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述职报告 > 社会体育专业自评报告
1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自评报告二〇〇九年十一月2社会体育专业建设自评报告目录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31.1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3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4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2、教学基本条件-------------------------------------------------72.1教学团队结构-------------------------------------------------72.2教师团队素质与水平------------------------------------------102.3教师团队建设------------------------------------------------112.4实践教学条件------------------------------------------------122.5经费投入----------------------------------------------------132.6教材与图书资料----------------------------------------------143、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153.1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153.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153.3实践教学----------------------------------------------------163.4教研教改成果------------------------------------------------173.5产学研结合-------------------------------------------------173.6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184.人才培养质量------------------------------------------------194.1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194.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194.3学生满意度-------------------------------------------------214.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215、特色与创新项目----------------------------------------------225.1探索“课堂+俱乐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25.2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233社会体育专业自评报告为适应社会、市场对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院于2004年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当年9月开始招生。经过5年的发展,已成为我院主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在校生348人,累计三届毕业生165人,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从200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9%,提高到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7.30%;2009届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专业教学团队现有教师26人,专任教师19人;专业带头人1人,专业骨干教师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占38.7%;中级职称7人,占26.9%;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8人,占30.8%。具有“双师素质”14人,占73.7%,兼职教师7人,占26.9%;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爱岗敬业,求实创新的专兼教学团队。目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已与青鸟健身俱乐部、广州中泰中医门诊部、广州长隆集团等12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现有羽毛球、乒乓球、形体实训室等14个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目前有院级精品课题3门,与行业企业人员合作编写并公开出版教材5部,自编讲义6本;主持在研省、市级课题4个,教师发表论文18篇。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1.1专业定位与办学思路本专业是教育部在体育学专业目录下设置的专业之一,专业设置名称科学、规范。1.1.1专业设置的行业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后奥运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大众体育蓬勃兴起、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已成为人才市场的一大热点。广州市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和良好的群众文化,全市各类体育社团组织达10000多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5000多名,广义的体育人口比例达58.82%。“十一五”期间,广州将建成2000个社区公园,根据专业调研,至2010年广州市体育行业经营管理及大众健身指导等方面的各类专业人才总需求量将达到7.23万4人,为社会体育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1.1.2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广州建设“体育强市”的要求和2010年亚运、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会的到来,全民健身活动逐渐融入平常百性的生活中,全民全运深入人心,必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给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和发展带来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根据《广州市体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广州市体育专业人才预测见表1。表1“十一五”期间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专业类型人才类型每年人才需求量(万人)小计近三年总增长率(%)2008年2009年2010年社会体育社区健身指导0.150.190.230.572.8健身俱乐部教练0.080.280.480.849.5户外运动教练1.871.942.015.821.82合计2.12.412.727.2314.12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和全民健身需要的,具备健身、康复指导和休闲体育活动组织策划能力,从事社区健身指导、健身俱乐部教练、户外拓展训练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社区健身指导;健身俱乐部教练;户外体验培训师以及其它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根据《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制定本专业三年发展规划(2008—2010年),专业建设目标准明确,实施方案措施得力,具体可行,在二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2.1科学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调研,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5据就业岗位整合教学内容,培养满足全民健身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构建基于就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教育。目前建成院级精品课3门,申报市级精品课1门。尝试与感动中国企业教练学院“订单培养”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人才定向培养,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1.2.2加强专兼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发展规模,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4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7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双师”教师达到73.7%,优化教师结构,聘请行业能工巧匠从事专业课实践教学,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1.2.3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依据现有资源,按照“改建与扩建”相结合的原则,在原有9个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了“力量与器械实训基地”、形体实训室、棋牌实训室、台球实训室等4个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3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开辟建设了长期合作,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2.4加强教材建设,以就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结合岗位实际与行业人员联合开发教材;鼓励专业教师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自编专业核心课程教材6部,校企合作开发、出版教材1部。1.2.5为社会服务,为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为企业培训393次。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专业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中,初显“课堂+俱乐部”的特点。既以突出学生主体,岗位能力训练、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课堂教学为载体;以校内仿真俱乐部、社区非营利性俱乐部和企业化运作的营利性俱乐部为依托;以学校、行业和俱乐部的有机结合为纽带,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1.3.1制订适应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建立了有俱乐部人员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6委员会研讨会,听取体育行业主管部门、健身俱乐部、体育活动场馆管理人员对专业就业岗位人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每年通过专业调研,分析珠三角地区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跟踪调查,根据就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依据相应的课程大纲组织教学。聘请俱乐部人员担任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把俱乐部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思想贯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满足俱乐部用人单位的需求,教材及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指导思想,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1.3.2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基于就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经过专业调研,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对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教育。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岗位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构成,通过分析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解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各模块对应的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支撑完成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教学过程应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见表2)。表2社会体育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岗位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构成要素支撑核心课程支撑实训项目及证书健身与休闲指导体育市场营销人体体质监测与评价运动与营养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形体与礼仪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策划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策划实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游泳救生员证书俱乐部健身指导体育市场营销运动与营养运动康复推拿形体与礼仪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器械健身健美健身俱乐部管理与实务私人教练理论与实践健身俱乐部运营模拟实训私人教练实训私人教练证书公共营养师证书户外运动指导与培训体能训练体验式培训理论与实践拓展训练野外生存、形象塑造体验式培训理论与实践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实训形象设计国际注册体验师证书7本专业与青鸟健身、广州欧奕健身有限公司、广州花力运动有限公司、广州强人体育有限公司、感动中国企业教练学院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承担对单位员工的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聘请行业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为学生作专题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等;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在课程教学上,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上课,开展精品课建设,学生的课程实训到俱乐部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零距离面对市场。与“感动中国企业教练学院”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开发课程,促进户外运动方向学生高质量就业,把教学、科研、企业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使专业在“校企联动”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3.3实践课程和职业证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训课,专业技能课程的实践与实训课,实践性课程(主要指课程实训、术
本文标题:社会体育专业自评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3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