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1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15.0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2页,选择题部分1至6页,非选择题部分7至124页.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1774年,日本著名医者杉田玄白翻译了荷兰人J.Kulmus所著的《解体新书》。这是日本第一部译自外文的人体解剖学书籍,“解体”也是中国医学名词的鼻祖。以《解体新书》的出版为契机,在江户时代日本的学术文化中心,形成了一个后来成为兰学(即通过荷兰传播到日本的西方学术)核心的群体。这说明(▲)A.日本近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紧密结合B.近代医学体系在日本开始形成C.日本“脱亚入欧”采用荷兰模式D.日本闭关锁国未能阻挡西方文明的传人【答案】D考点:明治维新。18~19世纪日本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日本锁国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日本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仍在学习西方的文明成果。兰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它对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反封建思想的产生都起过重大作用。ABC的说法均无法从材料找到信息支撑。13.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答案】B考点:启蒙运动的影响。该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选项中A、C、D三个都属于对历史当时的某件事或者某个现象的描述;而B项的表述不是描述某件事,而是将“社会契约论”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建立了某种联系,表达了一种观点,属于“历史结论”。14.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2【答案】D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要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为1919——1949。1839年虎门销烟,1860年火烧圆明园,1894年甲午战争,1900年义和团,1911年辛亥革命;192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共总后方。由此排除ABC,D符合题意。15.在雅典40万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在剩下的16.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其中,第三等级公民占2.5万人,第四等级占1.6万人,第一、二等级大奴隶主和大所有者就不过1000人而已。上述状况最早有可能出现于(▲)A.苏格拉底统治时期B.伯利克里统治时期C.普罗塔哥拉统治时期D.梭伦统治时期【答案】D考点:梭伦改革。梭伦改革把公民按财产多寡划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可以承担相应的权力和义务,故选D。16.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的重要文献。对《资政新篇》先进思想的正确评价是(▲)A.主张在中国建立西方民主政体B.香港居留期间受西方文明影响而萌发C.总结了太平天国运动革命实践经验D.具有鲜明的救亡图存意识【答案】B考点:《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并未涉及到建立西方政治制度,也脱离了农民斗争的实践,因此AC项错误,洪仁玕是在香港接受西方文明后而萌发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故选B。17.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考点:八字方针。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开始实行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题干中“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实际上是调整国民经济的表现和措施,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的粮食供应,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故C项正确;AD项与时代背景不符,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18.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人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市镇与明朝以前的城市相比,其主要特点有(▲)①多为商业中心②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③呈现专业化特色④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3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A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江南出现了大量的市镇,成为了多个商业中心,在江南地区个别地方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专业化色彩明显,因此A项正确,④项错误,江南市镇是经济功能为主,不是政治功能。19.从下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局部)年份阵亡人数(人)1937125,1301938249,2131941144,951194287,719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A.正面战场始终抗击侵华日军主力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C.国民党是领导抗战的核心力量D.国民党军队对抗战有重大贡献【答案】D考点:抗日战争。从表格可以看出,1937-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每年都有大量的将士阵亡,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A、C项表述错误,B项与材料无关,故选D。20.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答案】C考点:史学研究·史观。吴于廑强调“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故选C。A项是迷惑项,无实际意义;B项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在特定的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的阶段,以各个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排除D。21.《海国图志》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是(▲)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B.法国的共和制4C.美国的两党制D.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答案】A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政治制度。从“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可知国家大事的决定权即不在爵房,也不在国王,而在于乡绅房,这说明这是一种近代民主政治。美国和法国是民主共和制,不存在国王,排除B、C;德国皇帝享有大权,不合题意。所以答案为A。22.所谓“要式买卖”……是罗马法移转所有权最古老的方式。采用“要式买卖”时,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A.保护私有财产B.注重形式规则C.最早的成文法D.保护贵族利益【答案】B考点:罗马法的特点。从题中的有效信息“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受人手持标的物和铜块的宣告”、“以铜块击秤并交给出卖人”等,可知按罗马法的规定,“要式买卖”很注重形式规则,即选B项。23.有艺术家主张要用“物理般的眼睛”观察和描绘光,力争画出真实的光的效果。为此,他们坚持户外写生。这种主张属于(▲)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印象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C考点:印象画派。印象主义绘画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在画面中造成一种光与色的生动明快效果,从题干中“观察和描绘光,画出真实的光的效果”可知其属于印象主义绘画,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60分.38.(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西欧资产阶级是以国家的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因此,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更确切地说,国家这时由公民组成……但是,随着19世纪的逝去,民族主义的性质起了变化。它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5材料二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光明日报》材料三1924年2月,孙中山在演讲中说:“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似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世界的文明要进步,人类的眼光要远大,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太不适宜,所以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是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来讲世界主义。”(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民族主义呈现近代形态的背景。(6分)据材料一,比较民族主义在19世纪中期前后的区别。(5分,不得抄录原文。)(2)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5分)(3)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反对世界主义的理由。此时,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何重大动作?(8分)【答案】(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近代民族民主国家;启蒙运动促进了西欧的思想解放。(6分)区别:19世纪中期前,民族主义是人民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与富强;19世纪中期后民族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和争霸的工具。(5分)(2)民族情绪:忧国、救国。(2分)影响: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5分)(3)世界主义是帝国主义为遏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出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4分)动作: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4分)6考点:本题考查民族主义的含义。(1)理解近代的含义是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关的因素,再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来论述即可。从关键词“手足之情”到“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转变来总结区别。(2)从关键词“竞争”“欲救中国”来理解和概括其“民族情绪”。影响结合所学维新变法的影响来作答。(3)反对世界主义,应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和结合列强主张世界主义的目的来思考。重大动作可以从时间信息1924年,并结合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相关史实回答。39.(26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
本文标题:浙江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3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