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环境心理学第一部分环境心理学导论第二部分环境的感知与认知第三部分环境中人的行为第四部分环境心理学与设计第一章环境心理学导论一、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什么?展过程。心理学(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2.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前,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种人格,之后古希腊的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一概念,用气质代替人格,形成四种气质。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也叫阈限定律。1860年,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3.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4.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心理的产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4.心理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心理现象产生了,就会有心理产生。感觉产生的最早又能发展出其他心理现象,感觉就是心理诞生的标志。5.心理学的分类(12大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劳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或医学心理学、司法与犯罪心理学(1)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一般-2-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普通心理学按照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还可分为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注意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言语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气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分支基础学科)。(2)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3)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条件下,心理、动机、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6.什麽是环境心理学?(1)概念: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科学。研究的是环境与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涵盖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规划学、园林规划与设计、环境保护、人文地理、文化人类学、生态形等)。(2)环境心理学研究包括环境和人类行为两方面因素(3)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而我们专业环境心理学重点讨论的是人工环境,尤其是建筑内外环境与行为的关系。7.环境心理学的特点:1.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2.以实际问题为取向。3.具有浓厚的多学科性质。4.以现场研究为主,采用来自多学科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折中研究方法。二、环境心理学的发展1.美国: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在实验室外估计实质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的调查工作。二战后,资源匮乏,房屋需求量大,对环境要求提高,推动了环境心理学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建筑环境与行为的关系引起多学科研究者的深切关注。1960年,KevinLynch(凯文·林奇)和他的学生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分析了城市空间知觉,出版了《城市意象》。1968年6月,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EDRA)”在北美宣告成立,-3-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到了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人数最多的从事环境——行为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团体。2.英国:1970年,在坎特等人的倡导下,第一次建筑心理学国际研讨会,简称IAPC,也就是后来欧洲的“人——环境研究国际学会”,简称IAPS)。3.德国:1886年德国美术史学家沃尔芬(H.Wolffin)著有《建筑心理学序论》一书。汉斯.迈耶(H.Mayer)还打算在包豪斯中开设心理学课程。4.瑞典:瑞典很早就处于环境与行为研究的前沿,他们特别重视建筑的视觉感知,并对空气和噪声污染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其寒冷的室外环境引起了许多如何创造高质量室内环境的思考,并加深了对环境之真实意义的理解。5.日本:日本在环境——行为领域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处于领先地位。1980年,日本与美国在东京联合举行了以环境——行为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后日本成立了“人——环境研究学会(MERA)”。1997年11月,由日本的“人——环境研究学会(MERA)”主办“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在东京大学的山上会馆召开。70年代,《建筑心理学》的问世,开始了关于神社设计如何影响朝拜者的情感和有关在大灾害中人的行为反应的研究。6.中国:中国的环境心理学发展大大晚于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才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有关的理论和方法。1993年7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市土木建筑学会在吉林市联合举办了“建筑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环境心理学在中国正式诞生的标志。1996年8月在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二次研讨会,并宣布建筑环境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后来更名为环境——行为研究学会(EBRA)。三、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被试者的选择(1)全部参与(2)随机抽样(3)分层抽样(4)不经选择的被试2.试验现场的选择(1)大现场与小现场(2)模拟环境3.方法的选择(1)直接审慎的观察(2)系统地观察环境行为(3)效能观察(4)直接提问(5)标准化问卷-4-第二章感觉、知觉及认知一、感觉: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人脑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1.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感觉刺激的重要性:感觉的丧失会严重影响人的认识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并波及到情绪和意志,造成心理上的紊乱及至病态。3.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1)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不同的形态构造,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职能。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适宜刺激物,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物产生最大的感受力,从而产生清晰的有一定意义的感觉。(2)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下绝对感觉阈限。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称为:上绝对感觉阈限。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的强度,就是人能产生感觉的刺激范围。(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类: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订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实现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一直努力4.客观事物是否引起人的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人自身的状态:A、刺激物的对比强度无意注意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刺激物的绝对强度,而是他的相对强度B、刺激物的状态运动和变化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引人注意。C、刺激的新异性与众不同的和新异的事物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千篇一律、刻板重复的事物很难吸引和维持人的注意。D、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E、个人特征个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都影响着人对客观刺激的注意与否。-5-二、知觉与认知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种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1.感觉与知觉的关系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对某个物体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清晰。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存在于其中。2、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3.习惯化——适应如果感知到的刺激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的刺激而变得适应。(1897年心理学家斯卓登(GeorgeM.stratton)就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感觉适应实验。)4.对变化的知觉刺激强度的增量与原刺激强度的关系影响着人们对刺激变化的知觉。对于低强度的刺激,只要一个很小的增量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变化;而对于高强度的刺激,则需要比较大的增量才能觉察到它的变化。(韦伯——费克纳(weber-fochner)的“心理——物理”定律)5.认知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称为“图式”把新的信息纳入固有的图式中的过程为“同化”建立新图式的过程称为“顺应”三、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1.视觉研究的深化(中央凹、黄斑、周围视觉)-6-2.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1)听觉(2)嗅觉:能够加深人对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气味还能唤起人对特定环境的记忆,用以作为识别环境的辅助手段。(3)触觉: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4)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5)温度和气流:环境设计中要尽可能为人提供夏日成荫、冬季向阳的场所,并努力消除温度和气流造成的不利影响。3、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1)相互削弱和破坏如果处理不当,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常常会削弱或破坏视觉体验。总的环境体验并不等于以视觉为主的、其他感觉为辅的多种感觉的加权之和。(2)相互加强和协同简单加强比较多见,复杂的加强涉及到更多感觉,尤其当多种感觉提供同一信息或同一类信息时,体验就更加深刻。协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某一环境(建筑)所提供的多种感觉应与所在环境性质相匹配;二是这些信息在质和量两方面应相互配合——只有当它们处于“最佳组合“时,才会产生良好的体验。(3)相互补偿和替代当人的某种感觉能力降低时,可以增强其他的感觉刺激作为补偿。当人对视觉提供的信息不感兴趣时,可以用其他种类的感觉来提供信息作为替代。第三章环境知觉理论1.较有影响的环境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生态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2.格式塔知觉理论(格式塔心理学)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一)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7-1、韦特海默: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他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术语是他首创的。2、克勒: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1917年出版的《人猿的智慧》一书中,他描述了关于动物解决问题的实验,提出了顿悟的学习理论。在知觉方面,他提出图形知觉的规律,有力地支持了格式塔的知觉理论。3、考夫卡: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传播者,考夫卡是最早向美国心理学界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而且他是柏林学派中最多产的作者,这些都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二)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后来在美国广泛传播和发展。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哲学思想渊源,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出现了许多思想潮流,对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物理学界在这一时期抛弃了机械论的观点,承认并接受了场的理论。(三)格式塔的含义1、词义:格式塔(gestalt)在德语中意指形式或图形,它还具有英语”组织“的含义,中译“完形”或直接音译为“格式塔”。2、术语: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3、引申: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把格式塔视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一)
本文标题:环境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