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大竹县农村劳动力外流调查报告摘要: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有利影响:1、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是毋庸置疑的;2、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了农业机械化;3、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4、劳动力外流促进了大竹县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但是,农村劳动力外流在给农村经济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2、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老人负担加重,养老问题突出;3、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村干部后继无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对流出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多年来,很多人都在担心大量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离开农业生产,会降低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减少农业的劳动投入,从而会影响农业产出。通过调查,我发现,雷巷村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如诸多的调查结果一样,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这一年龄段,占总流出人口的83.4%,且在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构成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4.1%。如果单从这些数据来说,农业劳动力素质确实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我也同时发现,在1993—2006年间,雷巷村种养殖产出不仅没有下降,而且一直在稳定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到目前为止,农村劳动力流出并没有带来农业产出的下降,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资金对劳动力的替代。具体来说,劳动力流动对大竹县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劳动力外流带动了大竹县的农业机械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雷巷村农民就开始外出打工。之后,随着国家在流动人口政策上的变化,外出人数不断增加,创造了不少劳务收入。这为农业机械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使有选择地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成为可能。从收入的角度说,外出务工平均月工资750元左右,其中月收入500元以上的占88.2%。在农忙季节返乡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提高,因此农业使用机械,节省农业劳动时间,增加外出打工时间,成为雷巷村农民理性的选择。在耕地面积稍有扩大的情况下,役畜使用减少,农用机械总动力大幅增加,这说明雷巷农村劳动力流出并未影响农业投入,而是产生了资金对劳动力的替代,物化劳动力对活劳动力的替代,由此推动了雷巷村农业的机械化发展。2.劳动力外流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外出劳动力也是理性经济人,为了节省农业劳动时间,他们尽可能地使用农业机械来替代活劳动力。同时,由于外出打工,家庭收入增加和观念的转变,从经济上,他们有能力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应用。从思想上,对使用良种、采用节省劳动的耕作技术以及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增加产量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他们的观念和经验还影响了其家庭使用新技术的偏好。农村劳动力流动为雷巷村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打下了思想基础,提供了经济基础。3.劳动力外流促进了大竹县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劳动力流动加快了雷巷村土地流转,使部分农民分享规模经营的利益。1984—1988年,雷巷村流动人员相对较少,且外出的劳动力一般是家庭多余的劳动力,进城的时间也短,基本上不影响家里农业生产活动。但随着外出劳动力的增多和外出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在外出务工劳动力融人大中城市、站稳了脚跟后,开始成批带走亲朋邻里,甚至带走整村、整组剩余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雷巷村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就出现了契机。家垦没有了足够的劳动力,刚开始农民只好将土地委托亲友耕种,或被迫撂荒。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农民开始将土地租赁给不外出的农民耕种,并且超出了亲友之间租种的范围。在承租对象的选择上,他们基本采取了市场行为,并且这种非亲友之间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在全村范围内日益增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雷巷村外出务工者数量还会增加,土地经营权流转也必将随之而不断增多。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在政府的引导下,这些流转的土地基本上都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其次,劳动力外出加快了雷巷村小农生产方式的变革。家庭劳动力外出换来了资金和其他现代生产要素,特别是现代商业资本和观念进入农村家庭,改变了小农经营目标和方式,打破了小农的封闭性和独立性。他们不断增加农业的机械耕作和播种,而逐年减少役畜的使用。因此,劳动力外出务工,让农民无意中找到了一条自发地、渐进地改造传统小农生产方式的道路。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来看,到目前为止,农村劳动力外出对雷巷村农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劳动力外出带来了雷巷村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农业技术的进步、土地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了物化劳动力对活劳动力的替代。二、农村劳动力外流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劳动力外出的最大动机是寻求较高的收入,因此外出的最直接的效应是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雷巷村就靠劳务输出有效地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雷巷村劳动力外流促进了雷巷村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由穷变富。劳务经济是雷巷村经济的支撑,劳务收入是雷巷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在雷巷村出现了许多“走出一个,带动一片,带富一村”的典型。另外,流出的劳动力在外积累雄厚的资金,一旦这些人返乡,对雷巷村的经济发展就会产生不可限量的作用。三、虽然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它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有的村由于外出人口太多,使得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老人、妇女、儿童、弱智者,这种现象被戏称为“99386125现象”。这些现象透视出以下问题:1、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村里大部分家庭只剩老人和小孩,这就必然导致留守儿童缺少父爱母爱,造成许多心理问题,从而对性格形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同时,大多数有文化的青壮年外出使村里缺少教育方面的人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造成了不利影响。我这次回老家就碰到了这样的问题:有人找我去教小孩子做作业,原因是小孩不会做作业,他的父母不在家,而爷爷奶奶也不会教,由于条件有限更不用说请家教了,刚好我在家,他的奶奶就把我叫过去教他做作业了。由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见一斑。2、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农村老人负担加重,养老问题突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涌般地流向城镇,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深造,毕业后他们一般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赡养服务人口的下降使农村老年人的照料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难题。农村老年人在传统联合型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在逐步减小,农村家庭已经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就显示,农村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仅为3.27人。农村中的空巢家庭和独居高龄老人增多。农忙季节,如果子女不回家,农村老人就要自己完成农村繁重的劳动。除此之外,农村老人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带孙子,这就进一步加重了老人的负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完善,老人生病无法及时医治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村干部后继无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13181万人。其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19.6个百分点,是农村劳动力中接受教育较多的群体;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31.6岁,比全部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6.5岁,是农村劳动力中年龄较轻的群体。而大多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回农村生活,这就导致新农村建设后劲不足和村干部后继无人的问题。四、对策:重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经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既做到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大做强劳务经济,又做到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我认为重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即结合新农村建设,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搞好农村道路、治水、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新起来、美起来,吸引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扎根农村。同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推广土地集约化经营。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较多的村,可探索尝试走土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把土地有偿转包给有能力的经营业主,让业主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这样既可以做到集约化利用土地,又就地转移了劳动力,促进大竹县经济发展。2、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系统提升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从整体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结合留守劳动力的实际,有针对性地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培育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使每位留守劳动力真正掌握一至两门适用技术,实现农村留守劳动力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弥补当前农村技术、劳力的不足。3、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关系很大,尤其是农副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品牌没有打出去,特色产品没有真正形成,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能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参考文献:《农村人口外流的影响》《我的家乡有变化》调查人:周祖建(201003060106)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10级市场营销一班
本文标题:社会实践报告周祖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