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是指存在于环境中,对人类和动物体内的激素产生影响,干扰机体正常内分泌物质的合成与代谢,激活或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外源性化学物质。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心的污染物。原生环境(primary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受人为活动影响而形成的环境。环境应答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某些基因对环因素的作用会产生特定的反应,称为环境应答基因。环境基因组计划(EGP):指拟系统的寻找在美国人口中与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等七大类疾病有关的十类候选基因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计划。该计划将推进有重要功能意义的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确定它们引起环境暴露致病危险性的差异,推进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对疾病发生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EGP(环境基因组计划)于HGP(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区分开!!SK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1作用对象的广泛性○2低剂量长期性○3作用的多样性○4环境因素的复杂性T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1)特异性损害:急性作用、慢性~致癌~致畸~致突变~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非特异性损害T影响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②剂量或强度③作用持续时间④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⑤个体感受性m一级致癌物二级致癌物诱变致癌物概念(有的是经过体内转化的,有的不是)直接致癌物:不需活化即有致癌作用(大部分);间接/前致癌物:活化后有致癌作用(终致癌物)诱变性致癌物:使基因突变而致癌3、环境污染所致的慢性危害类型:非特异性危害、引起慢性疾患、持续性蓄积危害4、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1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中毒或慢性危害○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4选用最敏感指标的原则○5掌握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的原则5、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的概念及其类型:(1)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主要包括:○1大气污染的烟雾事件;○2过量排放和事故性排放引起的急性危害;○3核泄漏事故;○4生物性污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2)慢性危害:指环境中有害污染物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主要包括:○1非特异性影响;○2慢性疾患;○3持续性蓄积危害。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会用)-2-(一)研究内容•暴露:人体接触某种污染物的过程暴露环境、暴露途径、暴露物质、暴露水平•健康效应:正常状态、临床前期改变、临床表现、分布特征等•两者关系:利用流行病和统计方法判断污染物与健康损害有没有关系。(二)研究方法(1)已知暴露因素,研究其健康效应描述性研究:分布描述和现况调查(2)出现异常后,追究其环境因素,探索病因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和定群研究(3)剂量——反应关系研究:分析暴露水平和患病率的关系•实验性研究:定群研究和实验研究。不能用人做危害性研究j健康危险度评价:对某一环境中有害物质可能引起的个体和群体产生某种有害健康效应(伤残病出生缺陷和死亡等)及其概率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怎么进行健康危险度评价,其包括四个阶段:○1危害鉴定:为定性评价阶段。需要确定被评价化学物质是否产生健康危害;暴露-效应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效应予以分类;估计危害程度,确定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是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核心。是化学物暴露水平与健康不良效应之间的定量评价。应依据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毒理学试验资料。○3暴露评定:确定暴露人群的暴露水平或剂量和暴露人群特征。确定人群接触待评价化学毒物的总量并阐明其特征,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或估计值。○4危险度特征分析:确定暴露人群中有害效应发生率的估计值及其可信程度或不确定程度,并以文件的形式阐明该物质可能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为政府管理机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章大气卫生(今年应该考大气,去年考了水体富营养化,所以~)1、大气的垂直结构及其特点:(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将大气层自上而下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1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为12km。其特点为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2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处。其特点为空气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至85km处的范围称为中间层,其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4热成层:该层位于85—800km的高度之间,其特点为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5逸散层:800km以上的区域统称为逸散层,该层大气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迅速,地球对气体分子的吸引力小,因此气体及微粒可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等。大气污染物的种类(颗粒物分类):(1)气态污染物:包括气体和蒸汽。○1含硫化合物:SO2、SO3、H2S;○2含氮化合物:NO、NO2、NH3;○3碳氧化合物:CO、CO2;○4碳氢化合物:醇类、脂类、酮类;○5卤素化合物:HCL、HF、SiF4。(2)大气颗粒物:呈气溶胶态。○1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100μm,包括各种液体、固体或固液结合体。○2可吸入颗粒PM10,粒径≤10μm,能长期漂浮于空气中而被称为飘尘,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3细颗粒物PM2.5,悬浮时间长,可吸附有机物和重金属到达细支气管和肺泡,部分进入血液,危害大。○4超细颗粒物PM0.1,多来自汽车尾气,为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1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排放量、与污染源的距离、排出高度。○2气象因素:风和湍流、温度层结(气温的垂直分布、逆温的类型、大气稳定度)气压、气湿-3-○3地形逆温(temperatureinversion):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逆温的类型辐射逆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冷却造成。无风少云的夜晚。下沉逆温(气压变化)空气压缩增温而成。上层空气下沉落入高压气团中受压变热,使上层空气的气温高于下层。地形逆温:局部地理条件造成。盆地山谷的晚上。马斯河谷和多诺拉烟雾事故。4.大气污染的间接危害①产生温室效应:CO2,甲烷,N2O,氯氟烃,臭氧(近地面的);②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空洞:氯氟烃类、哈龙和氮氧化物;③形成酸雾和酸雨:SO2,NOx。pH5.6;④影响太阳辐射和气候:烟雾和烟尘吸收太阳光,产生冷化效应,能见度降低车祸增多,佝偻病增多;⑤影响居民生活条件:污秽,恶臭,不易清洁。T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烟雾事件:伦敦型/煤烟型/还原型/烟雾事件;(2)洛杉矶型/石油型/氧化型/光化学型烟雾事件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下降的度数通常为0.65度。大气稳定度与烟波扩散类型①波浪型γγd,不稳定状态;②锥型γ=γd,中性状态;③扇型γγd,逆温,稳定状态;④上扬型(屋脊型):日落后,傍晚。⑤熏烟型(下扩型):]日出前后,早晨。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①产生温室效应:CO2,甲烷,N2O,氯氟烃,臭氧(近地面的);②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空洞:氯氟烃类、哈龙和氮氧化物;③形成酸雾和酸雨:SO2,NOx。pH5.6;④影响太阳辐射和气候:大气棕色云团,烟雾和烟尘吸收太阳光,产生冷化效应,能见度降低车祸增多,佝偻病增多;⑤影响居民生活条件:污秽,恶臭,不易清洁。T大气有多少种污染物?要搞调查的话应该怎么插手去做这个?颗粒物有:SO2,NO2,CO,铅,臭氧,二噁英(环境激素),多环芳烃等。各种污染物的健康的影响:1对呼吸味道系统的影响:大量的颗粒物进入肺部对局部组织有阻塞作用,可使局部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吸附着有害气体的颗粒物可以刺激霍父使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发生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2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目前认为①干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诱发血栓的形成③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并释放细胞因子。3颗粒物的致癌作用4颗粒物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有短期影响进行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应做哪些工作:○1污染源调查:查明污染源数量、各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排放特点;检查污染单位执法和废气排放情况;鉴定各种废气回收利用和净化措施的效果。○2污染状况调查:调查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摸清污染范围和污染规律;评价污染的严重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其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提供基本资料;为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和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依据。○3人群健康状况调查:探讨病因,调查污染区域原因不明疾病或可疑症状与大气污染是否有关,即有果求因;探讨危害,研究暴露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即有因求果。第四章水体卫生1、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①降水:雨雪冰雹等。水质较好,矿物质少,硬度小;易被污染,水量无保证。可作为山区、沿海的水源。有时被酸雨污染。②地表水:降水地表径流汇集而成,包括江河、湖泊、池塘、水库等。矿物质较少,硬度小,溶解氧高,自净能力强;感官性状差,浑浊度大,有机物细菌多,受污染机会大;易受降水和人类活动影响。-4-③地下水:经土壤渗入地下的的降水、地面水。可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水质较清洁,悬浮物、有机物和细菌含量较少,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矿物质较多,硬度高,溶解氧少,受污染机会较小;但自净能力差,一旦被污染,清除污染极为困难。2、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1物理性状指标:包括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根据天然水的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好坏,也可说明水质是否受到污染。○2化学性状指标:包括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等。根据天然水的化学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化学性状及受污染的状况。○3微生物学形状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数,反应水体受微生物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3、天然水中臭和味的主要来源:○1水生动植物或微生物的繁殖和衰亡○2有机物的腐败分解○3溶解的气体,如硫化氢等○4溶解的矿物盐或混入的泥土4、天然水中不同颜色的来源(物理性状):腐殖质过多=棕黄色,黏土=黄色,小球藻使水=绿色,硅藻=棕绿色,甲藻=暗褐色,蓝绿藻=绿宝石色。5、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发生原因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1)概念:当湖泊、水库或海洋等缓流水体接纳过多含氮、磷的污水时,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出现水质恶化的现象。(2)原因: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水污染水体。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后仍存在),烷基磺酸型洗涤剂(含有聚磷酸盐),农田化肥(氮肥、磷肥)的使用,渔业养殖中动物的粪便和剩余饲料等都可以将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水体。(3)形成过程:①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无机盐类制造有机质。磷和氮进入水体,营养物质增多,使绿色植物和藻类旺盛生长。②藻类分布于水体上层,开始以硅藻和绿藻为主,红色颤藻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以蓝藻为主。(4)危害:①恶化水的感官性状②破坏水生生态③降低水的溶解氧含量,④产生藻毒素(肝损伤、神经毒性,致癌等)⑤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水体更新恢复原貌困难6、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本文标题:环境卫生核对完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