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5、包络线特征包络线的主要特点表现了垂直方向的沉积顺序,通常可以划分为前积式,加积式以及退积式三种基本类别。通常来说,前积式与退积式(又称之为“水进式”)能够依次判别单层序水能量运动的基本方式,例如加速运动、均匀运动以及减速减速运动等。在对实验区取心井的详细实验对照以及同其他多个井口的测井方程特征曲线对比分析可知,在本次实验区的测井方程特征曲线可以划分为如下六种基本类型,详细见下表(表4-4)。表4-4朝84-6区块扶余油层组测井曲线特征表4.1.4相模式沉积相模式是按照对每一类沉积体的基本构成特性以及成长环境,开展充足的实际分析调查研究之后,所提出构建起来的基础模式。所有的重要沉积方式或者是沉积相,都能够构建起一个或者是多个与之对应的沉积方式,例如,湖沉积方式、入海口沉积方式以及紊流沉积方式等等,从而能够重新构建起沉积体的实际地理成长环境以及进行沉积作用的模拟。1、曲流河相研究区以曲流河亚相为主要研究对象,沉积的基本特征有:①泛滥平原的泥岩逐渐发育,而河道砂的发育较为缓慢,从而形成了显著的“泥包砂”;②在泥岩单层中,厚度较大并且块状结构的纹理,具有钙粒或者是含钙基团;③泥岩和厚层呈现出氧化色或者是氧化色深(紫色、红色等),可以判断其长期处于中高浓度的氧化条件下;④泛滥平原里薄层砂的组成比较少,泥质堤坝的抗冲击性以及大面积的泛滥平原和平流河道,应对洪水冲击力的减弱是形成的重要因素;⑤古生物植物的化石稀少;⑥具有明显的曲流河道沉积作用;⑦二维平面以及竖直方向中位于辫状河以及三角洲冲积扇之间。具体细致划分如下:(1)曲流河道亚相:基本特性类似曲流分流,通常来说,粒度更大、纹理稍大、河道的弯曲曲率较大、河道的流量大,但是分流较少。其可细分为:河道底部滞留微相以及河流边滩微相。测井曲线特征:基本表现为幅度较大、幅差较高、钟形或者箱形构造、厚度较大(3m)、底部变化快顶部变化慢等。(2)小型决口河道亚相:基本特性类似小型分流河道。测井曲线特征:基本表现为幅度较大、扁钟形构造、中层、底部顶渐、底部变化快顶部变化慢等。(3)废弃河道亚相:基本特性类似废弃型分流河道微相。测井曲线特征:基本上底部幅度较大、中部和上部幅度较小(10Ωm±)、长钟形构造、厚层一般、底部变化快顶部变化慢等。(4)近岸亚相: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天然堤与决口扇微相两类。①天然堤微相:基本特性类似分流河天然堤微相。测井曲线特征:基本上幅度一般(10Ωm±)、箱形构造、顶部规律变化、齿化等。②决口扇微相:基本特性类似决口扇微相。测井曲线特征:主要有幅度一般、漏斗形构造、层理很薄、顶部和底部规律变化等特性。(5)河道间(泛滥平原亚相)测井曲线特征: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分溢岸薄层砂以及泥质淤积微相:①溢岸薄层砂微相:基本特性类似溢岸薄层砂微相,相对来说,成长发育的水平较低。测井曲线特征:主要有幅度一般、单指状构造、层理较薄、顶底变化迅速等。②河道间泥质淤积微相:通常都是中层块状纹理紫红色的泥岩相,常常伴随有薄层块状纹理灰绿色的泥岩。测井曲线特征:幅度最低(5Ωm±)、直线形或者夹指形构造、层理中厚。图6-8朝631井河道、河道间模式图图6-9朝6井河道、河道间模式图图6-10朝65井大河道模式图图6-11朝61井河道、天然堤、席状砂、河道间模式图图6-12朝65井河道测缘、河道间模式图图6-13朝65井河口坝、席状砂、河道间模式图2、三角洲平原亚相和曲流河相对比来说,三角洲平原亚相有如下主要不同:①分流间的泥岩基本都是紫红色,稍有灰绿色;②泥岩的单层厚度比较薄;③薄层砂比较多;④分流河道成长发育较为成熟;⑤粒度较为微细;⑥离物源较远从而近岸方便。通常来说,可以划分为如下7个基本微相:(1)分流河道微相其整体沉积的主要特征有:①具有显著的河流二元构造;②具有显著的正韵律特征;③具有显著的底部冲刷结构以及大规模单方向流水纹理,例如大规模槽状、大规模板状交错层构造等等;④主要都是粉砂岩,累计概率特征曲线可以划分为两段;⑤具有显著的河流垂向排布特征:前期分流平原的泥沙开始沉积作用→河流的底部冲刷作用形成突变面→细小的含钙块状纹理砂岩在底部开始沉淀堆积→形成大规模槽状纹理粉砂岩相(下点坝)→形成中等规模槽状纹理粉砂岩相→形成小规模的槽状、板状以及楔状纹理粉砂岩相(上点坝)→形成小规模纹理层理波状粉砂岩相以泥岩相(近堤岸)→红色或者紫色的块状纹理泥岩相(河道间)。⑥基本都是以发育成熟的厚层块状纹理紫红色泥岩伴随形成。实验研究区的分流河道微相的基本特性有:河流底部的冲刷面较为显著,并且底部的堆积厚度很大,具有数量众多的泥质团块,其中钙质的含量比较高。测井曲线特征:幅度较高、独特的钟形构造、底部变化迅速。水上、水下分流河道的主要区别详见下表:表6-7三角洲水上、水下分流河道的主要区别(2)小型决口分流河道微相指的是河道由于洪水决口而发育形成的小规模固定的河道沉淀,其主要特征类似于分流河道的基本特点,相对来说,沉积厚度较薄、砂体颗粒较小、纹理规模不大、冲刷能力偏弱,河流宽度角度小等。测井曲线特征:幅度较大、扁钟形构造、底部变化剧烈。(3)废弃分流河道微相该微相指的是:原分流河道在被废弃使用之后,河道进行充填作用沉积形成河道微相。由于河道在被废弃使用之后,河流的流量就会大幅度减少,导致河道沉积的粒度变小、层理变化减小,整体表现出含泥粉砂的沉积作用。其竖直方向的排列顺序如下:河道底部冲刷作用形成突变面→块状纹理含钙细砂岩在河道底部沉淀→槽状和板状交错构造层砂岩相→小规模交错纹理、纵向波状纹理粉砂岩相→灰色、绿色的块状泥岩在河道底部沉积→紫色、红色块状纹理泥岩相在河道间沉积。也就是最下部为河道底部的沉积作用,中间是废弃河道的沉积作用,上部是泛滥平原以及河道间沉积作用,从而形成正韵律,和分流河道微相对比,主要的不同在于河道底部的沉积作用之上是废弃河道的沉积作用。从而导致中上部位置的颗粒粒度迅速变细。在上述正韵律作用下,废弃河道的沉积作用效果,主要由在河道废弃使用之前的河道发育成长用时以及河道沉积厚度包括钻井在河道里的分布决定。测井曲线特征:整体上,底部幅度较大、中部上部幅度一般(10Ωm±)、钟形构造、底部突变等。(4)天然堤微相该微相是分流河道中窄长带状的沉积作用,它主要是以分布较为集中的微型交错纹理、纵向波状纹理砂岩为主,粒径多为2—5m,肉眼可以看见各种虫孔以及扰动结构、植物根茎。在分流平原的条件下,由于它的凹岸河堤随着河道转向凹岸偏移而被切蚀,从而不易维持,在凸岸上,它在边滩进行沉积作用,作为一个完整河道的组成部分,不能够被单独划分出来。同时它的井距比较窄,所以天然堤微相在二维平面中不能完全连续被划出。测井曲线特征:幅度中等(10Ωm±)、箱形构造、齿状规律变化等。(5)决口扇微相该微相是在洪水时期,河道发生决口之后,在河道周围发育形成的扇状构造沉积体。韵律为正;厚度通常低于0.5m;底部通常是冲刷面或是突变面。在决口扇的底部特征比较显著。向前方、左方、右方则变化逐渐消失。测井曲线特征:幅度中等、扁钟形构造等。(6)溢岸薄层砂微相该微相的构成原因和局部决口发育形成的决口扇不同,它是在特大型洪水时期,河水大规模流到河岸,构成大规模的微薄型席状砂,大多为顶底突变,交错纹理较小。一般情况下,在单井中和决口扇的周围差别很小。测井曲线特征:幅度一般、单指状构造、顶底突变等。(7)分流间微相:通常来说,层理多为紫红色、杂色以及灰绿色,以植物根部、虫孔洞但动物化石较少的泥岩相为主要构成。测井曲线特征:幅度最低、直线形或者夹指形构造。因为曲流河和分流平原亚相的区分标准是曲流河下游区域的分叉是多支分流河的分界点。但是它的沉积过程比较缓慢,具有连续性,不能完全分割开来。同时上述两者都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在排除上述几条区别之外,在实际中微相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它的微相特性描述与三角洲平原保持一致。图6-14朝65井大河道、薄层席状砂、河道间模式图图6-15朝61井河道、天然堤、河道间模式图4、湖沼泥相在扶余油层的沉积初期(FIII52小层),研究区域的降雨量较大,湿度较高,导致汇水区迅猛扩大,从而发展成为湖泊。它的基本特点有:形成时间少,沉积厚度较薄,进水出水速度较快、水深较浅。岩心观察分析(有时在油层图或录井图中表现不出来)可见,在实验研究区油层的底部位置通常会有一些紫红色、赤色的泥岩,质地单纯,表面有微小纵向纹理、具有叶肢介特征的化石以及黄铁矿等多种金属矿物,形成在氧化条件下的沉积作用。其底部位置迅速氧化成为紫红色的泥岩,氧化作用速率非常快,但是作为一类渐变反应,在研究区中能够稳定长时间的存在,是本次研究区的标准参照层。测井曲线的基本特点:R2.5m视电阻率特征曲线表现出超低值,微电极特征曲线表现出较低值,基本没有幅度差别,在测井特征曲线中,显示出一条显著的反旋回台阶,上部平缓下部陡峭,即“V”型构造,相对来说,方便分辨。根据上述特征建立研究区主要测井微相模式如下:图6-16朝61井席状砂、滨浅湖泥模式图图6-17朝6井席状砂、半深湖泥模式图4.2测井微相研究研究区主要测井微相模式如下:图4-5朝61井席状砂、滨浅湖泥模式图图4-6朝6井席状砂、半深湖泥模式图图4-7朝631井单井相图图4-8朝61井单井相图图4-9朝6井单井相图图4-10朝65井单井相图根据上述特征建立研究区主要测井微相模式见(图4-11)。水上分流河道(C64-16)水上分流河道(C80-20)水上分流河道(C77-21)小型水上分流河道(C81-18)小型水上分流河道(C77-21)水上分流河道(C80-21)席状砂(C80-21)河口坝(C77-21)天然堤(C78-21)薄层席状砂(C73-23)席状砂(C78-21)水上分流间(C80-2)图4-11测井相模式4.3平面相分析在实际地质特性调研的基础之上,结合对岩芯相、测井相以及联井相展开的相关研究,包括对重矿物实际分布的特征,采用砂岩厚度等值线图(附图4-1~4-9),尤其是地震反演砂体预测结果以及地震属性砂体预测结果(附图3-1~3-9),展开了对实验研究区的沉积相带详细深入研究,绘制了主力层沉淀平面展布图八张(附图6-1~6-8)。由上述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实验研究区的物源基本都是来源于长春市怀德物源,通常发育成长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或者是曲流河亚相。发育成长的沉积微相种类相对比较多,主要有冲积扇、堤口坝和分流河道等等。朝84-6区块各小层沉积基本单元的沉积相二维排布特点如下所示:GR/SPLLD/LLSGR/SPLLD/LLSGR/SPLLD/LLSGR/SPLLD/LLSGR/SPLLD/LLSGR/SPLLD/LLSGR/SPLLD/LLSGR/SPLLD/LLSGR/SPPLLD/LLSGR/SPPLLD/LLSGR/SPPLLD/LLSGR/SPPLLD/LLS
本文标题:测井微相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8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