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福师大-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整理
1《教育学原理》一、在您看来,当好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10分)答:教育是一项与人的心灵、精神相关联的伟大事业,当一名好教师需要拥有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精神世界。具体上讲,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也需要拥有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和教育良知。其中,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这四者是教师美好心灵的标志,也是其专业精神的四大支柱。1)教育理想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与其他任何职业一样,都可视为谋生的手段,在择业时人们会权衡不同职业的利益。而其实任何职业都有其与众不同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特性,对于任意的从业者而言,都可能受外驱力和内驱力影响。其中普通的从业者,往往会因外驱力而工作,特别在意的职业待遇;而勤恳的、优秀的从业者,往往因内驱力而工作,特别在意是职业本身的意义和乐趣,特别看重的是职业特性、职业理想及该职业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选择教师职业,从内驱力看,教师给予我们平静、变化、挑战、思考以及保持学习的机会,单纯的喜欢教书的节奏,做自己的主人的感觉,以及看着学生成长,并体验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在我看来,一个教师对“成长”、“发展”、“变化”、“爱”等概念的理解深度,直接决定其教育理想的高度和对待本职工作的整体态度,而不应受金钱和权力等外驱力影响,应全面体现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价值,这是表征教师职业内驱力的核心词汇。我们明白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一所没有理想的学校,一种没有理想的教育,都不可能走得很远。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个理想的事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充满热情、不断创造。一个失去了教育理想的教师会在思想上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安于现状,失去了超越自我的发展意识和教书育人的激情活力。因此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自身职业的独特性和价值,才可能拥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才可能获得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2)教育激情是教师职业的精神风貌对于一个教师而言,理想一旦上升为坚定的教育信念,热爱上本职工作,自然会焕发出澎湃的教育激情。所谓教育激情,即对于教育的一种热爱、专注、投入、执着。它是一种活力、朝气、敢于挑战、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强烈心境。它也是一种事业心和生活追求,在本质上体现了个体生命的自觉和自省。可以想象,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师是一个充满自信,一走上讲台就神采飞扬、妙语连珠的人;是一个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爱校如家的人。一个教师如果发自内心喜欢自己职业,那么工作就不会是机械、繁琐的负担,相反会成为其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一项心灵感召心灵、精神召唤精神的事业。它出于对知识、真理的热爱,对晚学后辈的关心呵护。它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激情是教育理想的行动化、立体化,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勤勤恳恳地履行各项职责,并在激情中体现有实质内容的创造性的内在要求。教师教学要知教、会教、乐教等不同层次,以此为前提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乐学,触动。一个有激情的教师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欢快愉悦、阳光自信,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也很难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难以化育人格和开启心智。如果教师缺少激情,教育倦怠,那么学生厌学情绪将会愈演愈烈。而且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各种物质诱惑下,部分教师产生职业轻忽的消极心理,这使得教育活动,教师职业的精神内涵和生命意义被严重忽视和遮蔽。3)教育智慧是教师职业的创新之本2教育是一项理性的事业,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通过教育追求智慧。智慧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和目的,其对智慧具有内在性和必然性要求。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不能没有智慧,智慧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和魅力。对于不同民族,年代积累下来的丰富璀璨的教育智慧,对于今天的教师而言,是无价之宝,理当充分开发和利用。而教育智慧是内生而非外加的,面对以书籍和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教育智慧,需要我们经过阅读、体验、感悟等环节,才可消化和吸收,真正内化到教师的个人智慧中去。在当下,我们要反思受否在教学中偏重知识授受而忽视智慧启迪,这会使得教育智慧匮乏。教育智慧要的是培养思想的主人,造就知识的创造者,而非被动的知识奴隶。所以拥有教育智慧是需要知识、品行和努力的。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它是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个人独具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的情境下向外的喷涌和投射,对孩子们起到润物而细无声的作用。一个拥有智慧的教师会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不但传授知识而且启迪智慧、教导人生。4)教育良知是教师职业的道德底线教育良知指一般教师应具备的对于教育的“真、善、美”的正确判断能力。它是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的源生之本和可靠保证。它是教育者对于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于受教育者发展潜力的无限信任。良知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底线,教育良知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教育是一项实践性、价值性、反思性特别强的事业。一个有良知的教师,为了维护教师职业价值和尊严,捍卫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会自觉接受各种形式的质疑和批评,会随时准备与“反教育行为”做斗争。教育良知所呵护的是教育者的价值和尊严,它是通过教育批评和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其中,教育批评指向过去和现在,教育改革指向当下和未来。求真、向善、审美是教师职业活动之本性。教师职业具有“求真、向善、审美”的价值追求。首先,具有“求真”精神的教师追求教育之真,真心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科学、务实精神的人。追求教育之真,就是要做真教育,而非假教育。其次,具有“向善”品质的教师追求教育之善,善心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善良品质和高尚情怀的人。再次,具有“审美”意识的教师追求教育之美,以童心做美的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审美情趣和爱美之心的人。最后,具有“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追求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基点,集中体现了教育之真、善、美。总之,相对于另三者而言,教育良知具有先在基础性和决定性地位,引导生命在追求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实践中显得更具有优先性。5)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由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性知识三部分组成;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不同维度。6)其他方面的要求有爱心和责任心;良好的师德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能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较强的心理素质等等。二、请理论联系实际,简述你对本学期课程《教育学原理》课上“九大议题”的理解和认识。(30分)1、“教育是什么”——》答:首先,教育是一种通过“听”提高倾听能力的交往活动;其次,教育是一种通过“说”提高说话能力的交往活动;教育是一种通过“读”提高阅读能力的交往活动;教育是一种通过“写”提高写作能力的交往活动;教育是一种通过“行”提高行动能力的交往活动;教育是一种通过“思”提高思考能力的交往活动;而听、说、读、写、行、思,作为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诸多关系的基本方式,具有存在论、认识论和发展论等多重意义。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且这个交流的过程应该是自然的,流畅的,学生和教师都乐在其中的,从交流3中教师向学生阐述知识内容、授予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做人的原则和道理。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欣赏美,更要教学生寻找美,不仅要教学生知其然,更要教学生知其所以然。我很欣赏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长”概括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教会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强迫他们吸收。2“教育为什么”——》答: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是一种有目的,有过程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发展人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它规范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教育方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管理。教育应当符合人的本性。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以便适应人的本性的表达和成长的需要。人的本性是人自身的自然,教育尊重人的本性,就是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果忽视了本性对人的生成和发展的规定与制约,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无益于人。教育有选择,激励,评价功能。从个体性功能讲:经过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扩展个体经验,并因为教育目标的存在,激励学生智慧力量,发挥创造力去努力多快好省地达于目标;从社会性功能讲:教育培养人才,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该如何”——》答:1)问题:传统的教育重“应试教育”,并未着重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且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模式,导致以应试教育中的“分数”取代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将素质教育模式化,过于局限。且大部分地区教育条件有限,未达到优化教育,在不同城市,区域,乡镇的起点、过程、结果并未达到公平。2)措施:教育要兼顾质量与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质量是教育效果的深刻体现。我认为教育要实现公平,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更大范围的普及教育,让人民群众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要提高教育质量,就要从教师素质、教师评价机制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改革评价机制。在教师评价中,应该把教学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而且学生也应是教师评价的参与者;在学生评价中,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综合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学习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学校办学要有特色,老师教学要有特点,学生学习要遵循个性发展。而且,学校课程应及时更新,与社会需求向吻合。明确培育目标,培育责任,以引导,浸润,影响,改变为主,帮助孩,积淀孩子素养,育人重于育才,以培养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三大理论基础:4、人性论——》答:教育是以人为活动主体实践的,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对应不同的教育观。人性,是对人的本质属性的基本看法。人性观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产生着深刻影响。1)“性善论”,代表人物是孟子,其主张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的四心正是仁义礼智,也谓之为善,而人之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所以教育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求。2)“性恶论”,代表人物荀子,其主张:“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人的先天性情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关于儿童的教育,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4人的发展不是靠先知先验,人的发展不是恢复自己的本性,而恰恰是改变自己的本性。要完成这个过程,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后天的教育。3)“利己利他性”不过由于文化、教育、情景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表现具有利己和利他两种倾向。4)“创新性”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力,但需要不断学习才能产生新思想,提高创新能力,促进自身发展。5)“目标性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一定的目标,在完成目标之中实现工作和生活的意义,并且进一步形成更高级的目标。6)“理性性”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的人,因而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培养,我们要实行教育改革,首先要深刻反思,建构出对人性深刻理解的人性观。5、知识论——》答:1)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论源于希腊语episteme(知识)和logos(词/演讲),它是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知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是否存在先验综合知识。知识即信仰,知识
本文标题:福师大-教育学原理期末考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66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