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学案
必修三高二历史学案第1页(共4页)高二历史学案第2页(共4页)高二历史学案(第1星期第3课时)组编:孙静◆校对:李续赏◆审核:专题五:(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分阶段记忆法。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3、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4、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课堂学习探究】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历史背景:科技基础薄弱,条件困难,社会环境动荡。2.政府措施(1)确立发展方针:。(2)成立科研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3)建设科研队伍:成为尖端科技领域和空白学科的开拓者;政府大力培养。(4)编制远景规划:1956年成立,编制出《》,本着“”的方针,重点发展尖端科技。3.重大成就(1)国防科技: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建成;1964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3)农业: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的籼型杂交水稻。【特别提醒】这一时期,中国优先发展国防科技是由当时的国际形势决定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国虎视眈眈,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只有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才能保证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安全。【学习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科技,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解答:(1)成立中国科学院,开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研究。(2)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各级专业研究机构。(3)吸引大量海外留学专家回国,大力培养科技人才。(4)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集中力量发展尖端科技。★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有哪些?提示: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对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可以从他们对国家、对科研工作、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对名利的认识等方面进行概括。解答:爱国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为科学献身精神、吃苦耐劳与任劳任怨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为国为公的精神。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化大革命”使科技事业受挫,邓小平提出“,尊重人才”的号召。(2)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迎来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3)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科技体制改革。2.提出:1988年,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中国实施“”战略的理论基础。【特别提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反映了邓小平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正是中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才使得我国的科技工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一论断和后来中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共同推动着中国的科学技术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学习思考】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提示:指出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对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刻认识,为后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解答:它是结合实践提出的科学口号。它明确了科学的地位,有利于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更有利于人们以此为指导发展生产,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1)“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3)科技规划的实施:“”、“”。高二历史课时学案必修三高二历史学案第3页(共4页)高二历史学案第4页(共4页)2.成就(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和平利用。(2)空间技术领域:①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技术的国家之一。(3)运载火箭研究方面:①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进行“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②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4)信息技术领域: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系统。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任务和工作框架序列图。3.影响: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思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哪些科技成就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重要意义是什么?提示:重点列举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方面的成就。其意义重点体现在对国家力量和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上。解答: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在空间技术领域,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并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在运载火箭研究方面,成功发射“神舟”号系列载人宇宙飞船;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成就对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重难点释疑】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⑴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⑵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作用。⑶中国必须发展高科技,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⑷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从科技和教育入手。⑸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⑹要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3、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不同与原因⑴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美苏两国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是发展国防科技,以冲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⑵80年代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侧重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4.如何理解教育、科技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⑴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⑵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⑶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人提高;⑷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5、中国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⑴增强了中国综合国力,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巩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设了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⑵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⑶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⑷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本文标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5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