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海南先进典型推荐材料
1先进典型推荐材料海南州教育局二0一二年五月现将青海省海南州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总结如下:一、教育改革产生的背景一是学校布局不合理。2006年底,全州100人以下的学校共有205所,占中小学总数的55.1%,其中在校学生51人以上、100人以下的89所,占总数的23.92%;50人以下的116所,占总数的31.18%。二是校舍利用不充分。2007年全州在校学生中有11043名学生由乡村流向城镇学校,占全州总数6%的县城学校容纳了全州40%的学生,而占学校总数82%的村级学校只容纳了32%的学生。三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点多、面广、线长的学校布局使全州教师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区域内生师比重失衡。城镇教师工作量最重的周课时量达到38节,同时乡村学校特别是村办小学骨干教师严重匮乏,不同学校教师之间苦乐不均、忙闲不均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四是教育管理不到位。过于分散的学校布局,使教育行政部门有限的工作力量难以及时、有效、充分地发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和监督职能,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因地域广、人手少而难以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工作的问题。五是教育投入不集中。为保障正常的教学需求,州县财政不得不承受分散、重复投资办学的压力,难以集中有限的财力优先扶持重点学校建设,撒“胡椒面”的投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致使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六是课程设置不齐全。全州在校学生50人以下的村级小学只开设藏语文、汉语言和数学课,其它课程因专业教师紧缺或专业配置不合理等原因而未能设置齐全;少数学校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时间,学生学期在校时间只有两个月。七是教学质量不稳定。由于学校布局分散,教师配置不合理,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造成教学质2量不高,办学效益低下。八是责任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村委会及教育行政部门抓教育发展的工作责任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个别乡镇政府没有切实承担起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责任,未能建立乡镇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和乡镇领导联学校制度;教育督导部门督政无权威、督学走过场,督导工作流于形式。九是教育行为不规范。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不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不按办学规律办学校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学校建设、教师调配、设备配置、课时增减、双语教学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和人为性。二、采取的主要措施2009年11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农牧区布局调整试点工作总结会,总结了海南州中小学布局调整领导重视、思想统一,深入调研、科学规划,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大胆改革、主动创新,落实责任、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做法和经验。领导高度重视,思想认识统一。州委、州政府矢志不渝地抓教育,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特别坚决,形成了全州上下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行动一致,举全州之力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浓厚氛围,有效带动了全州各个方面支持教育,也顺应了全州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前期调研扎实,制定规划科学。在实施全州布局调整中,我州立足长远,面向未来,研究和规划教育的发展,制定了教育的中长远发展规划,制定了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也制定了学校的校园规划。发展教育的思路非常清晰、目标非常明确,并且教育规划经过了人代会的审议和通过,进一步保证了教育规划的权威性。落实部门责任,有效整合资源。州委、州政府和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上,州、县做出了重要的、有益的探索。他们一方面压缩其他开支,突出重点,加大州、县财政对布局调整的投入,另一方面整合各种项目,将所有涉及教育的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以最少的投入争取发挥了最大的投资效益。3遵循发展规律,整体推进实施。我州大胆改革,主动创新,在改善教学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改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制,既制定了学校建设发展规划,还制定了包括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内容的47个文件,把规划制定、项目建设、学生转移等所有环节的工作责任都落实到有关部门、有关责任人,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团队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最根本的在于教师队伍建设,有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寄宿制学校规模的扩大、寄宿学生的低龄化、寄宿学校和家庭距离的增加,对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三、改革发生的变化管理体制明确,办学责任落实。“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州办高中、县办初中、乡办小学、村办学前教育”的办学体制真正落到实处,形成了党政重视教育、部门各尽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群众积极支持的办学新格局。校均规模扩大,办学效益增强。布局调整后,我州设普通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49所。其中寄宿制学校56所,占学校总数的84.8%。校均学生规模由调整前的205人扩大到现在的1200人左右。其中小学校均规模为954人;中学校均规模为1599人。学校功能完善、装备水平提升。大多数学校教学用房、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基本满足需求,学校的供水、供热、供电、排水、道路、操场、围墙、大门、锅炉、浴室、洗衣房等附属设施及庭院美化等得到极大改善,为农牧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教育经费增长,保障水平提高。2010年全州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21.7%,预算内教育拨款比上年增长36.71%,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增长6.1%;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达到30.61%。师资队伍优化,后勤团队加强。按照“优化教学队伍,充实4后勤队伍,培训富余人员”的要求,全面加强中小学校长、专任教师和后勤服务团队三支队伍建设。制度措施健全、学校管理精细。建立了管根本、管长远、管方向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加强了学校的校务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及医疗卫生、安全管理等工作。与此同时,各地、各学校也健全了涵盖学校方方面面涉及学生食、住、行、学、医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做到有章可循,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教学管理改进,学习氛围浓厚。通过实施集中规模办学,教师城乡分布和学段、学科结构以及师生比等逐步趋于合理,各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得以改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农牧区学生与城镇学生接受到同等的各类学科教育,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公平的学习环境,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闲置校舍清晰,资产利用合理。我州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前期准备阶段就制定了《布局调整腾出校舍综合利用方案》,提出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在优先保证发展农牧区学前教育的前提下实行综合利用。四、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在办学条件上实现均衡。通过加强教育项目建设、更新教学设施设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圆老百姓多年追求高质量、现代化、公平教育的梦,学生不再受设施、环境、师资不平衡的影响,人人享有平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在城乡教育上实现均衡。从保障广大农牧民群众及其子女学有优教,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高度,调优配强农牧区教育资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在统筹发展中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带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进而整体升格,使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同步扩增、合理分布。在师资队伍上实现均衡。通过加快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导向,尽快形成区域内真正意义上的教师5全员岗位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双向选择制、城乡交流制。加快培养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壮大教学领军人才,创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特殊政策和承载平台。在教育质量上实现均衡。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及广大教师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实现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相对均衡。
本文标题:海南先进典型推荐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4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