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917年文学革命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条件:①文化基础: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报刊大量创办②社会基础:科举废除,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现代稿费制度规范化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军阀混战,政治局面混乱,无法进行严密思想控制。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运动提供物质基础。③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⑴抨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存在偏激部分)⑵广泛引进和吸取运用西方文化。⑶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学术氛围。过程:①开始: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初步阐明了推行白话文立场。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⑵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⑶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②和复古逆流的辩论:⑴批判黑幕小说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⑵文化保守主义(国粹家林纾)对新文学的攻击⑶与“学衡派”(新文学保守主义)的辩论。(文学革命的激进性)⑷与“甲派”(政治复古逆流)的论争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论争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逐渐完善清晰。新文学运动是在激进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发生的,难于思考文化转行和选择的复杂性,也难于接受对立面某些可能正确的意见。新文学运动的成果:⑴最重要成果:白话文的全面推广⑵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⑶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⑷文学创作取得引人注目的实绩。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⑴思想意义:否定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进行思想启蒙。⑵文学观念:白话文,“人”的文学,审美多样。⑶联结中外:继承中国文学传统,吸取了外国文学营养,形成开放态势。⑷形象更新:帝王将相、佳人才子的文学形象被平民百姓所取代。文学革命的局限:⑴缺乏对具体事物的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的历史主义态度。⑵初期存在着偏激情绪和简单化倾向⑶范围局限于小资产阶级的圈子内,未能真正广泛普及到工农大众中。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外国思潮的影响:文学革命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深受欧美诗坛意象主义运动影响。②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的三大主义是以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作为蓝本。③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完全是以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基础,直接理论来源是日本文坛“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理论。④李大钊在《什么是新文学》中对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的作家群,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①文学研究会:1921年周作人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表现新旧冲突,写法偏向十九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②创造社:1921年郭沫若郁达夫倾向于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要求文学忠实表达作者内心感受,重视文学的美学作用,也注重文学表达“时代的使命”。以1925年为界,后期转向“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一个高峰。③新月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前期提倡新格律诗,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探索,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促使新诗艺术走向成熟。④语丝社:1924年《语丝》周刊周作人鲁迅钱玄同林语堂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创造了着重社会批评的随笔文体,在现代散文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⑤浅草社:1922年《浅草》季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情感,富于感伤色彩。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就文学革命整体而言,是理论现行,即先有舆论倡导,再有创作实践。在文学革命酝酿、发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先驱者始终在探讨如何建设新型文学,核心是文学现代化问题。最初的理论思考集中在为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寻找根据,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等,都体现了一种共识,就是坚信文学革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代表人物:⑴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是在语言、形式及思想内容方法上的贡献。代表理论:“白话文学”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两者相辅相成,构筑了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基本架构。①“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革命理论):文学历史只是一部文学形式新陈代谢的历史,文学是表达时代情感思想的工具,工具僵化了,必然要被替换。②《文学改良刍议》:具体提出从“八事”入手,实现文学变革,从“工具”(语言形式)角度肯定白话文的合理性,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③对传统文学的思考:“整理国故”,主张对过去的文化进行整理,吸取精华。力图对传统文学进行现代化阐述。④新文学的思想方法:重视宣扬个性主义,主张写实主义,提出“诗体解放”。成就:正是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白话文的运用迅速增长,终于取代了文言文在书面表述上的支配地位,也开辟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崭新纪元。⑵周作人:新文学的思想建设。代表理论:①“人的文学”:标示了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社会问题,描写社会问题,根本目的在于助成人性健全发展。②“平民文学”:“人的文学”的具体化,提出以通俗的白话文学语体描写人们大众的真实情状,强调文学是人性的,是人类的,也是个人的。③后期反思“人的文学”的功利性提出“自己的园地”:强调尊重创作个性,这对新文学初诞生时的功利主义有着清醒地制约作用。④对现代散文问题的理论确认:1921年,周作人发表《美文》,将那种以抒情叙事的艺术性散文作为美文,实际上阐明了艺术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文学革命的其他代表贡献鲁迅主张白话文运动应当以“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为第一事;沈雁冰提出相对完整的“为人生”文学观;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阐释新文学;郭沫若注重内在情感的“自我表现”说。四、文学创作潮流和趋向“五四”时期,新旧思潮交战,东西方文化碰撞,造成了纷繁多变的文学现象,纵观这一时期的创作,也可以发现一些文学共同趋向。⑴理性精神的显现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所以使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强烈理性批判色彩。①现实主义作家重在对封建制度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传统思想进行价值重新估定。②浪漫主义作家也往往在表现自我的同时,也用批判的眼光探求人生社会。作家们对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人生观的探讨,表明中国新一代作家开始有了现代意味的自我认识。理性批判精神和理性探索精神,贯穿于第一个十年几乎所有作品。在这种理性精神影响下,中国涌现了一批浓厚理性色彩的文学作品。不过这种理性精神,并没有形成自己独有的哲学思想,很快被社会现实所淹没,没有形成欧洲那样纯粹的思辨思维。(局限于现实)⑵感伤情调的流行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笼罩于整个文坛的气氛主要是感伤的。许多文学作品在抒发对美好理想的热情追求的同时,仍然伴随着沉郁感伤的情绪。感伤成为了这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普遍心理。现代意识促使青年追求人生价值和美好理想,但现实的压迫又让他们感到苦闷和失望。感伤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学现象,,主要反映着中国知识分子艰难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它与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和思索联接在一起,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巨大起步,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时必有的情感标记和心理气氛。⑶个性化的追求“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自我表现”成为自觉的文学追求,作品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以至于某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家个人形象甚至难以区分。这时期的小品散文成就远远在小说戏曲等其他文体之上,就是因为小品散文是不拘一格的问题,最适合作家表现作家个性。标新立异,突出个性,是所有作家的艺术追求,在一个文体尚不够成熟的时代,作家的风格却是千姿百态的。⑷多种创作手法的尝试。新文学受到欧洲尤其是俄国现实主义影响颇深,但是“五四”期间,是一个多种思潮和方法多元并存,形成非常活跃的创作局面。第一个十年前期,有鲁迅等现实主义作家取得了巨大成就,让“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足以和世界文学对话的高水平。除此以外,一般作家更向往浪漫主义,属于一种历史转变时期社会心理的反映。第一个十年后期,新文学创作者们都渐渐转向了现实主义,作品角度从个人角度转向社会底层,艺术上更加成熟。
本文标题: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4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