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浅谈网络暴力及其影响
浅谈网络暴力及其影响摘要在人类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繁荣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不可否认的是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普及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且在不知不中渗透我们的生活,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这不仅仅只单纯地是一种互联网催生的新事物,它还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了解网络现象,更能及时发现、预防和解决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引导人们更好、更优地利用网络。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网络暴力的含义及其一些情况,同时列举一些网络暴力的案例,用以引导网络传播,净化网络信息,呼吁人人抵制网络暴力,从而使得网络、社会和谐发展。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危害抵制网络暴力正文自网络暴力问题出现以来,屡屡发生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让人对它不可忽视。人们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但是,对于网络暴力的定义,至今还是非常模糊,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论。现在普遍认为网络暴力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对一定的人物、事物进行谩骂、抨击、侮辱、诽谤等进行攻击,并对当事人的隐私权、人身安全权及其正常生活造成威胁或某种不良影响的行为。说到网络暴力案件便不得不提“人肉搜索第一案”了。北京一位女白领写下“死亡博客”后跳楼身亡,疑似婚外情的丈夫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网友尽自己所能对其丈夫展开自己的批判。她生前留下的“死亡博客”引出中国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的“人肉搜索”案。2008年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并由北京法院网进行了网络直播。最终,两家网站被判侵权,女白领的丈夫获赔精神抚慰金8000元。而由此事件后,法院则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建议,建议有关部门对“人肉搜索”等新生网络事物进行引导。“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一种方式。近些年来,网络上的一些暴力语言,暴力行动,暴力视频等不断地触犯着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都是一些网络暴民通过“人肉搜索”制造出来的。对于“人肉搜索”,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现象“很恐怖”,应该提高警惕,避免其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败坏和谐社会的良好风气。但是真正坚决抵制网络暴力的人又是屈指可数的。在这次网络暴力事件中,网民在未了解事情真相的前提下,仅仅根据女白领的主观陈述就对其丈夫进行人肉搜索,不仅将受害人的个人隐私公布在互联网上,还对其进行漫骂和侮辱,甚至威胁其人身安全。这种行为便是赤裸裸的网络暴力,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又如前不久在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2015年7月14号晚上,微博上热搜榜的前几名渐渐被“优衣库事件”占领,这是一起网络大肆传播的“不雅视频”事件,关键信息是在优衣库三里屯店试衣间里发生的男女发生关系的小视频。一夜之间,不仅在微博上,在其他的社交平台上也以一种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很快,男女当事人的个人信息也被披露出来,网友在传播该视频的同时对视频中的一对男女进行言语的谩骂和人身攻击,男女录制视频的地点——优衣库北京三里屯店也遭到网友的调侃和攻击,甚至有人质疑此次不雅视频事件完全是优衣库单方面自导自演的营销。优衣库是比较知名的时尚品牌之一,采用年轻人喜爱的自助购物方式,衣服风格清新简约,价格亲民,清新淡雅的风格被中国青年女性所喜爱。而这次,它不幸成为网络暴力的漩涡中心,只是一个开始,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那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人能够幸免。视频中那对在试衣间里自拍的青年男女,从视频流出后第一时间删除自己在所有社交网络上的个人信息,他们显然因这段视频的曝光受到了莫大的伤害。如果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段私密的视频可能会永远的躺在那两个人的手机里,但是现在人们对它的疯狂传播,使得他们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成为千万人的娱乐消遣。与以前的时代相比,现在网络的飞速发展在加强彼此的联系,信息流通更加迅猛。正是因为互联网以一种让人始料未及的速度发展,所以很多问题出现的时候,人们常常不能迅速反应过来,只是一味地看风使舵。有些人几乎是没思考就跟风转载,所以运营商做的只能是纯粹抑制(如微博撤销热搜),这样的大环境下的网络暴力似乎变的汹涌和棘手。TEDxNingbo“智造者”发布了演员袁姗姗主题为《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的演讲视频,“马甲线女神”袁姗姗作为TEDxNingbo“智造者”的神秘嘉宾,登上全球最大演讲平台。在演讲中,袁姗姗与大家回顾了自己一路以来的成长历程,从一直被黑的“黑姑娘”,到全民热捧的“马甲线女神”,同时她还与公众一起探讨“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她说,网络的诞生不是为了制造困扰,而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每个人都有责任善用语言,让“人言可敬”而不是“人言可畏”。数不胜数的网络暴力事件开始让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袁姗姗”。但是,很多情况下,网络暴力的爆发除了一些低素质的暴民在作怪,还有所有人的默许,助长了网络暴力的嚣张气焰。正如袁姗姗在演讲中说的,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演了一部演技不被观众肯定的电视剧,就被“滚出娱乐圈”这样的漫骂淹没,无奈的同时她选择勇敢面对,锻炼身体,发展自身兴趣爱好,最终收获了不一样的自己,被赞为“马甲线女神”。“作为过去也许将来还会遭遇网络暴力的过来人,我不希望再有人因为网络暴力而受到伤害,请善用人言,让人言可敬。”自2013年起,名为“袁姗姗滚出娱乐圈”的微博热门话题出现,并蝉联娱乐新闻及微博排行榜前几名。后来,她发起了“爱的骂骂”活动,网友们通过“骂”来帮助残疾的孩子重新站起来。有网友说,很多人能原谅吸毒、嫖娼的艺人,却无法正视善良、有爱心的袁姗姗,网络世界本不应该这样。面对网络暴力,除了默默忍受,助长其嚣张气焰,我们还可以像袁姗姗那样,勇敢的面对。杜绝网络暴力,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网络暴力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首先,破坏网络和谐,阻碍网络正常运行秩序它通过各种网络上的交流空间对某个事件或个人进行针对性的群体性的抨击甚至辱骂,使得网络和谐遭到破坏。也许大部分的网民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网络的传播力量,如果这种未经查实的“通缉指令”一旦发出,就很难控制事情的发展趋势,比如虐猫事件,还有铜须门事件等,一连串的网络暴力事件,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网络暴力的恐怖之处。而参与网络暴力行为的网民中,有被误导的人,还不乏追求刺激、恶意诋毁他人的人,这就使得网络社会更加混乱。其次,网络暴力中的“人肉搜索”侵犯个人隐私权,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网民们仅凭网上的一张照片或留言等简单的个人信息就可以找到当事人的IP地址,上网痕迹等,也有通过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得知其真实身份和家庭住址,更有甚者找上门威胁、骚扰。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不仅给当事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危及到了其家人朋友。这些令人发指的网络暴力行为置社会道德、法律于不顾,置人们的隐私权、人权于不顾,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甚至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深究网络暴力呈鼎沸之势的原因,首先是与它存在于网络这个大环境的前提是分不开。由于互联网一定程度的匿名性以及自由性。在论坛上注册一个用户,不必留下真实的个人信息,就可以自由地发言。大多数人由此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一系列的网络暴力事件,实则体现出一些人心理方面的不完善和在认知方面的不成熟,还有法律意识的淡薄。其次,人们倾向于在网络上展示良好形象,标榜道德卫士。如今的微博的实名制,更是让每个人都更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因为在网上,标榜道德高尚要比坦白道德低下更容易使人感到满足。这本是有助提高全民道德水平的好趋势,却常常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方向。网民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当他认定一些人的行为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时候,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采取一切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就形成了所谓的“键盘侠”和“喷子”。在当前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社会,微博、聊天工具、邮件迅速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变得简单、快捷、高效,网络自身的强大力量使民意得以表达,正义得以伸张,它可以让罪恶暴露,也可以让亲人团聚。同时它也存在着未知的危险。法律缺位是滋生网络暴力的根源。网络暴力实际上是网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汇集大量参与人提供的信息,从而产生暴力结果的一种方式。这个过程显然离不开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网站。但是,网站是否会因此承担法律上的连带责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网络暴力离我们生活是如此之近,也许你随手转发的一条微博,不加思索的一个评论,就让你光荣地成为了实施网络暴力的一名“网络暴民”。现阶段各项关于互联网的法规制度并不完善。容易滋生一些主观、片面的看法,如果当这类观点像病毒一样传播的时候,这一过程也极易被利用,成为了泄愤和谋私的工具,对身处舆论中心的当事人都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事件,不得不让人提高“网络暴力”警惕。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暴力”,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光靠道德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期待着强有力的法律监管措施。结论网络暴力现象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不仅有大量的对于网络暴力现状的分析,还有很多针对其负面影响所总结出来的一系列监管策略。随着人们对这一现象越来越重视,相信情况一定会逐渐好转。另外,如果每一个网民都能意识到义务与责任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网络规范,做道德的网络人,就能建立起健康良好的网络秩序。清除信息暴力,除了要重视社会责任感,提倡媒体自律之外,还要加强法律管理。另外,这一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充分保障人们的表达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以此来消除网络暴力的根源。这还需要网络各媒体、政府部门、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
本文标题:浅谈网络暴力及其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72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