养钵育苗,地膜覆盖移栽的方法。它是针对玉米苗前期冻害、渍害两大气候性灾害,克服地膜单项栽培早播出苗率低,不易壮苗,而组装配套形成的春玉米壮苗早发新技术体系,使玉米播种基本不受天气条件影响,争得早苗、全苗和壮齐苗,进一步改善春玉米的生态条件,促进玉米始终沿着正常轨道生长发育,从而获得高产。采取移栽地膜栽培春玉米,平均单产可达642公斤,比单项覆盖地膜栽培增产9.8%。该方法也是实现以玉米为主多熟制的有效途径。1.选用优良杂交种根据本地常年积温和覆膜增温总和达到2650℃~2800℃,进行移栽地膜栽培,可选用晚熟类型玉米杂交种。实施玉米双季栽培或单项地膜覆盖栽培,应选用中熟玉米杂交种。这些中晚熟种株型紧凑,透光性好;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穗大粒多,单株生产力高,增产潜力大;生育期适中,采取移栽地膜栽培,一般在7月中旬前后成熟,对后茬玉米等作用影响不大。2.适时双膜育苗在原有单膜棚架育苗的基础上,于床面上加盖一层地膜。双膜育苗增温显著,比单膜增2℃~3℃。能够加快苗床内土壤水分循环速度,促使种子吸水均匀,达到出苗整齐健壮。培育出早壮苗,适期移栽,充分发挥早苗早发优势。①培肥苗床:实行肥床育苗,选油菜苗床,旱
本文标题:玉米概述及栽培新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2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