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下)
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童星(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各位领导大家好,按照省委组织部的安排,这一讲由我和江苏省委党校的冯必扬教授共同承担,A角和B角。第一期这个班由我来讲,这个稿子是我们两个人共同准备的。按道理要讲100分钟,今天是最后一场了,我们就偷工减料10分钟,90分钟到5点30结束,以便于大家下边的活动。讲三个问题,第一个讲是什么;第二个讲为什么;第三个讲怎么样。第一是什么:就讲一讲无论是中央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还是江苏省的十一届九届全会,都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当中有两点,就是非常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我们先来看一看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相关的一些讲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有好几条。其中有一条,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规划是管五年的,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也有好多条,其中有一个目标就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因为十一五规划开始提社会建设,现在是第二次继续提叫明显加强。这次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到一个主题,提到一个主线。主题是科学发展,围绕科学发展这样一个主题,就强调了要做到四个更加,四个更加其中有一个就是指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关于主线是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围绕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五中全会强调要五个坚持,其中有一个坚持就是坚持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的措施当中,规划的整个第八个部分全部是讲这个内容。这个部分的标题就是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无论是在讲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还是谈主题主线,和具体的规划措施的时候,都时刻的在这里提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省里的十一届九次会议相关的一些说法也体现了和中央全会一致的精神。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更加的突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年的奋斗目标当中有一个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中央是明显加强,江苏这里是全面加强。在具体措施里面,规划的第十一部分的标题就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决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前几年我有个博士生开题,他的开题报告第一句话就是讲我们党1又一次提出了保障民生。我后来就问他,上一次是什么时候,他愣在这里半天没讲出来。因为上一次不是我们党提的,上一次还是孙中山先生提的。所以几年前我们党开始第一次提出要改善民生。现在五年以后了,这里用的都是更加、明显,注重、进一步。以上这样一些论述,在以前的五年规划当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就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将进一步明确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其工作的重心将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工作的着力点由过去主要强调经济建设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并重。由过去主要强调做大蛋糕,到更加强调要分好这个蛋糕。由过去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到现在要更加的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所以能看出这个执政理念的一个明显的转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一开始不知道有个社会,用社会学的观点叫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什么意思?社会就是个名称,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你要问它是什么?那就相当于牛顿物理学里面讲的真空,真空要有的,不然物质的运动没有地方。那么运动的物质都跑掉以后,剩下来的是什么?真空。里面什么都没有,就是真空。那么社会这个概念,不学社会学的人就容易把它看成是唯名论,因为我们经常看到这个通缉令上写,这个人是哪个企业的工人,这个人是哪个单位的什么什么。然后只要写到这个人有社会两个字了,他下面一定是跟这两个词,社会无业游民,社会无业人员。所以就社会就是个场所,搞政治经济活动的就在这个地方。搞政治经济活动的单位分别叫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政治经济文化嘛。企业、事业,就是机关、企业、事业。等到这些机构都搬走了,活动都停止了,剩下来的这就是社会了,所以叫闲散,无业人员。后来慢慢慢慢的社会学也恢复了,学了社会学的人慢慢慢慢出来也当小官了,大官目前还没有。原来有两个大官,一个早就去世了,一个106岁刚刚去世,雷洁琼。所以社会学没有地位的时候,两个社会学家的地位特别高,都是副委员长,一个是费孝通副委员长,一个雷洁琼副委员长。其他的没有什么人进副委员长。这个学科都给关门了,但是两个人是副委员长,这很奇怪的事。现在大家都懂了社会学以后,社会就慢慢慢慢的被提上议程了。最早前面五个五年计划都是叫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到1982年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开始改名称了,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而最早讲社会发展最关键的一个指标是计划2生育,控制人口。因为人口不算经济建设,当然就算社会发展。当然后来慢慢社会发展内容多了,到2006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当时中央就提出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我们整个规划是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块来安排。这样社会建设就正式提上了党和国家的五年规划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后来在社会建设里头就接着专门开了一次中央全会,就是十六届六中全会,就是专门讨论社会建设。这是有史以来,讨论社会建设的第一次中央全会。全会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这就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到了这次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时候,又提出来在社会发展中,要进一步的强调社会建设,通过社会建设来促进社会发展。讲到社会建设,讲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还有一个流行的概念,叫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最早是由2005年由亚行,亚行的经济研究局和亚行驻中国的代表处联合开展了一项研究,这项课题的名称就叫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我们中国的经济学家,包括林毅夫、樊纲等人都参与了这个研究项目。最后这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出了好几本。其中最重头的一个成果就是由林毅夫等人编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叫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十七大里面也讲要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分享、共享。以共享式的增长促进社会和谐这本书08年出版,同时除了中文版以外还出了英文版。那么英文版把共享式的发展,共享是中国的语言当然翻译成英文怎么翻呢?当时就翻成inclusivegrowth。后来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了,然后就着这个inclusivegrowth英文原文又回译成中文,就按照英文的这个词意的本意通常的流行的汉译现在就译成了包容性增长。所以它是出口转内销回来的东西,如果是中国自己来搞,不会搞出来什么包容性增长,包容性是什么东西呢?所以现在是共享式增长。然后翻译成英文搞的这个词,然后英文再转成中文,结果变成了包容性增长。所以包容性增长,共享性增长,实际上是一个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给我们前面讲的三个转变,由强调经济建设转移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并重。由过去强调做大蛋糕转向更加强调分好蛋糕。由过去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到要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社。跟这个思想的转变是完全一样的。包容性增长,这个是本来中国创造的共享式增长,后来转移成包容性增长以后,这样一来,国家主席胡锦涛非常重视这个概念,在两个重要的国际场合,阐发了包容性增长的这个概念。一个就是在2009年的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3上,讨论了包容性增长议题,因为这个本来就是我们亚行提出来的,我们亚洲对国际发展的一个贡献。胡锦涛就发表了题为《合理应对调整推动持续发展》的演讲。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就这包容性就是讲的共享性。为此就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的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分配平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的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过去我们讲分配收入公平分配的时候,往往讲三个公平,一个是起点上的机会公平,一个是过程当中的规则公平,一个是结果上的分配公平。但实际上这里胡主席首先就强调了一个权利公平。权利公平这是在法律意义上的,是统辖从起点到过程到结果,就是整个的由起点到结果的这个整个过程都应该由权利公平来加以保证。这是一次。第二次就是在2010年的9月,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的会议开幕式上再一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指出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的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这三个最。这是胡主席多次强调的,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这些都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这是胡锦涛又一次的对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做了阐发。这是要简单讲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就是为什么要强调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第一它是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体现在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上。这是体现党的根本宗旨的为人民服务,改善民生。无论是过去的革命,还是后来的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让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二个理由那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第一条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标;按照中央的提法,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际上同样的话在2000年制定第十个五年规划的时候,那时候还叫计划,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已经提了。不过不是用的改善民生,是用的另外两个字,叫富民,第一次提出来,就是2000年,那应该是十五届五中全会讨论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草案的时候,就提到富民是经济发展的,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在这样一个提法下面,我们江苏省从2001年开始,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把以前的叫强省富民改成了富民强省。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所以把富民摆到了前面。这种提法这种改变,在中国的语境当中是有很重大现实意义的,当然在国际的语境当中,在数理逻辑化的语言体系当中,富民强省,强省富民又快又好,又好又快完全是一回事,没有任何区别。当然在中国的语境当中不同了,哪个摆在前面跟摆在后面的有根本的不同。实际上人家外国人听了半天不懂,是一回事吗,又快又好,哪个在前面,哪个在后面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嘛。第二条改善民生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经济的发展有人说主要靠两个东西拉动,有人说主要靠三个东西拉动。如果把经济整个当做是一个系统,它有输入也有输出。这个输入就是投资,输出就是消费。但是考察一个国家的作为一个单位经济体来考察,它的消费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给本国人消费,一个是给外国人消费。那么给本国人消费就继续叫消费了,给外国人消费就叫做出口了。所以又是说靠三个东西来拉动。无论是两个拉动也好,三个拉动也好,它应该是协调的。光有输出没有输入不可持续,光有输入没有输出最后东西都卖不掉,它也不可持续。所以一直要靠它连着来。但是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改革开放的一开始我们是靠消费来拉动。因为原来叫短缺经济,什么东西都没有。所以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当时有个提法大家觉得很准,现在这个提法现在还有,但是已经有了,大家的感受就有点不同了。那就是最早在八大的时候提出来。后来在改革开放以后被中央重提,就是:我们国家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句话很显然的就是短缺经济。所以当时为什么江苏的苏南的乡镇企业都上来了,因为当时大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什么样才叫温饱农民最懂,农民几千年来就是想求温饱,所以温饱要实现,缺什么东西他最知道。因此在计划稍微有一点松动了以后,那么苏南的农民办起了企业,请来了上海、南京的星期日工程师,很快的就把这些东西就搞起来了。所以江苏的乡镇企业跑在最前面,对江苏的经济的发展一开始起了推动、拉动的作用。这是大家最懂的。当然后来说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主要矛盾都是这个矛盾,到现在为止还这样讲。到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前主要矛盾都是发展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个之间的矛盾。但是同时又提出来另外一条叫内需不足。需求预期消费预期太差,这样就引来了矛盾,矛盾怎么办也好解释。这里讲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5化的需求,是政治家,政府讲的。而不是经济学家讲的,不是商人讲的。经济学家商人讲的需求,一定前面有两个字,叫有效需求。什么叫有效需求,他有这个需求,同时又能拿出钱来买,就叫有效
本文标题:社会建设与改善民生(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00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