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学院:专业:姓名:学号:一:历史背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燃料消耗急剧增加,地下矿藏被大量开采和冶炼,由于自然资源遭受不合理的开采及工农业大发展而生产和使用大量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品,造成大量生产性及生活性废弃物不断进入环境,严重污染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使正常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100多年来,全世界已发生数十起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公害事件,如英国伦敦曾多次发生的煤烟型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湾的慢性甲基汞中毒(水俣病)和神通川流域的慢性镉中毒,印度帕博尔(Bhopal)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毒气泄露事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现位于乌克兰)核电站爆炸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当代的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对后代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其中主要的有: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冰川积雪融化,海平面升高。②臭氧层破坏,使大气中的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阻挡作用减弱,③酸雨,除对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外,也可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④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对生物造成的破坏迅速加剧。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1: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2: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大气圈又称为大气层,是调节地球“体温”的外衣,使地球从太阳得到的热量不易散失,而适宜的温度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圈: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地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积雪,以及地下水、大气水。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岩石体的总称。地壳是岩石圈的主体。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1),地球距离太阳适中,植物可以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量在生物体内传递。是太阳的光能开动了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机器,使动植物能生生不息(2),地球上适宜的温度,是生命活动必需的。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供给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植物才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3),地球有大气层保护:大气层挡住了强烈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大气层挡住了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大气层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不会散发到太空中去,地球上的温度才不会剧烈变化;假如没有大气保护,地球将是一个死寂的星球。(4),地球上有繁荣的生命,这与它是一颗岩石星球也不能截然分开。地球的核心主要成份是铁。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铁质核心产生了强烈的磁场。这种磁场包绕着地球,保护着地球。当太阳风暴,也就是来自太阳的高速带电粒子流,向地球猛烈袭来时,这种包绕着地球的磁场把它挡在了太空,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物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四:地球各圈层发育固体地球形成至今,在46亿年的漫长演变史中,经历了地球化学动力演化、大气成分的演化、海陆变迁及生命的演化,形成今日的地球。这些变化,有些是逐渐发生的,有些是突然发生的。地球演化史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地质历史实质上是生物与地球表层非生命部分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历史。随着原始地球的改组和分异活动等,一直被禁锢在地球物质中的气体大量泄出地表,由于地球引力使甲烷和氨等比较重的气体和水汽在地球外层停留形成原始大气。随着地表逐渐冷却和大气中尘埃微粒增多,水分循环,形成原始水圈。以后由于水量增加,地壳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河湖和沼泽。海洋形成以来,由于各种外力等因素的作用,生物逐渐出现,特别是原始绿色植物的出现,光合作用的进行,氧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游离的氧对原始大气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变成二氧化碳,氨变成水汽和氮,最后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现代大气成分。氧的存在,原始生命逐渐发展起来,从海洋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形成生物圈。生物圈质量虽小而且较薄,但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圈层。生物的出现,不仅使自然界中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而且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五:人类与各圈层关系(一)人类与大气圈人类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上。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CH4、N2O和CFCS等微量气体的浓度一直在持续增加,这些微量气体,一方面,通过温室效应使对流层和地面温度升高,使平流层温度降低,对气候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将直接参与大气化学反应或通过改变大气温度廓线,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使大气组成发生改变,对气候有间接影响。烟尘、粉末和废气在不加以回收利用的情况下,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使空气增加了许多污染物质。由于这些气体吸收地表面红外辐射能力强,而且有的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可长达上百年,从而改变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影响了地球气候。(二)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对于人类来说,水就是生命之源。然而人类也在影响这水圈,为了截取洪水径流,人们修筑了许多大小水库。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国家水资源的分布都极不均匀,冰岛、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等国水资源丰富。而北非和中东许多国家,如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国,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径流量很小,人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淡水占有量都极少。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使得地面坍塌,造成城市隐患,人类围湖造田,砍伐森林也加速了湖泊的泯灭。(三)人类与土壤圈土壤圈就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的疏松部分。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而且内部有生物栖息。由于具备这些特征,土壤圈表现出其他环境系统不可替代的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和同化外界输入的其他物质,是整个生物圈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圈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四)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表层是人类活动和其他生物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受人类的影响也最大,在这里,各种地质作用复杂而活跃,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强烈,使表层的变化及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也最为显著,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人类的种种活动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五)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生物和人类互为环境,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和生产资料的供应者人类生产资料性质、生产力的分布、构成、组织形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是由人类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同样人类也改造着自然界的面貌,甚至改造自然小环境。目前一些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填湖造地等破坏着生态平衡,影响着生物多样性。谨慎地对待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六: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因为对环保怀有强烈兴趣,我选择了这门课程。经过四次课的学习。我对环保知识有了更多了解,视野得到扩宽,思维也得到扩展。比如老师讲到: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冰浮在水上。那么如果冰的密度比水大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水底将全部结冰,水生动物无法生存。水在不同温度下密度不同,所以水体中的水能够上下循环,传递营养,对生物的生长有很大意义。能源的消耗是环境污染的根源。中东的战争不仅有能源因素,还与争夺水资源有关,等等。这都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一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紧密相关。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养成对问题缜密思考的习惯,才能对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更清楚。对环境问题也是一样。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到人体健康,也关系到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全人类的生存发展。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容后再议的问题。当我们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看,我们看到了环境对整个地球的纵向影响(时间之长)和横向影响(范围之大)。再跳到一个微观的角度看。我们又要相信正如同蝴蝶效应,个人对环保的点滴贡献也能为地球环境的改善献出一份力量。这堂课名为“导论”,我认为它不仅是环境保护这门学科的导论,也是启发我们成为环保新一代的导论。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导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