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现状与发展 > 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干栏建筑继承与更新_以土家新村的建筑方案为例_裴奕pdf
第22卷第3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2No.32009年9月Journalof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EngineeringandTechnology)Sep.2009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干栏建筑继承与更新—以土家新村的建筑方案为例裴奕(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干栏建筑在我国少数民族建筑史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但这种特殊的建构方式所产生的建筑物,在很多年内大致保持了相同的面貌,渐渐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矛盾。围绕如何保护和继承干栏建筑这一问题,从新材料、新结构、新布局的角度尝试对传统干栏建筑进行改造,并对其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希望能让传统干栏建筑和现代生活相适应,从而焕发新生,为人们留下这珍贵的历史遗产。关键词:干栏建筑;结构;材料;平面布局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79(2009)03-0054-041关于土家吊脚楼吊脚楼是我国南方干栏建筑的代表,至今不少生活在山区的少数民族仍在使用着这种古老而实用的建筑方式,其中又以鄂西、湘西的土家族最为典型。2007年,笔者前往湖北省恩施市考察了土家族的吊脚楼,发现土家吊脚楼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1因地制宜的建构土家吊脚楼一般都建在山势险峻的地方,一来便于防御野兽,二来可以留出更多平地耕种庄稼,这在山区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物平面一般呈“L”型或“凹”型,主体坐落在山坡间的小块平地上,两侧再有厢房向外挑出,建筑的结构柱延伸落地,插在下面崎岖的山岩之中,整体空灵俊秀,远看就像悬吊在山林之间,故名“吊脚”。鄂西的土家吊脚楼的底层一般不加木板隔墙,对比之下,使得上部建筑更显轻巧,加上屋檐的举折,整体建筑充满腾飞的张力[1]。鄂西的土家吊脚楼有别于湘西的吊脚楼,表现为建筑正面朝向的不同。在湘西地区,建筑临河而建,正屋面街,因此临河的吊楼实际上是建筑的背面,而在鄂西山区,建筑的正面与吊楼的方向是一致的,这也体现了吊脚楼不拘一格的风格特征[2]。由众多单体建筑组合成村寨时,一般以公共用地的院坝、桥梁为中心展开,单体建筑依山就势排列在四周,平面布局并不追求严格的中轴对称,表现了山地建筑群自由的一面(见图1)。1.2内在结构逻辑土家吊脚楼虽然外观上看似复杂,其实结构的实质仍属于传统的穿斗式木构架单体建筑。建筑上覆布瓦,下垫基石,中间是由骑、柱、枋组成木构架;以柱承重,将柱用枋纵向“串联”组成排扇,排扇之间再用横向的枋连接,组成完整的受力体系;柱间装木板壁,按需要分隔出大小不同的空间。这种建筑方式适应了山区的地形,并且取材方便,施工便利,很好的发挥了材料的力学特性,因此在山区这种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图1鄂西彭家寨吊脚楼测绘图—————————[收稿日期]2009-06-17[作者简介]裴奕(1983-),男,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第3期裴奕: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干栏建筑继承与更新—以土家新村的建筑方案为例55土家吊脚楼一般都带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建筑做工也有自己的考究。土家的木雕艺术反映在建筑中,表现为对于建筑结构的装饰,梁头、檐枋被寄寓成不同吉祥的造型,雕刻的风格一般比较拙朴,重整体的把握,大气而亲切。重要的是,装饰一般与结构构件结合出现,这种结合既没有产生纯粹为装饰而装饰的多余构件,也没有出现因装饰而破坏材料受力特征的现象,力与美从形式到逻辑都体现了完美的统一(见图2)。1.3与土家生活的自然融合土家族的婚丧嫁娶、信仰、风俗等都在吊脚楼内演绎,一栋吊脚楼就是一部浓缩的土家族民俗史。它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充分满足了土家人们的心理需求。土家族吊脚楼堂屋两侧的厢房的前半部分一般都设有火塘,火对图2土家族吊脚楼的构成要素于土家人具有重大意义,房屋建成后入住前,一般都要请火,赶年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火坑旁边,烤大火、守岁、放烟火,称“出天行”。平时,火塘的上方会垂有长方形的坑架,美味的土家腊肉就是在这坑架上熏制出来的。逢年过节,大家聚到一起,在吊脚楼旁的空地上载歌载舞,应该说,是吊脚楼见证了土家族的发展历史[3]。2土家吊脚楼的当代困境遗憾的是,在笔者调研的地区,吊脚楼这种传统的建筑正呈现出一种衰败的趋势。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当地居民渐渐的走出了几百年不变的吊脚楼,住进一座座砖砌的小洋楼。这对于兴致勃勃准备恢复吊脚楼的人们无疑是一盆凉水,原来被人们看好的吊脚楼,竟已经不再满足现在的生活需求。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面前,传统的吊脚楼像是一位老人,步履蹒跚的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继承和发展新形式的吊脚楼成为当务之急。人们对于吊脚楼使用不便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2.1建筑物理性能不佳首先,被提到的是建筑的热工性能。在鄂西南地区(以恩施市为例),四季温差变化很大,传统吊脚楼薄薄的木板墙壁的气密性和隔热效果都不是很好,在冬天很难起到保温作用,必须加上其他辅助的材料,如毛毡等,在使用上不是很方便。且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对于房间有着相应的要求,比如空调设备在气密性能好的房间内才能发挥出较高的能效,传统干栏木建筑在这一点上有着先天的缺陷。其次,由于建筑进深大,中间又加有隔墙,使得内部房间,特别是卧室的采光条件很不好。室内除了堂屋外一般都比较昏暗,传统的卧室空间只有一扇朝北的小窗,这使得室内常常有一种阴湿的感觉,对于人体健康很不利。一般的土家吊脚楼地层都采用亮柱的做法,用来堆放杂草和圈养牲畜,长此以往那些稻草腐败的气味和牲畜粪便的气味就慢慢积聚起来,透过木楼板向上层的居住空间渗透,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起居。其实木构的干栏建筑并不适合这种人畜混居的生活方式,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有条件了自然被人们所抛弃。2.2建筑耐久性能差木材易腐蚀易着火,是木建筑难以长期保存的重要原因,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木建筑的耐久性能较之砖石建筑相对较差,在讲究经济效率的今天,其竞争力自然也就差了一点。在笔者参观的三个村子中,完整的上百年的老吊脚楼几乎已经看不到了,虽然土家人做了许多有创造力的保护措施,比如将做饭的炊烟引至房梁上,来杜绝虫蚁等等,但效果并不理想。雨水侵蚀和烈日曝晒,使得吊脚楼一旦得不到细心的照料就会迅速的衰败。其次由于土家吊脚楼没有类似马头墙的防火构件,使得在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很快,在高密度的村寨中,常常发生一屋着火全村尽毁的惨剧,相比之下砖石材料在耐久性方面就有着不言而喻的优势。2.3建筑取材越来越不易由于近年来国家保护森林,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对于木材的砍伐和运输也有了越来56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9越严格的限制。纯木构的建筑的建造成本也在提高,虽然我们参观的村子都在山区,但据村民们自己说,现在要像以前找到大量的成材已经越来越难了,这使得村民们自愿自发的开始使用廉价的工业材料作为建房的主要材料。黏土砖和空心砌块在不远的镇上就能很方便的买到,砖混结构简单易懂,于是一栋栋新洋楼就顺理成章的平地而起了。这也是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对于传统木构吊脚楼的不利影响之一。3对策笔者希望能通过规划设计土家村落的机会,把传统风情和现代化的特点都融入到设计中去,使之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富有地方特色,从而使传统的吊脚楼焕发新生。3.1对于平面的改进—保留特色、合理优化对于土家族住宅,在平面布局上,登堂入室都有严格的风俗讲究,这些风俗有些是淳朴的做法,有些是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有些则是迷信的崇拜。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些风俗上的禁忌制约着土家吊脚楼的平面布局,因此,要让吊脚楼焕发新生,首先就要解放其长久不变的平面布局形式,使之更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笔者对土家族住宅的功能关系进行了研究,然后去伪存真进行梳理,将其中关键的核心部分提取保留;对一些不宜的布置进行了改造,特别是将卧室,从昏暗的中部移到了南向有良好采光的地方,并将牲畜舍移出了建筑底部。平面布局时,着重保留了堂屋在住宅中的中心地位,将前院-堂屋-后院的建筑轴线作为户型设计的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适用的原则布置相关的厨房、餐厅、卧室、客房、卫生间、牲畜棚等,再根据需要扩展相应的娱乐室(麻将室)、活动室等,尽量丰富居住的空间。在节点处理时,强调对于传统细节的继承,对吊脚、丝檐、板凳挑、磨角等土家特色的建筑元素进行了保护和保留,让这些结构继续合理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另外考虑到今后农村的发展可能导致使用上的多种可能性的需求,在平面组合时强调了自由和灵活的特点,商住两用的新模式也被引用进来,建筑由某一尺度定为基础模数后,其余的户型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而来,这样为一个家庭提供了可以生长的居住环境,主人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自己住宅的大小,这也统一了建筑材料的尺度,为工业化生产和降低造价提供了可能(见图3)。图3平面设计图3.2对于材料的改进—扬长避短、多种材料的复合使用由于近年来保护森林的意识正逐渐成为了大家的共识,木材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同时纯木建筑由于使用材料上的单一性,不可避免的继承了木材的一些弱势的建筑性能,这些因素使得在设计时不得不思考对于材料变更的可能性。木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加工方便,但是有着易腐蚀、易燃烧、材料各向异性等先天的不足,而一些常见的工业材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人们希望能将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同时在外观和整体性能上又不失木构吊脚楼的特色。其中一种可操作的方法是,在建筑的关键部位,如外部不可见的结构部分,使用耐久性好的工业材料;在建筑不易受自然侵蚀的部位,如室内装饰部分,使用传统的木材装饰;在建筑外部的木构部分,如丝檐、板凳挑等,使用可更换的结构以提高整栋建筑的耐久性。在围护结构上,可以采用多层材料墙面,木材用于外层,同时可更换;板材用于内层,支撑墙体,弥补原先木墙的不足,这套系统提高了墙体的厚度,便于隔声,又提高了保温性能,同时为加装空调等电器提供了有利的建筑条件(见图4)。3.3对于结构的考虑—提高耐久性、不失原生性传统的穿斗式木构建筑历史悠久,其结构系统本身有着鲜明的特色和识别性,在设计时保留了这种外观第3期裴奕: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干栏建筑继承与更新—以土家新村的建筑方案为例57上和逻辑上的传统,主要从提高耐久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良。设计策略是对于大型建筑,采用内框架外穿斗的模式,对于中小型住宅,采用加固的穿斗结构。首先,平整场地的时候为今后的加固预备混凝土基础,然后对一些重要的结构构件(如木柱、木梁)进行防火和防腐蚀的处理,对一些不可见的内柱等,用钢筋混凝土来代替,为减少改变材料后的笨重感,有必要对每一个柱子都进行精确的计算,严格限制其直径,避免与周围的木柱形成反差,并在室内装饰的时候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再对一些易损的结构构件进行交接设计,特别是丝檐、板凳挑等部位,使其今后可以进行局部更换,方便整修。经过替换后,建筑的局部强度得到加强,局部建筑性能可以图4当地居民对一些新材料新结构的应用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卫生间的四周会注意密封并防潮,需要放置重物(如收割机等农具)的房间会得到结构上的加固等。建筑本身从外观上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建筑的内在结构则被现代木屋架的做法加固和替换了(见图5)。4结语传统建筑的继承和更新是人们时常面对的话题,如何在乡村环境—主要是低技术、低造价的环境中,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是一个十分务实且必要的问题。这次的设计主要从布局、材料、结构三个方面对吊脚楼进行了改进,其中的重点放在了增加建筑耐久性和改善建筑物理性能上,希望能够利用乡村自有的人力、物力,完成对新吊脚楼的改造,这种低技术为主的协力造屋模式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张良皋.乡土中国·武陵土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2]罗仙佳.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特征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3]张良皋.土家族文化与吊脚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5.图5构造示意图TheInheritanceandRenewalofGan
本文标题: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干栏建筑继承与更新_以土家新村的建筑方案为例_裴奕pdf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