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农村留守儿童问卷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李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为了有效的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我们课题组随机抽了高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20名中学生以及高坝中心小学20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的调查。调查问卷涉及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习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内容。以下主要就中学留守儿童状况做重点分析,小学留守儿童只作为参考。一、调查问卷分析(一)生活状况调查的20名学生全部是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期中由爷爷和奶奶监护的有10人,独立生活的有5人,其他类型监护的有5人;监护人主要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有12人,只负责安全的有4人,能督促学习的有1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1人;与监护人关系融洽的有15人,冷淡的有3人,其他的2人;学生反映比父母在家生活差的有4人;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指导的有占50%;时常在家帮监护人干家务有7人,偶尔做的有5人,不做的1人。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所调查的留守儿童,隔代监护,还有自我监护,亲友监护普遍,存在监护失控,寄居他家,无法管,隔代教育,过分溺爱普遍存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亲情,友情,被关心和爱的愿望强烈。(二)心理状况分析被调查的20名学生中性格开朗的有14人,内向的6人;半年见父母一面的有17人,一年见父母一次的2人;其中一月内能和家长联系一次的占调查对象的65%,而90%的孩子都希望能每周和家长联系一次,希望家长常回家来看看自己;孩子的心里话有8人想对父母讲,20人中有4人愿意和老师讲心里话,有3人受到过欺负,有2人不喜欢学校班级,有4人觉得压力大;有一半的学生觉得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综合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内心渴望亲情和爱,而又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是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只是部分学生心理不健康。(三)学习情况分析调查中20名学生,对自己学习满意的有2人,比较满意的有10人,不满意的有8人,对成绩不满意的有7人认为是留守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对未来有6人想当老师,有4人想学技术,有1人想参军,1人想当科学家,其余没有写;学习中的困难有有4人认为没人辅导,有14人认为不能专心,学习不认真,比知道的有2人;不道德的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学生基本选的都是课堂违纪和懒散等。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存在学习无目标,生活无理想,放任自流混日子现象普遍存在。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年见父母一面的有17人,一年见父母一次的2人;其中一月内能和家长联系一次的占调查对象的65%,而90%的孩子都希望能每周和家长联系一次,希望家长常回家来看看自己;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取向。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学校成立关爱工作室,多方位,多层面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形成政府、学校、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3、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本文标题:农村留守儿童问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5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