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社区门诊幼儿四肢浅静脉穿刺的护理
社区门诊幼儿四肢浅静脉穿刺的护理2011-1-1011:4【大中小】【我要纠错】静脉输液是一项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在家长的眼中,往往以此作为对一个护士好,坏的标准。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患儿的痛苦关乎2个家庭的痛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护士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根据患儿的生理、里特点尽可能的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不仅是减轻了患儿的痛苦,也是减少其家长们的不忍;同时也提高了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信任度,现将护理心得和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9年7~12月患儿输液1812人次,年龄3~14岁,男孩1016人次,女孩795人次。复穿11人次,拔针后发生皮下淤血221人次,无查对差错。2护理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防止差错事故输液反应的发生据分析临床上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大都源于查对不力,所以查对制度在防范医疗事故中尤为重要。现在孩子同名同姓的多,大都又是奶奶姥姥带来的多,呼唤姓名时,一要看清男女、年龄,二要问清楚家长;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熟悉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配制药液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提高职业道德,强化慎独意识,防止输液反应发生。2.2减少患儿的恐惧心理,寻找榜样,强化勇敢意识小儿天生对打针敏感,加上特殊的陌生环境,更是加剧其恐惧心理而哭闹不休,甚至挣扎。对此,护士要处惊不变,面带微笑,用温和的语言,温柔的触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慢慢安静下来。利用小儿喜好模仿和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在周围患者中给他找个好榜样,跟他差不多大的小孩最好。(1)要让他相信你技术非常好,打针不痛,所以那个小孩就没哭;(2)让他知道那个小孩没哭,真是太勇敢了!小儿这时好胜心理,可减少对疼痛的恐惧,增强勇敢意识,这时适时给予鼓励支持,明确表示其也可以做到。让其勇敢意识进一步强化。2.3利用触摸谈话的机会尽快选择好合适的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根据患儿静脉血管的特点,使用不同的穿刺技巧:小儿皮肤嫩滑易进针,现在偏胖儿多,皮下脂肪多易固定,但也就导致血管暴露不明显,加上血管细、嫩易压扁、触感不强。穿刺前了解血管的走向、深浅、粗细,避开关节、韧带、静脉瓣。小儿皮肤嫩,对锐痛较敏感。所以进针宜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小儿回血较慢,可在穿刺前,将头皮针接在5ml的无菌注射器上,注射器内先抽吸少许生理盐水,防止空气进入。边进针边会抽,见有回血再进针少许即可。夏季小儿易出汗,手小而滑,不易抓握护士可在手心垫块餐巾纸防滑。静脉不充盈的处理:在需进针的肢体由上向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到肢体末端,非必要不要拍打,按摩也要轻柔,避免已经安静的小儿受到刺激又哭闹起来。张志贤等人介绍,扎压止血带于穿刺部位上方4cm处,然后手下垂或摆动10余次,可使血管充盈。对因冬季寒冷导致的末梢循环不良可给予局部热敷,但要提醒家长注意看护防止烫伤。2.4加强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小儿的各项器官发育、神经反射还未完全,对疼痛等反应迟钝,再加上年幼儿还不会说话,应加强巡视,细心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出、肿胀,对于肢体固定的患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要增加巡视次数,教会家长经常按摩手指末端,尤其是寒冬季节,更要注意末端血液循环情况,注意保暖,防止烫伤。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可给予一些儿童书籍或播放幼儿喜欢的动画片,转移注意力,忘记不适,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2.5掌握拔针技巧,减少疼痛和出血拔针是输液的最后一环,处理不好既增加患儿的疼痛和对输液的恐惧,还易引起皮下出血,不利于下次穿刺。采用大鱼际按压法,可增大按压面积,使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同时受压,避免皮下淤血。根据幼儿血管特点,按压时间以5~10分钟为宜,按压力度要适中,切记边压边揉,小儿好动,要防止血管刚凝血就用力活动血管,现在都使用输液胶贴,宜嘱咐家长不要急于撕掉,以免引起针眼处再次出血。3小结家长对子女的重视,以至于对护士的期望值也增加,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加重了护士的心理负担,所以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不要有畏难情绪,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同时要有穿刺成功的信念,沉着而稳定的情绪,有条不紊地进行穿刺。关键还在于工作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掌握娴熟的技能,才能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护理学论文]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综述2006-5-1417:48【大中小】【我要纠错】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穿刺(venouspuncture,简称VP)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多年来,如何提高VP技术的成功率,并使其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一直是护理同仁研究的课题,现将VP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仅供同仁参考。1基础研究周围静脉穿刺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提示,临床采用下肢静脉穿刺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故成人尤以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老年人等,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提高VP的成功率。1.1生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1.1.1老年病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因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2]。对此类病人进行VP时,应特别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1.1.2消瘦病人此类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位置浅,暴露充分,但血管管壁脆,易滑动,且皮肤松弛,握拳后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对VP的进针角度有一定影响。因此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3],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mm为宜,以防刺破血管。1.1.3肥胖病人由于病人皮下脂肪丰满,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故穿刺时操作者要以示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2]。1.1.4小儿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细小,固定,暴露明显,但穿刺时,往往哭闹不止、多汗、面红,因此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肤,回血后不易继续浅行,应立即固定,否则易刺破血管。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1.2病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1.2.1化疗病人化学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局部静脉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可导致静脉硬化、萎缩,造成手背静脉网的破坏。因此,静脉给药时原则上选择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尽可能保护血管,避免选择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否则一旦发生渗漏后果严重[4]。如果病人血管条件极差,应采用指间静脉交替使用的方法,这样不仅避免了主要静脉的破坏,也有利于静脉的恢复,但由于指间神经丰富,皮下脂肪少,穿刺时痛觉敏感,故应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5]。1.2.2水肿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的液体,致使表浅静脉不易看到或触及。对于此类病人的血管,可用两条止血带捆扎病人肢体,上下相距15cm,肢体远端一条最好选较宽的止血带,捆扎在病人的肘部、腕部或踝部,1min后松开下面一条,这时即可看到静脉。1.2.3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休克时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外周血管萎陷、扁平、弹性差,呈条索状,浅静脉消失。此时要迅速纠正休克,必须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如需多条静脉通道时,可对周围浅静脉采用热敷法(55℃~65℃),使局部组织温度增高,血管扩张,恢复弹性,有利于VP成功。1.2.4慢性肝、肾功能衰竭病人此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能差,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VP时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血管,因内侧皮肤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致液体外渗。1.2.5瘫痪病人宜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因其肢体固定易于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肢活动,还可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2]。2术者心理状态研究VP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提高VP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V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VP的成功率,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导致中枢协调偏差,出现判断、感觉失误[8]。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周围人际关系、运动量、疲劳程度等等与护理人员VP的成功率也是密切相关。虽然护理人员存在情绪自控、自我调节及自身生物节律调节,但还有不同程度的副效应。有关资料表明干扰因素越大、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越密切,其VP成功率呈下降的趋势越显著[9]。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以保证VP的成功率。3VP技术的研究进展3.1血管准备穿刺前握拳是输液的常规方法,多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类病人。但目前研究资料认为,VP时采用背隆掌空杯状手[10]和握指法更符合人体的生理学特点,此法利用术者左手握住病人穿刺手的手指,使病人手背皮肤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被动牵拉绷紧,形成前臂和手背、手背和手指两个弯曲,这样既克服了病人握拳时指掌关节高于手背皮肤妨碍穿刺进针角度的缺点,又有使血管充盈、显露、固定之优点,更易于穿刺成功[3]。[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疾病因素影响及个体血管的差异,对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的硝酸甘油后,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约3min,这时表浅小静脉均可迅速充盈。该法是利用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使小静脉有效扩张,血管直径及充盈度也相应增加[11]。3.2穿刺方法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所以VP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12]。近年有人将手背以桡侧至尺侧三条静脉依次分为A、B、C静脉组,对其穿刺部位的疼痛进行比较,三组全部采用针头在静脉正上方斜行快速穿刺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有显著性。靠近尺侧的C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轻,而靠近桡侧的A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13]。对于VP角度,陈翠华近期通过对438例病人VP的观察,认为VP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14]。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15]。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16]。3.3固定方法VP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及胶布的长、宽度不合理。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其胶布的长宽分别为7.0cm~9.0cm、0.8cm~1.0cm为宜,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对于消瘦病人效果更佳。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拔针方法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
本文标题:社区门诊幼儿四肢浅静脉穿刺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08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