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十二五”规划中对金融业建议的解读
1“十二五”规划中对金融业建议的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未来五年金融领域的布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金融业稳健标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一、一个亮点四点延续三项新任务1、一个亮点: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在建议中,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项内容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宏观审慎管理是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根本目标,将金融业视做一个有机整体,既防范金融业内部相互关联可能导致的风险传递,又关注金融体系在跨经济周期中的稳健状况,从而有效管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最终实现维护金融稳定的目标。在日前召开的“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通过逆周期的审慎监管,将有效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和短期行为,提高中国银行业体系的风险防范能力,并为建立可持续、稳健的中国银行业体系发挥重要作用。2、四点延续:利率市场化、体制改革、监管协调和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建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相比,无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是浮动制汇率制度基本都延续了此前内容。有所不同的是,增添了外汇储备经营管理这一新条款。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储备总量更是突破两万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也让我国的外汇储备面临更加严峻的风险,如何保证储备资产的安全,如何完成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目的,便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其次,“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今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完成重要一步,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标志着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被推到了前台。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活动领域和运作模式要适时进行调整。因此政策性银行改革是总体趋势。第三,“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一步健全。特别是面对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了保护金融安全“稳定器”的作用。此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仍是未来五年金融业的一项重要任务。3、三项新任务:国有、地方和国际方面“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等新面孔出现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特别是前两项任务,目前国有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业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自身的管理规范不容小觑;地方融资平台、小额贷款公司的大量出现,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面对这一新情况,尽快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将有助于减少这些问题对经济带来的损害。2除一个亮点、四个延续、三个新任务外,建议中还提出我国金融业还要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上下大力气。二、“十二五”规划中金融改革重点解读1、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改革的深化,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金融体系会向一个更加发达的目标迈进。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以使得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更好,使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能够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转化。当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也都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要想建立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但他同时也指出,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一定是汇率自由化,而目前我们的人民币资本项目还是不开放的,“在汇率不能自由化的条件下,利率不能反映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从另一方面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意味着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全新考验的同时,必然会倒逼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转型,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深层次变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做了多年存贷业务,但其实并没有定价权。由于利率管制给银行带来的稳定息差,确保了商业银行“坐地收钱”的垄断利润的获得。定价的本质是对风险的控制,不同的风险需要不同的价格来覆盖。现在利率是管制的,没有风险,也不需要定价,因此金融机构既没有定价能力,更没有主动定价的需求。“这就牵扯到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金融改革要深化,包括利率市场化、货币自由化,只有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出现了,才能有准确的定价。”2、构筑逆周期金融调控框架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让全球的经济决策者将目光聚集到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上来。金融危机的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良药就是宏观审慎政策。完善宏观金融调控制度,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年金融改革的重要看点。日前发布的《建议》中,就首次提及要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通俗地讲,就是在经济扩张时期提早启动从紧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及时出台扩张政策。事实上,“十一五”期间我国为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提高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灵活性,在经济出现周期性变化之始,即加强了逆周期宏观调控力度,通过熨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增长。在主要经济体深陷衰退泥潭之际,我国经济率先实现了企稳回升。后危机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根据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需要,发挥跨周期的逆向调节功能,降低商业银行行为的顺周期性,最终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和支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央行李东荣:做好金融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2010-11-1307:30出处:赛迪网作者:金融时报【我要评论】[导读]李东荣认为,信息科技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与保障作用;二是促进与推动作用;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和降低风险作用。日前,2010年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分管科技工作的行长培训班在郑州举办。这是人民银行首次举办面向分支机构行级领导的科技培训班。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李东荣出席培训班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邬江兴,全国信息安全3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书昆,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等专家应邀授课。李东荣指出,人民银行科技工作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央行自身的科学履职提供服务和支撑,在支持宏观调控、发展金融市场、维护金融稳定和提供金融服务中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还肩负着“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以及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的职责。要充分认识人民银行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艰巨任务,把握好职责定位,不断开拓进取,努力提高履职能力。李东荣认为,信息科技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服务与保障作用;二是促进与推动作用;三是提升管理水平和降低风险作用。李东荣强调,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在带来使用便捷、效率提高、成本降低、业务创新等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与之相应的风险与安全隐患,如:数据集中导致风险聚集、网络联通加快风险传导、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国外等。面对严峻形势,人民银行系统的科技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科学履职。一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认真做好金融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二是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作用,将标准化手段运用到金融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三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的金融科技管理制度;四是要充分发挥宣传的传播作用,及时解读金融科技新政策,大力普及金融科技新成果原文出自【比特网】,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人民网北京3月20日电今天上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企业峰会在北京举行。在开幕式发言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简要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和主要举措。张平介绍,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十二五”规划的特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他说,为更好的贯彻和体现这一主题、主线的要求,中国政府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导向。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中国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都孕育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充分挖掘和释放国内需求的潜力,既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和基本的立足点。他说,我们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目前还不到50%,这与国际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了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中国政府将多措并举,包括实施就业发展优先4的战略,五年城镇新增就业的人数将达到4500万人以上,转移农村的劳动力达到4000万人以上;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五年内使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积极发展新兴的消费业态,促进文化、旅游、建设等消费,加强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逐步使中国国内市场的总规模能够位居世界的前列。我们将继续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无论是提高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给能力,还是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都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我们要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水利设施的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卫生、科技、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区域的发展不够平衡,这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教育的主要症结。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这也有利于培育和创造更多的国内需求。我们将适应国内外需求变化的趋势,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同步的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亿吨以上。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纺织等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尽快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性、自主性的产业。到2015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力争在五年内服务业的比重能够提高四个百分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47%左右。我们将
本文标题:“十二五”规划中对金融业建议的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