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3.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2)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展下去。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0.环境管理的内容:1)环境质量管理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2)生态环境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行为的管理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第九章我国的环境管理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3.几个里程碑: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座里程碑).: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二座里程碑)4.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核心)5.六次会议: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5.六次会议:1983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同步发展指导方针)5.六次会议: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五项新制度)5.六次会议: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5.六次会议:2002年1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5.六次会议:2006年4月17日至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环境质量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生产部门环境要素区域类型大气环境管理水环境管理声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管理流域环境管理开发区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商业、服务业环境管理水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管理生物资源管理6.新五项、老三项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新五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7.三大方针:“三十二字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8.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9.老三项——三大法宝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首创:美国)2)“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首创:中国)作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止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是我国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化、制度化。三同时制度尚存在的问题:以单项治理为主;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一般只限于搞治理设施;忽略了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解决方法:总量控制与污染集中控制3)排污收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排污收费制度基本政策:缴费不免除治理责任的原则;排污费强制征收原则;新污染源收费从严的原则;排污费与超标排污费同时征收的原则;排污费可计入生产成本的原则;10.新五项排污费专款专用原则;排污费的补助原则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考核对象是人民政府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定义: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定义:排污许可证制度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污染物排放去向等,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和法律手段。四要素:治理时间、治理范围、治理内容、治理效果;两个阶段:点源治理阶段、区域综合防治阶段三种类型(范围):区域性限期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污染源限期治理11.其它制度1)落后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制度到目前为止,国家经贸委已经发布了三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第二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定义):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2.环境管理五大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最基本手段)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环境管理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法律规范的构成包括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责任行政手段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环境管理行政手段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制定行政控制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环境标准经济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定义: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宣传教育手段(战略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由于信息不准确或不足,许多人不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紧密关系。有必要增加人们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并参与其中,找到解决办法。教育可以向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环境和伦理意识,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为此,教育有必要不仅解释物理和生物环境,还要解释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发展。我国加强环境管理教育的几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意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注重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加强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科学技术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环境信息公开(定义):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环境绩效(定义):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生态效益=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1.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相互关系: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2.基本参量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资源利用率(物质生产):资源利用率表示“物质生产”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人的生产”环节取得的消费再生物被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人口数量(人口生产):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所能支持的人类“自然”人口,有一个确定的总量。人口素质(人口生产):涵盖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资生产、环境生产的态度和能力,而且还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消费方式(人口生产):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污染消纳力(环境生产):环境消解从物质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口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废弃物的能力极限。资源生产力(环境生产):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3.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环境生产环节是人口生产环节和物质生产环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物资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的反应转化器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4.环境生产的两出两进:(两出: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两进:消费废弃物、加工废弃物)5.环境管理的方法: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6.两种生产与三种生产理论比较两种生产理论三种生产理论主导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自然资源无限自然资源有限追求目标物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的协调物资生产、人的生产与环境生产之间的协调消费特征强调物质消费强调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技术重点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建设伦理原则人定胜天天人合一7.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中心地位)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组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领导: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控制: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创新:在计划、组织、领导
本文标题:环境管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38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