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测绘综合能力第5章地籍测绘
第5章地籍测绘第1节地籍测绘概要地籍管理的手段与方法(p180)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等。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是地籍管理研究体系的主体内容。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是地籍管理的基础工作。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是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后续工作,是地籍管理各项工作成果的归宿,并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地籍测绘历来是地籍管理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从地籍的产生开始,就离不开土地经界的丈量和面积量算。地籍成果是地籍管理的基本图件及权属认证资料。地籍调查的内容(p181)地籍调查是指依照国家的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数据、图表、表册等调查资料,为土地注册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基础工作。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以及数据库建设与地籍数据更新。土地权属调查指对每宗土地的权利人、现有权利内容、来源和土地用途,并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的工作。土地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地籍测绘指依据权属调查成果,对每宗土地的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形状、面积等进行的现场测绘工作。权属调查和地籍测绘有着密切联系,但也存在质的区别。权属调查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根据有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调查核实土地权利状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权属调查工作主要是定性的;地籍测绘则主要是测量、计算地籍要素的技术性工作,地籍测绘工作主要是定量的。地籍调查分类(p181)地籍调查通常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初始地籍调查是对行政辖区或特定区域在一定期间内组织进行的地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是利用初始地籍调查调查成果对因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等地籍要素发生变化的宗地而进行的地籍调查。由于城镇及近郊区以及市辖区范围内建设用地利用率高、建筑物密集、土地价值高等因素,对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也比较高,这些范围内地籍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或1:2000。对山区地籍测绘的精度要求较以上范围低,山区地籍图比例尺一般为1:1万。《地籍测绘规范》、《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城市测量规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政策性文件地籍测绘的内容(p182)地籍测绘也称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依据权属调查成果,对每宗土地的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形状、面积等进行的现场测绘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2)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4)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5)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绘工作。像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绘也遵循一股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地籍簿册与地籍图统称为地籍测绘资料,是地籍测绘的最终成果。地籍测绘设计技术要求(p183)地籍测绘技术设计应在地籍调查技术方案基础上编写。内容包括:已有控制点及其成果资料的分析和利用、控制网采用的坐标系统、控制网的布设方案、控制点的埋设要求、各项技术参数的改正、观测方法、计算方法、采用的数据采集软件、界址点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地籍图的成图方法、地籍图比例尺、面积量算方法及精度要求等。第2节平面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网的基本要求(183)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绘服务的。地籍控制网的布设,在精度上要满足测定界址点坐标精度的要求,在密度上要满足测量地籍细部测量的要求,同时还要顾及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地籍平面控制网应利用已有的国家平面控制网加密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加密网可逐级布设、越级布设或布设同级全面网。平面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划分为二、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和图根。高程控制网应利用已有国家高程控制网加密建立。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划分依次为二、三、四等和等外。地籍控制网的技术指标(p183)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基本精度要求为:(1)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2)四等以下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5cm。地籍控制测量的基本方法(186)平面控制网测量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测量和边角组合测量等方法。二、三、四等平面控制宜采用卫星定位静态测量;一、二、三级和图根控制可采用卫星定位动态测量。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及以下等级可采用卫星定位高程测量和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进行测量。控制测量作业包括技术设计、实地选点、标石埋设、观测和平差计算等主要步骤。各等级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技术要求可见相应的测量规范。第3节权属调查宗地权属调查(p187)宗地权属状况调查是指调查人员通过现场勘查对宗地的土地权利人、土地坐落、权属性质、土地用途(地类)、宗地四至情况、共有权利状况、权利限制条件等基本情况,结合申请人提交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资料,进行调查核实的过程。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p187)权属状况调查的内容包括权利主体,土地权属来源情况,土地权属性质,土地用途、坐落、宗地四至及其他要素等土地权利主体的调查(P187)对土地权利主体的调查包括对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主体资格和身份的调查核实。对土地使用权,应当调查核实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的具体名称、性质、土地使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等。地籍编号(p191)地籍编号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按街道(乡、镇)、街坊(村)、宗地三级编号,对于较大行政区可按区(县)、街道(乡、镇)、街坊(村)、宗地四级编号。测绘宗地草图(p191)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草编记录。宗地草图的内容应包括宗地号、权利人名称、界址点(包括相邻宗地落在本宗地界址线上的界址点)、界址点号及界址线,相邻宗地的宗地号、权利人名称或相邻地物,界址边长、宗地内必要的建(构)筑物,指北针、测绘日期、调查员及审核员签字。地籍调查表(p192)地籍调查表(见《城镇地籍调查规程》)是土地权属调查确定权属界线的原始记录,是处理权属争议的依据之一。第4节地籍要素测量地籍要素(p193)地籍要素指宗地的属性,包括各级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地籍号、坐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地籍要素测量主要包括界址点测量和地形要素测量。第5节地籍图与宗地图的测绘地籍图的内容(p194)地籍图内容主要有:地籍要素、数学要素和地形要素。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籍要素包括: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号、地籍号、坐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现分述如下:1、各级行政界线要素两级行政界线重合时在地籍图上表示高级界线,境界线在拐角处不得间断,应在拐角处绘出点或线。2、界址要素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籍街坊界线,城乡结合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在地籍图上界址点用用直径0.8mm的红色小圆圈表示,界址线用0.3mm的红线表示;。3、地籍号地籍号由区(县)编号、街道(乡、镇)号、街坊号及宗地号组成。在地籍图上宗地号和地类号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地类号。对于跨越图幅的宗地,宗地在不同幅的各部分都须注记宗地号。4、地类在地籍图上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规定的土地利用类别码注记地类。地籍图上应注记地类的二级分类。5、坐落宗地的坐落有行政区名、道路名(或地名)及门牌号组成。6、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7、土地等级对于已经完成土地定级估价的城镇,在地籍图上绘出土地分级界线及相应的土地等级注记。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数学要素包括:大地坐标系、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控制点点位及其注记、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分幅索引图、本幅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名及图廓整饰等内容。在地籍图上应表示的地形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土壤植被、注记等。地籍图的比例尺(p195)地籍图比例尺的选择应满足地籍管理的不同需要。我国城镇地区地籍图比例尺一般可选用1:500~1:1000;郊区可选用1:2000;城市繁华区域、复杂地区或特殊需要地区可选用1:500;农村地区可选用1:5000和1:1万的比例尺。其中,农村居民点地籍图可选用1:1000或1:2000的比例尺。地籍图的种类(p195)地籍图按所表示的内容可分为基本地籍图和专题地籍图;按城乡差别可分为城镇地籍图和农村地籍图;按用途可分为税收地籍图、产权地籍图和多用途地籍图。地籍图的精度(p195)地籍图的精度的要求:(1)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距离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3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2)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4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在丘陵、山区,中误差可按上述规定放宽1倍。(3)地物点点位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图上0.5mm,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p196)基本地籍图图幅规格为40cm×50cm的矩形图幅或50cm×50cm的正方形图幅。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坐标(整10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调查区已有适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可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地籍测绘方法(p196)目前测制地籍图多采用数字测量方法,包括内外业一体化成图和数字摄影测量成图。此外,还可以使用野外平板仪测图、编绘法成图等。第6节面积量算与地籍簿的建立面积量计算方法(p198)面积量算的内容包括宗地面积、地类面积、宗地内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与面积汇总统计。面积量算方法分为解析法和图解法面积汇总统计(p200)整理、汇总的面积才能真正起到土地信息功能,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提供基础。面积计算与汇总的结果均以表格的形式提供,报表的类型包括:(1)界址点成果表。内容包括界址点号、坐标,如果外业测有高程,还包括每个界址点的高程。输出范围:宗地、街坊。(2)宗地面积计算表。一个宗地一个宗地地输出,包括界址点号、坐标、边长,以及宗地的建筑物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输出范围:宗地、街坊。(3)宗地面积汇总表。内容包括地籍号、地类代码、面积。输出范围:街坊、街道。(4)地类面积统计表。内容包括输出范围内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统计的各类面积及汇总结果。输出范围:街坊、街道、区(县)、市。面积统计汇总是在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和内业数据建库工作的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形成各级、各类土地调查面积数据成果。通过统计汇总掌握调查区域内土地总面积、各地类面积、分布和权属状况,统计汇总是土地调查的关键环节,分为县级调查成果统计和县级以上数据汇总。地籍数据库的建立(p200)地籍数据库由主体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组成。主体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非空间数据库组成;元数据库由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DEM元数据等组成。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l)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划、等高线、房屋等;(2)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3)栅格数据:包括DEM、DOM、DRG和其他栅格数据;(4)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DOM元数据、DEM元数据等;(5)表格、报告文本、扫描文件等其他数据。第7节变更地籍调查变更地籍测绘的特点及准备工作(p204)变更地籍测绘的特点(1)区域分散、范围小。变更地籍测绘利用原界址点或控制点作为控制,利用原地籍图作为基础图件。(2)变更地籍测绘精度要求高。变更地籍测绘精度应不低于变更前地籍测绘精度。(3)变更地籍测绘任务急。变更地籍测绘的准备工作1.资料准备进行变更地籍测绘前准备下述主要资料:原有地籍图和宗地图的复制件;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变
本文标题:测绘综合能力第5章地籍测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