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探索
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探索摘要: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介绍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的必要性着手,重点分析海南省五指山市牙胡梯田稻作生态系统、白沙县白沙绿茶文化系统和海口市羊山古荔枝群农业生态系统等三个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和优劣势,提出加强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七项对策,旨在为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文化内涵。本团队长期从事论文写作与发表服务,详情伍老师扣扣:三零零四零九八三关键词: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图分类号:F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41-04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保护的必要性(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的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项目。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自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农业文化赖以生存的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都从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农业文化遗产的延续和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1]。闵庆文、孙业红[2]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更强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苑利[3]将农业文化遗产分为大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小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前者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和,后者仅指农业生产经验。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总体来说,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中国是个有着近万年农业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人们在这一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4]。中国作为古老的文明古国之所以能够在近万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长盛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着相当成熟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5]。因此可以说,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至今,有它现实客观的必然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它构建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形成了大量传统农业系统,比如,旱区农业灌溉系统、立体种植养殖系统、稻田梯田系统、稻鱼共生系统、农林复合系统等等,这些古老的农业生态系统,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蕴含的丰富而巨大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也不断地彰显出来,成为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6]。而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农业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受损,农业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废弃严重,甚至走向毁灭[7]。二、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优劣分析海南省先民数千年前就在岛上生产生活,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了不少的农业文化典范,留下的农业文化遗产特色明显,有巨大的发掘潜力。诸如,梯田稻作、绿茶种植、羊山古荔枝、千年盐场、家渔业生产、旱稻种植、黎族织锦等都是海南岛先民留下的特色农业文化遗产[8]。这些遗产丰富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内涵。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2014年中,海南省农业厅组织调研组对海南省各主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考察。对比农业部颁布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调研组认为,五指山市的牙胡梯田稻作生态系统、白沙县白沙绿茶文化系统和海口市羊山古荔枝群农业生态系统等3个农业系统具有较好的基础,基本具备申报国家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一)五指山市牙胡梯田稻作生态系统该农业生态系统是以涵盖海南省五指山市范围内超过2万亩的梯田作为保护区范围,其中以毛阳镇牙胡村梯田为核心保护区。梯田是以黎族为主的先民适应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农业生态文化结晶。梯田稻作系统是典型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建立了森林-梯田-村寨-溪流“四度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在千百年的劳动过程中,五指山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相应的文化习俗活动,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解放后,牙胡村黎族村民在先民原有零星梯田的基础上,大力投工投劳,形成了目前上下高差400多米,层级达200层以上,保存完好,集中连片超过4800亩,主要种植水稻的“牙胡梯田”。该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立体循环农业系统,是黎族同胞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保障的来源地,具有循环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其“四度共构”的生态景观,有利于水土保持和保护自然环境。梯田从山脚盘绕到山腰、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环环向上、圈圈呼应,地造天设,美不胜收,无不体现出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均衡的梯田村寨结构、壮阔的梯田美景与丰富的农业民俗礼仪一道构成了五指山梯田独特的文化系统,称得上是一个活态的农耕文明的天然博物馆。梯田的开凿是黎族同胞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和谐共处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和长期梯田耕作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人文艺术。“三月三节”、黎族织锦、黎族舞蹈、“牛日”等都深深烙上了梯田农耕文化的印记,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理念,包含着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endprint--!--startprint--牙胡梯田稻作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水稻耕种的冲击,灌溉、排水和田间道路基础设施配套落后、农业现代化新技术的挑战以及适龄劳动力大量外流。许多梯田田块被改种为经济收益高于传统水稻的经济作物,使得梯田成片遭到破坏,梯田气势恢宏的视觉冲击效果大大被削弱。由于投入较少,梯田崩塌损坏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水改旱、耕地撂荒等情况时有发生。水稻种植是传统的农事生产,劳动量大、工作强度大,对劳动量需求较大。然而,成年劳动力流失是我国农村和农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近年来,海南中线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五指山梯田景观、黎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很好的契合点,届时可探索一条“游梯田-看云海-观日出-跳乐作-品黎族美食-住船型屋-农事体验”的精品旅游线路,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系统结构寻找新的路径。(二)白沙县白沙绿茶文化系统白沙县白沙绿茶文化系统是位于海南省白沙县境内的陨石坑及周边的白沙农场和牙叉、细水、元门等3个乡镇,总面积超过7万亩,已种茶面积达到1万亩。70万年前形成的方圆十公里的陨石冲击坑群和周边的群山环绕造就了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了独具品味的绿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绿茶文化。很久以前,居住在当地的黎族先民就了解茶叶,知晓“神树”叶子的神奇功效。1958年,国家在陨石坑及周边建立了白沙农场,开始大面积、规模化种植茶叶。“白沙绿茶”系列产品是“海南省名牌产品”、“中国知名商标”,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通过ISO9001质量验证,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该系统是体现海南人爱茶的一个重要佐证。明正德六年《琼台志・土产》中就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记载。凭借陨石坑及周边环境的天然优势,种植在陨石坑范围内的白沙绿茶吸取天地之精华而长成,其所含的氨基酸、酶类、芳香物质、多酚类和生物碱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于其他同类产品。其形色绿润有光、汤色黄绿明亮、气味清香持久、滋味浓厚甘醇,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利尿导滞、清热降火、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之功效。白沙县以白沙农场绿茶生产基地为核心,形成了农业类型多样化、农业资源多样化、环境生态化的生态特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茶种植、加工的技术体系。具有以陨石坑、红坎瀑布、向民蝙蝠洞、阜喜温泉、南开石壁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新村新石器遗址、什才遗址、印妹遗址、黎苗少数民族居住地和阜龙乡革命根据地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该系统以当地黎族同胞的古老茶园和白沙农场聚60年之力打造的绿茶生产基地为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体系。近年来,绿茶的功能被广泛认可,茶多酚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能消除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自由基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绿茶对减肥效果也不错,能强化体内微血管循环和加快人体内新陈代谢,具有多种保健功能。通过多功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白沙绿茶产业,有利于进一步宣传和推广当地生态环境和品牌,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当地经济方式的转型。白沙县白沙绿茶文化系统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白沙县是海南省为数不多的不靠海市县,境内山多路弯,远离省城和高速公路出口,受白沙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消费市场小、流动人员少、资源禀赋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落后。同时,茶园生产是传统的手工生产,劳动量大,工作强度大,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熟练的茶农和茶工缺失是茶园经常要面临的难题。周边五指山、澄迈、定安等市县种茶也有一定的历史,培育了绿茶、苦丁茶、花茶等多种类型的茶叶产品,加上全国茶叶品种众多,造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历史名茶,还是新开发的地方名茶,都具有很深文化内涵,名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消费。从发展前景看,虽然现代各种饮料品种繁多、竞争激烈,但茶叶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绿色天然健康饮料,崇尚绿色、崇尚自然,已成为未来饮料消费的主流和方向,正如专家预测“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天下”。因此,有必要通过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加大宣传和推广当地生态环境和白沙绿茶品牌力度,做大做强白沙绿茶产业,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转型。(三)海口市羊山古荔枝群农业生态系统海口市羊山古荔枝群农业生态系统位于海南省海口市南部的龙桥、龙泉、永兴、府城、城西等地区,区域总面积3万亩,其中野生荔枝面积约1.5万亩。很多大树树龄都在200―300年,具有科学研究、旅游、文化、欣赏等多重意义。该地区为火山喷出的玄武岩构成,缺肥少土,孕育出了特殊的荔枝群落。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羊山古荔枝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集农、林、牧为一体的农业系统结构,使古荔枝群生态系统内古树、火山岩、湿地、河流、村庄各因子相得益彰、协调发展。该生态系统是海口地下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被称为海口市的“绿色之肺”和“生命之肾”。羊山地区火山群的主体火山口,是中国荔枝原生地之一,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神奇火山地质土壤造就和蕴藏了世界上最稀奇的荔枝品种,是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荔枝基因资源库。羊山地区特殊的火山地质土壤和羊山地区祖祖辈辈的实生荔枝良种繁殖习惯加上海岛特定的光、温、热条件,造就了羊山地区荔枝生物群落。当地有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东寨港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东山热带动植物园等自然景观和五公祠、海瑞墓园、邱浚墓园、秀英炮台、琼台书院、冯白驹旧居、羊山古道、抗日墙以及美孝村、美社村、文山村等古村落等人文景观。形成了“荔枝文化节”、“公期”、火山图腾、民歌琼剧等文化特征,体现了创造性和独特性等特点。该农业生态系统发挥了物质生产、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科研价值等多种功能。羊山古荔枝是当地百姓重要收入来源,在农民就业和脱贫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古荔枝群落、沉淀了数百上千年的深邃的火山民俗文化、古镇古村古道悠悠、火山石器苍凉古朴、根雕盆景巧夺天工、八音山歌古韵悠扬、优美传说引人遐思,这些都是羊山地区以古荔枝为牵引的农业功能的拓展基础。全力发挥荔枝及其附带产业是羊山地区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羊山地区生态、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途径,对于海口市羊山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endprint--!--startprint-
本文标题:海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43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