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社会工作者中级实务理论知识点
社会工作者中级实务理论知识点行为与环境理论基本关系:1.人们要适应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4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非平衡性埃里克森的人类发展阶段论婴儿期:冲突:基本信任还是基本不信任0-1岁任务:对周围世界的信任超越不信任重要联系人:照护者美德:希望幼儿期:冲突:自主还是羞怯与疑虑1-3岁任务:在怀疑和羞怯中发展独立性重要联系人:父母美德:意志力儿童早期:冲突:主动还是内疚3-6岁任务: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克服内疚,建立自信心重要联系人:家庭美德:目的儿童中期:冲突:勤奋还是自卑6-12岁任务: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重要联系人:学校和同伴美德:能力青少年期:冲突:同一性还是角色混乱12-20岁任务:发展自我同一性(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重要联系人:朋辈群体角色模式美德:忠贞成年早期:冲突:亲密还是孤独20-40岁任务:对他人作出承诺,建立亲密关系,而非与社会疏离,专注自我重要联系人:爱人、伴侣或亲密朋友美德:爱成年中期:冲突:繁殖还是停滞40-65岁任务:培养和指导下一代,生产与创造重要联系人:家族、同事、社会规范美德:关怀成年晚(老年)期:冲突:自我整合还是绝望65岁以上任务:回顾一生,坦然面对死亡,而非失望、沮丧,对死亡充满恐惧重要联系人:所有人类美德:智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1.感知运动期:0-2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2.前运算期:2-7岁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表征事物3.具体运算期:7-12岁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推论。4.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原则:图式、同化、顺应认为:人类遗传潜能与适当的环境刺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的。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0-9岁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9-15岁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原则水平)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是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当一个操作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操作的强度就增加。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通过反应结果和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特点:1.强调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影响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产物,强调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强调行为受认知的调节和自我调节。2.既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更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3.注意到了三种强化因素(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对学习的影响,尤其强调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4.根据班杜拉的理论,青少年通过观察历程就能进行学习,并不需要个人亲身体验而直接受到奖惩。观察学习的历程包括:楷模的特质、观察者的特质、模仿的结果。班杜拉认为,辅导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自我规划”,要使当事人达到自我规划需要三个阶段,分别是诱发改变、类化、维持。治疗技术:1)实例楷模法2)认知楷模法3)激发自制力。符号互动论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对符号互动理论作了系统梳理与总结主要观点:1.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2.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3.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4.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定义的影响。常人方法学认为:1、在日常生活中,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的,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2、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社会行动具有“索引性”,即共事者运用共同完成且不用申明的知识。3.在日常实践过程中,行动、说明和场境构成了复杂的整体,它们互为条件使实践行动具有反思性。就是说,行动与环境是不断地处于相互建构之中的,对人们行动的理解应该是对其实践系统的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2岁3.性器期3-5岁4.潜伏期5.生殖期(青春期)一、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与潜意识(核心)构成,潜意识不仅包括趋力、防卫、超我的命令,也包括被压抑的事件与态度的记忆。二、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它不会随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的改变。自我由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超我由自我发展起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注意三者平衡,治疗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三、认为: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防卫机制是为了消除不愉快情绪体验所采取的自我调适方法,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退化、压抑、生华。四、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2岁3.性器期3-5岁4.潜伏期5.生殖器期(青春期)精神分析理论五、实务原则:1.个别化原则。强调每个人都早期经验都是不同的2.强调与案主签订治疗契约。因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是一个重温过往痛苦经验的过程,必定会引发不愉快的情绪,案主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3.治疗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案主能够顺利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案主造成新的伤害。4.精神分析治疗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同理案主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和接纳。六、应用:1.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儿童时期的性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2.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性对话(实质阶段,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和诠释)认知行为理论理论基础来自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与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认为:除了一些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为、改变旧的行为。认知学派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认知。一、主要观点:在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个人的认知直接影响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化思考”机制的影响。所谓自动化思考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行动发出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而是按照既有的模式发出。助人的关键在于将这些自动化思考带回人们的思考范围内,帮助个人在理性层面改变那些不想要的行为。艾利斯提出了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即:a.真实发生的事件,b.人们如何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其所遭遇的事件,c.人们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此事件的情绪结果。认为: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的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是错误的。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最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二、实务原则:1.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强调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不当行为;强调问题的外在性和内在性,即强调认知和行为的关系,既要改变错误的认知,又要改变不当的行为;强调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2.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尊重服务对象的决定和信念;帮助服务对象改正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3.助人目标的原则:修正错误认知,纠正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三、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一方面强调改变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强调以正确的理性认知控制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强调通过外在监督、控制,帮助服务对象改变不当行为。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使用也是其理论的一项重要特征。一、主要观点: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对维系正常的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也是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1.相关概念: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和解决问题的行动等(借钱、社会支持理论照看孩子、找工作);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认可等。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以及服务、信息和新的社会接触。2.影响三个因素:发展因素(过去经验)、个人因素(自尊程度)、环境因素(开放的和封闭的)网络:个人网络、志愿者网络、互助网络、邻居协助网络。3.观点:(1)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有重要影响。(2)每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也是不同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个人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认知和运用。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月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1.结构评估:网络的组成、网络包括资源的类型、网络距离等。内容评估:社会支持网络发挥的功能(工具性支持或表达性支持)2.拟定具体的介入计划,实施帮助:制定帮助计划;补充和扩展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提高建立和利用支持网络的能力。三、应用: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如何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干预模式:评估支持网络——结构与内容;制定帮助计划;实施帮助,促进链接。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与“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一致的。核心在于人与环境的互动,同时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主张人类发展是成长中的个人与其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特质因素的产物。人类的发展公式是:D=f(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函数,主张个人的发展是主动的、有目的和目标的,人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及选择。一、六大核心概念:1.生命周期2.人际关系3.能力4.角色5.地位与栖息地6.适应力二、主要观点:1.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2.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3.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进行。三、四个层次,三个系统:微观系统: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系统。中观系统(包括:中介系统和外在系统):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宏观系统: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四、社会工作焦点:1.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2.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3.移除环境对人和群体的阻碍。4.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社会工作实务干预的目标在于:一要增强个人和群体的能力;二要聚焦于加强或建立社会支持,即对环境进行干预,从而增进人与环境的调和度。五、注意问题:1.人们的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2.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3.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4.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一、优势视角或称能力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二、优势视角的宗旨:动员服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者中级实务理论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29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