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社会学习题第一章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方法1、社会学究竟是研究什么的?答: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其研究对象和领域,随着社会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研究方法,并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如同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一样,作为学科的社会学也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我们发现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身的结构特征和运行特征,始终存在着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与作用。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如何形成相互之间的和谐,以及影响、制约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因素为何,就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目标对象。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这样一个界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即“社会运行论”。2、什么是社会整合?答: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它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它是一个社会利益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简言之,就是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3、什么是社会运行机制?答:机制是指通过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及相互关系,了解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对社会的认识达成从现象的描述到本质的说明,是一种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原理的深层认识与解释。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相关因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功能的过程和作用原理。4、抽样调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答:抽样调查是一种既能代表全体,又有一定深度的调查方法。它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并从这些部分对象的调查中获得可以代表总体的资料和数据,也就是说将对部分对象的调查结果推论到原来的总体。因此,在大规模的社会调查中常采用抽样调查,特别在下述几种情况下:(1)当事实上不可能进行或不必要进行普查时;(2)当对具体调查的统计资料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和评估时;(3)当需要对问题进行更全面、精密、深刻的研究时。5、怎样设计问卷答:问卷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内容:(1)题器设计。问卷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题器设计。题器,即是指作为调查者的研究工具而设计的具体问题。调查者根据研究目的,提出理论假设并确定了指标体系。再进一步就是要将指标体系分解成一道一道的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叫做题器。问卷的设计就是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把抽象的理论概念逐步分解成直观的、具体的、可测量的题器的过程。(2)问题的回答方式。问卷的同一问题可以设计成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①开放式的回答方式。设计这种问题时,设计只要提出问题,然后在问题下留下一块空白,由回答者自由填写。②封闭性的回答方式。这种方式是提出问题然后将所有可能的答案一一列出,由被调查者从中选取一种或几种答案作为自己的回答。③半封闭问题。它综合了前二者的优点并避免了二者的缺点。(3)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问题的提法要具体,不要提抽象、笼统的问题;②问题的用词要通俗、易懂,不要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③用词要准确,不要使用那些模棱两可的词或概念;④不要提双向问题;⑤提问题的态度要客观,不要带有倾向性;⑥对敏感问题尽量采用第三人称;⑦不要使用否定问。(4)问题的整体结构。一份问卷应包括前言、主体、结束语三部分。前言是对调查目的、意义、调查的组织者及有关调查注意事项的说明,它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被调查者的重视和兴趣,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要特别说明调查的保密原则和匿名性。主体包括提出的问题,封闭性问题的所有答案,对答案的编码格等。主体是问卷的核心。主体中问题数量的多少以回答的平均时间为准。一般不超过30分钟,问题的安排顺序是先易后难,封闭性问题排在前面,开放性问题放在后面;容易引起兴趣的问题排在前面,敏感性问题放在后面,这样排列后可以使回答者感到轻松、方便,使回答能顺利进行下去。结束语主要是向被调查者表示感谢。总之,问卷的设计是关系整个调查成败的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调查研究的组织者要舍得下功夫,认真琢磨、反复推敲,设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问卷。2第二章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1、人的社会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完成的?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答:社会化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获得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能否完成社会化过程,取决于社会及个体所具有各种条件。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生物基础和外界社会环境。外界社会环境条件主要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1)家庭。几乎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他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与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是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他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2)学校。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作用逐渐增强,有时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影响。因此,作为专门为社会化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学校,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如何做人的道理,传授各种规范、各种制度,使这些刚刚步入群体、步入社会的儿童和青少年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3)同龄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4)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这里人们要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个人在这个场所中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并在这个过程,形成个人的能力、品质、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同样,工作场所是人们正式步入社会的地方,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验证和发展家庭和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在这个新环境中,个人如何调整自己,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进行继续社会化,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发展。(5)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指社会组织为社会成员传播信息、互通情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程序化过程,在这里,人们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当然,除了社会化的过程角度,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化的内容角度来解释它的不易察觉性。社会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社会现实生活又具有其广泛性和复杂性。不过,不论怎样理解,就其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概述大体上是相当的。在这里我们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技能。(2)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3)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4)培养社会角色。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化的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只有有意识的去思考,才能体会到其存在,而在生活中的人们很少去关注它们,所以必然不易察觉。2、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如果发生一些突发问题是否会影响到他的成长?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提出,人的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它是随着其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生活环境发展剧烈变化,必然会使人的人格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他的成长。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状况和社会生活条件等诸方面的因素。因此,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限制,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尽管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我们开展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就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学中,社会化形成或发展起来的个性与社会标准相互吻合,并使人们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我们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被称之为人格解组。突发问题往往会打乱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从而影响到他的成长。当前的社会转型,面临着政治、经济的改革,观念的冲突、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对于早期社会化过程必然是十分不利的,早期社会化有两个特点:一是,从社会化的主体来看,表现为社会化主体的不成熟性。二是,从社会化的环境条件来看,表现为社会化的执行者的多样性。由于这两个特点,就需要社会为早期社会化提供特定的条件,包括: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等,使处于早期社会化的人们有所适丛,有规范可依,有标准可行。然而,目前早期社会化的困境就在于这两个条件的模糊和不稳定。例如,一段时间,青少年的理想和追求出现误区,忽略人生的远大理想,以为金钱至上;追求短期效应,个人利益至上。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及时调整,必将会使其发展误入歧途。当前的转型过程正是我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成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它主要是指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人,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下岗、转岗成为许多中年人要面临的突发性问题,如果调整不好,也必然会影响其成长,他们面临一个继续社会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适应社会转变,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技术知识,调整自己的问题。再比如,人到老年,从工作岗位转向家庭,3生理、心理都会相应发生变化,如何适应,等等,这些都是成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人们难于应对这种突发性的问题,继续社会化难以进行,从而在生活的道路上充满荆棘。3、人格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后天可以改变吗?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气质和习惯等,它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每个时代、每个地区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共性,同时也有其个性。人的个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即个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观念、态度、习惯等;另一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即人的心理特点的某些独特结合,如能力、气质、性格等。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人的个性,从幼儿期就开始形成,它最初不仅受外部事物的制约,而且还受个体生理需要的制约。因此,儿童期的个性表现在于他的行动只是简单的服从于他当时的直接要求和愿望。在儿童身心逐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与他人的互动基础上,儿童会逐步形成对他所接触的事物的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念,以至开始形成初步的尚不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一个人个性形成过程中的飞跃,因为,他的行为逐步从服从个人的直接需要与愿望发展到服从社会、他人、团体等的需要与愿望,形成了一种理想。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状况和社会生活条件等诸方面的因素。因此,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条件限制,又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尽管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我们开展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就是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学中,社会化形成或发展起来的个性与社会标准相互吻合,并使人们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我们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被称之为人格解组。4、“社会是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角色”,不是把人当作了戏子、演员,不是太虚伪了吗?“社会是个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角色”,这是社会角色理论的观点,以乔治·米德的研究最为著名。他用角色这个概念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事先拟
本文标题:社会学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