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测量学第八章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技术.
第8章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技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8.1概述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底,美国开始建立为美国军用舰艇导航服务的“海军导航卫星系统”(Navy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简称NNSS)。NNSS于1964年建成并在美国军方使用。NNSS共有6颗工作卫星,距离地球表面的平均高度约为1070km,因运行轨道面均通过地球南北极构成的子午面,又称为“子午卫星导航系统”.使用的卫星接收机称多普勒接收机与传统导航、定位方法比较,使用NNSS导航和定位具有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自动化程度较高和定位精度高的优点NNSS缺点:工作卫星少、高度较低,多普勒接收机的观测时间较长,不能提供连续实时定位和导航服务;大地测量静态定位,一个测站平均观测时间1~2天,不能达到cm级的定位精度为满足军事和民用部门对连续实时定位和导航的迫切要求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开始组织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新一代军用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全称为“Navigationby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NAVSTAR/GPS)”中文意思是“用卫星定时和测距进行导航/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从1989年2月14日第一颗工作卫星发射成功,1994年3月28日共发射了24颗.目前的卫星数已经超过32颗它们均匀分布在6个相对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每个轨道上有4颗卫星运行,它们距地球表面的平均高度约为20200km,可保证在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在高度15°以上的天空同时能观测到4颗以上卫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1976年开始推进,目前在轨道上只有6颗卫星可用,不能独立组网,定位精度30米至100米,测速精度0.15米/秒。俄罗斯则计划在2010年全面恢复LONASS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共有31颗卫星在轨,其中24颗卫星正在运行,3颗卫星即将投入运行,2颗卫星处于维护中,1颗卫星正在试验,1颗卫星备用。至此,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研发正式完成。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是俄罗斯于上世纪90年代基于国防目的研制开发的,这套系统用24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覆盖。俄军总参谋部2011年10月末承诺,到2015年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将赶上美国GPS系统的定位精度。3、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根据欧盟的设想,伽利略计划分4个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是系统可行性评估或定义阶段(2000年前结束);第二阶段为开发和检测阶段(2001年至2005年);第三阶段是部署阶段(2006年至2007年);第四阶段为商业运行阶段(2008年以后)。打造“伽利略系统”将耗资约27亿美元,将30枚人造卫星送上距离地球表面23000公里的太空轨道。欧盟的一些专家称,“伽利略系统”可与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兼容,“伽利略系统”确定物体的误差范围将在1米之内,此外,“伽利略系统”的运作将十分安全、稳定,非常适合安全要求极高的使用者,如引导飞机安全起降或火车行驶等。•“伽利略”计划的总投资预计为36亿欧元,由分布在3个轨道上的30颗卫星组成。该系统与GPS类似,可以向全球任何地点提供精确定位信号。由于“伽利略”系统主要针对民用市场,因此在设计之初,设计人员就把为民用领域的客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放在了首要位置。与美国的GPS相比,“伽利略”系统可以为民用客户提供更为精确的定位,其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米,而GPS只能达到10米。伽利略系统是欧洲设计建设的新一代民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为工作卫星,3颗为备用卫星。2011年10月21号,欧洲阿丽亚娜公司用一枚俄罗斯运载火箭为伽利略系统发射了首批两颗卫星。•伽利略系统对欧盟具有关键意义,欧盟将从此拥有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助于打破美国GPS导航系统的垄断地位,从而在全球高科技竞争浪潮中获取有利位置,并为将来建设欧洲独立防务创造条件。能在全球范围内,向任意多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全天候的、连续的、实时的三维测速、三维定位和授时。对于测绘界的用户而言,GPS已在测绘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范围上数公里至几千公里的控制网或形变监测网,都将GPS作为首选手段。的组成GPS由工作卫星、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1、地面监控系统地面监控系统包括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和5个监测站主控站位于美国本土科罗拉多•斯平士的联合空间执行中心3个注入站分别位于大西洋的阿森松群岛、印度洋的狄哥伽西亚和太平洋的卡瓦加兰3个美军基地5个监测站除了位于1个主控站和3个注入站以外,还在夏威夷设立了1个监测站(1)监测站完成对GPS卫星信号的连续观测,搜集当地的气象数据,观测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传送到主控站(2)主控站协调和管理所有地面监控系统的工作和下列工作:1)根据本站和其它监测站的观测数据,推算编制各卫星的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层的修正参数,并将这些数据传送到注入站2)提供时间基准。各监测站和GPS卫星的原子钟均应与主控站的原子钟同步,或测量出其间的钟差,并将这些钟差信息编入导航电文,送到注入站3)调整偏离轨道的卫星,使之沿预定的轨道运行4)启用备用卫星以代替失效的工作卫星(3)注入站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将主控站推算和编制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它控制指令等,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中,并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8.2.1、空间星座部分1、GPS卫星星座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3颗卫星组成,均匀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地面高度为20200余公里,轨道倾角为55度,扁心率约为0,周期约为12小时。卫星向地面发射两个波段的载波信号,载波信号频率分别为1575.442兆赫兹(L1波段)和1227.6兆赫兹(L2波段)。2、GPS卫星及其功能卫星重774kg,每颗卫星配有4个原子钟,定时精度为10-12~10-13秒接收并储存由地面监控站发来的导航信息;接收并执行主控站发出的控制命令;向用户连续发送导航信息。3、GPS信号的组成基准信号:F=10.23MHz载波L1:f1=1575.42MHz载波L2:f2=1227.60MHzC/A码τG=1.023MHzP码τP=10.23MHzD码τD=50Hz50比特/秒卫星轨道信息•§8.2.2用户设备•用户设备包括GPS接收机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GPS接收机包括接收天线、主机和电源•GPS接收机的任务是捕获卫星信号,跟踪并锁定卫星信号,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测量出测距信号从卫星传播到接收机天线的时间间隔,译出卫星广播的导航电文,实时计算接收机天线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系统控制部分:1个主控站5个监控站空间部分:NAVSTAR(NAVigationSatelliteTimeandRanging)24颗卫星20200Km轨道高度用户设备部分:接收卫星信号GPS系统组成我们处在以Ri为半径的一个球面上,3个球面相交于一个点,3个距离观测值可以解算出一个点的纬度、精度与高程.R1R2R38.3GPS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GPS原理:单点定位XllVl距离=信号传输时间×光的速度8.3.1伪距测量原理S=⊿t·c•伪距(码观测值)–每一颗卫星大约以1毫秒为周期重复播发它自己所特有的一组信号DT接收到来自卫星的码信号接收机产生的码信号ρ=DT·ctj:接收机收到信号的时间,tw:卫星信发出信号的时间。ρ==⊿t·c=(tj-tw)·c~ρ:接收机至卫星的距离观测值,由于包含有多种误差,故称为伪距观测值。~–接收机将接收到的信号与它本身产生的信号相比较–根据信号到达的时间差(DT),我们就可以确定距离的观测值tj+Vj=Tjtw+Vw=Twρ=(Tj-Tw)·c+(Vw-Vj)·c+δρl+δρT=ρ+c·Vw-c·Vj+δρl+δρT~Vj:接收机时钟误差,Vw:卫星时钟误差。卫星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两项误差:大气中电离层误差δρl和对流层误差δρT。ρ=[(Tj-Vj)-(Tw-Vw)]·c=(Tj-Tw)·c+(Vw-Vj)·c~ρ=ρ-c·Vw+c·Vj+δρl+δρT~伪距测量的基本方程式19950Km50Km对流层电离层200Kmρ=ρ-c·Vw+c·Vj+δρl+δρT~ρ=√[(Xsi-XG)2+(Ysi-YG)2+(Zsi-ZG)2]式中:XG、YG、ZG、Vj是未知数,故需要观测4颗卫星建立4个方程才能结算出来。理论上说,利用C/A码进行单点定位精度可以达到10-30m8.3.2载波相位观测值及观测方程C/A码的波长为:293m,P码的波长为29.3m,相应的测距精度分别为:3m合0.3m。载波L1波长为:19cm,载波L2波长为24cm,相应的测距精度为:2mm。–接收机将接收到的相位与本身产生的相位相比较–开机时到达接收机的波长的整周数是不知道的(称为载波相位初始整周未知数)–只要您能保持对卫星信号的跟踪,距离的变化能够通过观测得到DT接收到的来自卫星的相位接收机生成的载波D=cDT+lN载波相位测量时测定GPS卫星载波信号传送至接收机天线之间的相位延迟。GPS接收机将接收到的卫星信号与本机复制的信号进行相位比对,即可得到相位差。设卫星发射的信号相位为Φ(S),接收机接收到的卫星信号的相位为Φ(R),则,伪距观测值ρ为:ρ=λ[Φ(R)-Φ(S)]/2π=λ[No+⊿Φ/2π]No为信号传播相位变化的整周数,⊿Φ相位变化的尾数。时刻(0)整周未知数时刻(0)的初始相位观测值整周未知数时刻(1)时刻(1)的相位观测值相位观测值方程:Φ=No+int(Φ)+⊿Φ/2π=(ρ+δρl+δρT)f/c+f·Vw–f·Vj+No~λΦ=(ρ+δρl+δρT)+c·Vw–c·Vj+λNo~ρ=ρ-c·Vw+c·Vj+δρl+δρT+λNo~BA8.3.3载波相位测量的相对定位•流动接收机“B”的点位可以通过相对于给定的参考站“A”来确定–“A”的坐标是已知的–它们之间进行了GPS观测•差分定位–消除了卫星与接收机的时钟误差–使残余的大气延迟误差降低到最低限度–精度提高到3mm-5m它实际上是在一个测站对两个目标的观测量、两个测站对一个目标的观测量或一个测站对一个目标的两次观测量之间进行求差。其目的在于消除公共项,包括公共误差和公共参数。从而得到高精度的坐标差观测值。1、单差法两个测站对一个卫星目标的观测量的两次观测量之间进行求差。ρ1=ρ1-c·Vw+c·V1+δρl+δρT~ρ2=ρ2-c·Vw+c·V2+δρl+δρT~⊿ρ21=ρ2-ρ1+c·(V2-V1)~~2、双差法3、三差法两个测站对不同卫星的单差观测值之差,可以进一步消除接收机时钟误差的影响。两个测站对不同卫星的不同观测历元的双差观测值之差。8.3.4GPS实时差分定位RTK(Real-timekinematic)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RTK技术的关键在于数据处理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RTK定位时要求基准站接收机实时地把观测数据(伪距观测值,相位观测值)及已知数据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数据量比较大,一般都要求9600的波特率。1、位置差分2、伪距实时差分(RTD)3、载波相位实时差分(RTK)4、广域差分8.3.5GPS技术的应用1、军事2、民用导航3、农业4、地球物理与地震监测5、测绘工程6、气象预报3、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根据欧盟的设想,伽利略计划分4个阶段逐步实施。第一阶段是系统可行性评估或定义阶段(2000年前结束);第二阶段为开发和检测阶段(2001年至2005年);第三阶段是部署阶段(2006年至200
本文标题:测量学第八章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8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