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现代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代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铁厂小学:曾波(一)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思考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语文200分,数学、英语100分,体现强化国语教育。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无论是网民数量还是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均堪称世界第一。而当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后,更是每天引来上百万网民的点赞。可以说,“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那么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互联网+”将给教育带来四大变革: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课程;互联网+评价。一、互联网+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软件、网络教学视频等,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大大提升了教学素养,而且,更令人兴奋的是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才真正成为现实。同时,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学生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随心地与同伴沟通,与老师交流。在互联网天地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最高限度,教师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同时,教师不再居高临下地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资源的链接,实施兴趣的激发,进行思维的引领。(双师教学、慕课)二、互联网+学习移动学习,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通过互联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强化,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不需要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可以解开他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在网络的天地间,学生对于研究对象可以轻松地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观察,可以对相识与陌生的人群作大规模的调研,甚至可以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当互联网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自主学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高、初中物理)三、互联网+课程网络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因为具有海量资源的互联网的存在,才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能够及时地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四、互联网+评价在教育领域里,网评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打分,教师通过网络途径给教育行政部门及领导打分,而行政机构也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不同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与监控,确保每个学校、教师都能获得良性发展。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而社会各阶层也将更容易通过网络介入对教育的评价。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信息组织与整合、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教师积累的经验通过互联网获得共享的程度等等,都将成为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面对“互联网+”时代给出的新机遇新挑战,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坚定信心,解放思想,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全力打造出领先于世界水平的“网络新教育”。面对网络时代,我们要实实在在上好信息课,教给学生网络知识,引导学生科学、健康的上网和使用手机。(二)面向未来的世界教育眺望我们去看看美国的可汗学院。三年前,美国出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可汗学院。这个教育机构是由一位美籍印度人可汗创建的,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以炒股票期权为生。可汗学院的教育特色:1、游戏化教育。把枯燥的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游戏化。每课10多分钟,每次仅介绍一两个概念,让听课者能集中注意力。课堂上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跳出了传统网络公开课一个老师配上几个PPT的单调方式。他还使用了大量的网络奖品对学习者进行激励.2、随堂考试,“10分”过关.3、反转式教学。一反传统的在校上课,回家做功课的方式,学生在家看视频课,到学校与老师和同伴开展讨论,完成作业每个新概念线上随堂测验,自动评分。4、网上学习,线上提问,微机回答,问题与答案排名。5、任何一个问题在任何一个时间贴上,平均22分钟后就得到答案。游戏化,卡通化,反转式教学法的优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化。优秀师资稀缺是教育公平最大障碍。而网络教育使优秀的教师资源共享。个性化学习,实行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实现因材施教。因为在网上学习,每个学生进度不同,老师可以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水平不同的学生可以学得快点或慢点,因为可以随时上网,水平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课程进度。(三)中国教育的现状必须改变学校本来不是工厂,却按照工厂的模式生产出批量的标准件;学校本来不是军营,却进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循规蹈矩的个体;学生本来不是动物,却被当作动物园的观赏物关在笼子了,缺乏灵性、失去自由。教育不能适应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本质。(四)做有灵魂的现代教育有灵魂的现代教育——尽一切可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价值,实现人生的梦想!尽一切可能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潜在价值,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教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基!(五)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1、我们不仅要发现和培养数理、科技方面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也要培养在琴棋书画等其他任何方面有突出潜能的人才。2、重视学生的早期培养。3、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通过创设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每个学生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课堂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学校的变革必须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课堂改革必须是静悄悄的:一是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进行静悄悄的课堂改革,而浮躁、追求功利人所主导的课堂变革只是一时的作秀,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都是表面文章,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偃息旗鼓,悄无声息课堂改革必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生命成长必须是静悄悄的,比如深夜里禾苗的拔节,孩子潜移默化下的质的飞跃。由此而言,课堂也是静悄悄的,花样百出、高潮迭起的课堂恰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参与,思维的参与也必须是静悄悄的。4、延伸课堂,搭建平台认真、务实的上好音乐、美术、体育、书法课,举办“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兴趣活动、竞赛活动。5、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参观、访问,开拓学生校外视野。6、德育为本—赋予拔尖创新人才道德的智慧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德育一输,全盘皆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为他们奠定健康的,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格基础。我们在德育中要上好班会课、思品课、开展好团队活动,要注重将德育与研究性学习、创造发明教育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区,到敬老院等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学会理解他人,服务社会。7、未来探索(1)我们在管理上要注重教师团队的整体建设,建立有利于教师共同发展的机制。(2)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必要的选修课程,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加强体育、艺术(音乐、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创造的土壤,教育的使命就是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沃土;要有宽松的环境,学校的使命就是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一种尊重个性、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要有创新的种子,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善于发现创新人才的苗子,善于发掘创新人才的潜能,善于保护创新人才的灵性。(五)我们应思考几个问题1、如何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新的技术不能代替课堂教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人际互动的智慧碰撞,因为教育需要两个过程;一个是认知发展和概念建构的过程,另一个是集体形成集团思维的过程。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看法,产生认知矛盾,推动集团思维不断递进,没有思维的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教育需要当面交流,课堂是不可复制的,这是教育的常识。2、如何理解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一条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和行为习惯的河流,在学校内部流动着,老师们在梳理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文化背后的故事感动着,这就是学校文化精神的力量。我们在学校历史上留下的故事就是学校的文化,其中也必然蕴含着学校精神。所以我们要思考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今天应当给后人留下哪些故事?故事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我们从故事当中能够捕捉到一所学校师生群体的行为特征。这些群体行为特征就是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象征。有的人就是一口古井,外表朴实无华,波澜不惊,就那样毫无光彩地呆在路边,任由人们匆匆走过。可是,有一天,累了渴了的人在路边歇着,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么一口井,然后喝上那么一两口,才发现这是多么地清澈甘甜解渴,而且源源不断,深不见底。遛鸟要到青山绿水中去,那鸟叫出来的声音才好听。育人也是如此。只要心中有风景,沙漠也是绿洲。对孩子而言,没有比父母更好的玩具。(六)如何看当下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专业发展。课堂的改革应是静悄悄的,没有轰轰烈烈,应是静悄悄的,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进行静悄悄的课堂改革,而浮躁、追求功利人所主导的课堂变革只是一时的作秀,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都是表面文章,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最终偃息旗鼓,悄无声息。课堂改革必须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生命成长必须是静悄悄的,比如深夜里禾苗的拔节,孩子潜移默化下的质的飞跃。由此而言,课堂也是静悄悄的,花样百出、高潮迭起的课堂恰恰违背了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参与,思维的参与也必须是静悄悄的。(七)如何评价学校工作?学校工作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教师搭台,教师唱戏,第二个境界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第三个境界是学生搭台,学生唱戏。这三个境界通俗来说,分别是教师自己玩,教师带着学生玩,学生带着教师玩。当教师是被学生带着玩时,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潜能和内驱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舞台。未来的学校应当致力于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必需的工具和材料,学生甚至可以自行研发课程,自己确定课程形态,在此过程中合作、分享、竞争、试错。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可以守在旁边,不断完善这个系统,并且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指导或参与角色,在困难克服后,安静地退到一边,继续从容地观察、纪录、弥补。(八)为什么“不输在起跑线”这个命题不成立?人的成长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次序一样,有一个内在的节奏.可是我们的孩子普遍地缺少“春天”,缺少感性春天的玩耍、活动、野性、清新、舒缓、浪漫与原始生命力的勃发,主要是理性的夏日的暴晒、煎熬、辛苦与重复的劳作,到了秋天就多半收获空壳的果实,从学校毕业后,走到社会上就经受慢长“冬季”的人生煎熬,缺少人文教养与内心的强大和强健的体魄,从而人格萎缩、有气无力、不敢挑战人生的极限而可怜吧吧地度过这一生,普遍压抑、情感与理智严重地失衡,连一个正常人都不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创造性的培养与人生浪漫的情调.人生就象是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赛跑,西方教育倡导的是“先慢后快”,人格先成长,智能与技术后成长,体能与意志先成长,知识与技能后成长,他们的人就越来越有后劲,中国的知识教育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先快后慢”,教材体系性强,知识难度大,条条框框语言刻板,缺少形象的情节与故事性,分数竟争、班级排名,智能先成长,人格萎缩了,知识先成长,心力与体力萎缩了,长大后,只能干点技术活,讨口饭吃。如果把人生比喻为万米赛跑的话,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从理性灵魂开始的,重视逻辑把握的训练,刚开始就起跑快,拼命往前冲,也许会赢前面的3000公尺,但由于过早地耗散了孩子的元气与能量,就多半会输掉后面的7000公尺。
本文标题:现代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4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