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vsat专题互联网金融
vsat专题:互联网金融导语: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种种新闻在近期犹如潮水般袭来,银行、证券、保险也纷纷加入其中,这不仅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也将带来巨大的金融业革命。据央行与银监会人士介绍,一系列互联网金融政策即将陆续出台;各部门已就各自未来监管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制度广泛征求意见;监管部门将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监管保持一致性,并将以互联网金融监管为突破口,在金融管制和市场准入方面适当放松金融监管。(机构投资策略)(投资机会梳理)(个股点将台)相关股票:内蒙君正、东方财富、方正证券、泰达股份、晨鸣纸业、万泽股份、上海钢联。最新更新:(更多阅读)P2P融业网产品到期难提现仍在卖老板想方拉资金(12.29)网络余额支付每日最高万元支付机构将被分类评级(12.29)互联网金融政策密集落地行业洗牌加速(12.29)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明年启动平台呼吁加强行业自律(12.29)新版网络支付办法出台微信零钱发红包过千需认证(12.29)中国官方发文规范P2P明确投资者自行承担损失(12.29)P2P监管拟划12条“红线”(12.29)投资互联网金融股抓三条主线看四类个股(12.25)部分P2P身陷非法集资漩涡监管层年末排查升级(12.24)e租宝涉嫌违法经营被调查起底700亿级“金融怪兽”(2015.12.10)信息科技:互联网金融热情有望重燃荐5股(08.18)首家互联网金融风控实验室成立国内首家互联网金融风控实验室日前正式揭牌成立,互联网风控实验室由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携手互联网金融平台金信网共同打造,旨在通过学术理论与行业实践相结合,研究符合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标准化风险控制体系,为行业发展及监管提出可行性建议。互联网金融行业近年来在市场规模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风险问题不时暴露出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控水平成为了投资者关注的重点。作为互联网金融风控实验室唯一一家副主任级研究合作单位,金信网首席运营官安丹方表示,金信未来愿意成为风控实验室的基地,以自身实践为行业风控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素材,寻找最适合中国土壤的风控模型。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爱君指出,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统一的风控方法论引导和规范,不同背景的平台风控机制和模型各不相同,导致监管很难深入风险核心,从业者也难以找到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互联网金融风控实验室”将以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及创新产品的风控研究为主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风控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形成一套系统性的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并向互联网金融监管层进行相关立法谏言。中国互联网金融兴起互联网金融活动在中国诞生多年,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公司跨界创新活动的增长,令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两年赚足眼球,并衍生出众多的创新业务。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开始被认定为一种“有别与传统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以及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式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而且这一模式将受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信息科技的影响,不多演变成熟。中国政府推出“宽带中国”计划各阶段目标概览根据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获得的信息,当前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如下普遍特点:1、用户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认知度、使用频率不断攀升尽管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己久,但年被中国从业者普遍视为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元年”:在这一年,融资平台、金融电商、数字货币、各类理财应用、网络券商、网络保险、众筹融资等创新业务纷纷取得较大的曝光率。不过,迄今为止,中国网民所熟悉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仍然是第三方支付工具及网上银行服务。在上述各类业务中,有超过的中国网民对第三方网络支付和网上银行毫不陌生,大部分人士经常使用第三方网络支付或网上银行服务。随着传统券商和保险机构向互联网领域借力,网络保险、网络券商和理财有上升趋势,成为紧跟第三方网络支付和网上银行之后的业务热点。根据一些受访机构提供的资料,近的网络用户会经常性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或服务,另有近的网络用户至少半年会使用一次。这也显示用户的使用频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网络金融的使用频率或将进一步提升。2、“跨界”不断,融合发展提速“跨界”(借助互联网进行的跨行业经营)被业者认为是年互联网行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尽管跨界并非新事务,但在年,随着互联网公司向资管业务领域渗透,特别是余额宝的规模急剧增长,令互联网金融兴起跨界热潮。跨界领域也从货币基金向平台、众筹、互联网保险等领域扩大。互联网公司的跨界行为不仅体现在线上,同时也向线下延伸。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相互竞争,分别推出各自的打车。此举很大程度上以实现生态为目的,但是客观上推动了第三方支付从线上向线下融合的趋势,创造出许多新的业务模式。另一方面,以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为主体的传统金融机构,也各自加速向互联网领域及电商领域发展。这些机构借助原有的线下资源,向线上领域扩张,令金融电商、互联网保险、在线券商等业务出现较快的发展趋势。3、用户对互联网金融产品与工具的安全性重视不足从年的发展来看,互联网有助于提升信息披露功能,有助于减少中间交易环节,但是金融业务的本质风险并不减少,只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而调查显示,互联网金融企业对投资者教育与投资安全性重视程度仍有不足;中国电子商务当季值(亿元)中国网络购物的当季值(亿元)互联网金融:成功“跨界”的背后宏观背景:中国金融改革落后于市场经济改革出于对资本市场可能引发动荡的担忧,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更偏向于行政干预,而非市场化改革,也因此导致金融体系的发展整体上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步伐,令金融深化程度不足。尽管中国政府近年来放松利率和汇率管制,但是目前中国内地的银行在存款利率方面的自主权限依然远不及香港的银行;在外汇改革方面,虽然近几年不断放宽汇率管制,并在资本项目方面作出重大调整,包括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放宽跨境担保,并对跨境资本进行了优化管理,但是有关金融改革的步伐仍然与中国的经济体量、不断增长的民营企业及居民财富需求仍然有一定差距:●存款利率:未实现市场化●中小微企业贷款:仍未获得国有大型银行的足够重视●个人贷款:个人征信系统尚不完善中国政府最新的金融改革举措包括:●07/19/2013中国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1)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2)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3)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4)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05/19/2013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发布《跨境担保外汇管理规定的通知,从2014年6月1日起大幅度缩小跨境担保的数量控制范围和登记范围取消所有事前审批,以登记为主要管理手段●07/10/2014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提出,将在2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07/14/2014外管局发出第37号文,对跨境资本流出入实施优化管理,精简管理环节和业务材料,拓宽资金流出渠道、放宽境外融资资金使用限制,同时废止原75号文“跨界”成功的直接原因:电子商务与网购的兴起纵观历史,繁荣的贸易皆内在地催生与之相关的金融需求。电子商务(含B2B,B2C,C2B,C2C)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业务平台。·电商交易:驱动网上平台提供更便利的支付与清算·货款沉淀:驱动网上平台的储蓄与信贷业务·交易获利:驱动网上信贷、财富管理等投资需求·网络便利:T+0;实现转账免费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电子商务,其发展与繁荣必然要求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与之相匹配的安全、便利的支付与清算系统,而平台间的货款沉淀,又会带动储蓄、信贷等互联网业务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财富管理等投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是互联网公司“跨界”,不如说是传统金融企业对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与商业创新意识不足。中国的电子商务的增长趋势依旧,而其中,网络购物的增长远远高于电子商务的~般增长速度;尽管如此,网购的规模(截止今年第二季度为6288亿元,人民币,下同)占电子商务的规模(今年次季规模约2.57万亿元)仅约24%,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问,这也势必推动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发展。五大因素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繁荣·中国作为全球第大经济体,民间中小微融资需求不断扩大,但传统金融机构对这块业务的辐射严重不足·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接受网上交易和网上购物·中国年轻富人增长迅速,习惯于网购理财产品·中国政府提升网速及宽带普遍率,大大提升网络经济基础建设中国高净值人群数(左轴,万人)及人均可投资资产规模(右轴,万元)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活动在中国诞生多年。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和网络应用的兴起,此类经济活动逐步得到迅速普及并衍生出众多的金融创新业务。自2011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第三方支付活动的活跃,催生了更多样化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一)网络第三方支付的兴起网络第三方支付在中国增长迅速中国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业务类型主要有三种:1、预付卡发行与受理;2、互联网支付;3、银行卡收单截止2014年7月15日,中国央行共集中发行了批第三方支付牌照(期间陆续针对个别企业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迄今为止,持牌单位共有269家。上述5批集中发放的时间如下:2011年5月18日:27家2011年8月29日:13家2011年12月22日:61家2012年6月27日:95家2014年7月15日:19家在上述牌照中,全国性预付卡牌照最为紧缺。预付卡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发行的、在发行机构指定范围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以卡片、密码等形式发行的电子支付工具。央行2011年发放的首批牌照中,只有6个全国性预付卡相关业务牌照,其他均为省级或跨省业务。央行2011年表示,不会发太多此类牌照。在港股中,中国支付通(8325HK)及中国平安(2328HK)分别拥有1张全国性预付卡业务牌照。根据统计,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约5.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而2014年首季的交易规模则达到1.87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增长,第三方支付的业态将呈现稳定增长格局,预计未来三年至少保持35%的年化均值增速。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规模将持续上升。(1)尽管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发展迅速,但整体规模仍远落后于网上银行业务,其金额占整体支付市场的比例仍极小,有较大的增长空间。(2)在网络第三方支付中,移动支付将更具增长潜力。移动支付的发展,有效地完善了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提升互联网交易活动效率和服务模式。移动支付规模正迅速超越第三方网络支付的增速。网上银行(左轴,柱图)与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右轴,曲线)规模(亿元人民币)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亿元)及移动支付规模(亿元)中国互联网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及产品概览在中国,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提供联接商户收单行和消费者的银行卡服务,获取相应的报酬。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费:·互联网收单手续费(主要针对线上交易)·POS收单手续费(主要针对线下交易)·购汇业务·外卡收单业务·授信收益·预付费卡收益(对预付卡尤其如此)·沉淀资金利息(对预付卡尤其如此)·其他衍生业务收入:包括电商广告、数据分析处理等需要指出:(1)预付卡牌照内含了第三方支付功能,可进行线上线下的融合;(2)上述手续费的总额约占交易额的左右,但分成比例无行业统一规定,主要要视收单行、商家及第三方支付公司之问的地位强势与否而定。通常来说,如果是用POS机进行银行卡支付,银行或会收取商家近的手续费;但如果通过第三方进行支付,银行有可能反而会(部分)豁免商家的手续费,其原因是线上第三方支付公司凭借自己的特定网络优势,将网点延伸至一般银行网点无法延及的市场或是地域,因此银行愿意为此将商家的手续费“分享”给第三方支付机构。有鉴于此,那些拥有跨地域及跨行业优势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将拥有较大的优势地位。在互联网支付牌照中.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这两个工具最广为人知,目前两家公司正进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本文标题:vsat专题互联网金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