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参考题(增)
11、简要分析说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有哪些。答: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①莫尔的“乌托邦”——《乌托邦》《乌托邦》运用虚构的故事体裁,记录了一名航海家,关于某一个国家的大同盛世的谈话,主要包括两个大部分:一是对英国和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指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二是在财产共有的的前提下,对理想社会进行描述。②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太阳城》在太阳城,人人都把劳动看成是光荣的,人们都服从集体的分配,尽力做好服务性工作,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实行消费品按需分配,个人依据需要到公社领取物品。康帕内拉描述的理想社会是赏心悦目的:实行财产公有制,消灭了阶级压迫;劳动是社会成员的光荣义务;主张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③闵采尔的“千载太平之国”——《对诸侯讲道》《对诸侯讲道》运用宗教神学的语言,诉诸于实际行动,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另一类型,即同社会改革实践紧密相连的空想社会主义。“千载太平之国”:这是一个财产公有的社会,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产品共同分配。这是一个人民的民主政权。社会最高组织形式是公社全体社员共同选举管理机构——议会,由议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第二阶段: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①摩莱里——《自然法典》人格源于环境;公益是善恶的标准;幸福是人生的目的。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所需求,也有满足需求的能力,但能力总是落后于需求,这一矛盾促使社会出现了联合体,去满足那些只靠个人的力量所绝对不能满足的需求。由于人的需求是相同的,因此应当得到同样的满足,从而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也就是平等的,应当共同劳动,共同使用土地资源,共同享受劳动成果。②马布利的“理性社会主义”用是否符合理性的标准,来批判私有制,是马布利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他认为,私有制的建立,违反了理性原则,造成了贫富悬殊,阶级分化;造成了贪欲、掠夺等社会恶习;造成了频繁的对外侵略和战争。因此,人类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才能回到自然状态,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实行财产公有,可以非常容易地建立财产平等,并在这双重的巩固基础上创造人们的幸福。”③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平等博爱:任何一个社会成员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财产公有:土地和财产都是公有的。平均分配:在分配上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计划经济:平等共和国的基本单位是“国民公社”,它是生活与消费的共同体。从私有制社会如何向公有制社会过渡,巴贝夫提出了武装夺取权,建立了劳动人民革命专政的主张。第三阶段:19世纪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①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首先,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新的压迫制度。其次,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的残酷掠夺,他认为,造成工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政府的剥削和官员的贪赃。再次,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是冷酷的利己主义,它使人们道德沦丧,精神低下,贪得无厌,对公益事业毫不关心。实业制度是人类合乎理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保证社会得到最大的安宁,人民享有最大的自由。他设想在实业制度中,人们吃得最好,穿得最美,拥有最好的住宅,而且人们的智力水平2也很高。实业制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行政委员会和最高科学委员会。掌管者只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社会管理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和人民平等相处。③傅里叶的“和谐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揭露,是他全部学说中最精彩,最有生命力和最有价值的部分。首先,他敏锐地看到资本主义工业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其次,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其严重后果。再次,用辛辣的讽刺和幽默的语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物质上和道德上的贫困。最后,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社会的各个时期是服从于成长的规律的”④欧文的“公社制度”欧文认为,私有制、宗教、现有的婚姻制度是三大祸害,其中主要祸害是私有制。“新和谐公社”:公社是未来社会的基层组织;公社是一个公、农、商、学相结合的组织;公社是独立的由他的成员进行管理;公社是已消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PS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经历了哪些历程?每个过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主要观点: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字描述;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答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第二阶段: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主要观点: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念,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以莫莱里、巴贝夫为代表。第三阶段:19世纪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主要观点: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称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PS2:简述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一、2答:(1)意义:积极意义:第一,空想社会主义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无论在批判现存制度或在设计社会的过程中,都表现出思想上的独创性和建设性的特征。第二,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历史局限性:第一,未能真正懂得和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能以道德的情感尺度来谴责资本主义剥削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只能用理性原则来衡量和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后果(唯心主义)。第二,对未来社会的设计带有明显的局限性。(2)作用: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浓厚的政治、经济、文化渊源,并在人类历史上起着相当积极的作用。它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反复出现,既证明了这一思潮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又说明了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的任务不可能一次完成。空想社会主义说明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要求改变社会现状,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以幻想形式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形态,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和主要的思想来源。2、空想社会主义不能成为现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不能实现,并不是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才能低下,而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历史条件造成的。他们在创立自己学说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还不够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仍然处在自发的阶段,无产阶级还没有显示出他们是创造新社会的伟大力量。既然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他们就3不得不从自己的头脑里来构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显然,他们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取代空想社会主义,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了。3、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及其内容。答:(1)唯物史观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④阶级和阶级斗争原理⑤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原理(2)剩余价值学说①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劳动价值②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③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4、《共产党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及意义。答:(1)基本原理:①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③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④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人的长期任务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道路⑦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2)意义:①《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②《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和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③《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④《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⑤《宣言》所作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⑥《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⑦《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活动中,“都强调所有制的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这为我们在当今“一球两制”的现实世界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在改革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指南。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的背景、内容及评价?背景:1918年夏天,俄国国内反动势力与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最多时达14个国家,勾结起来发动了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并很快就吞噬了俄国314国土,苏俄被迫进入了连续3年的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战争使本来就十分落后的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更加困难。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一些非常的临时性的政策。内容:(1)在农村,实行粮食征集制,国家对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实行垄断,禁止私人买卖。(2)在工业体制上,追求最大限度的国有化,把全国所有工业部门的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3)在经济关系上,以实物化代替商品货币关系。(4)在劳务关系上,实行普遍的劳动义务制。评价:该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质的措施,它是有功劳的。依靠它,苏维埃共和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按战争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保证战争胜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理论上,它犯了一个“制定”社会主义的错误,即“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践上,它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一是,在国有化方面走得太快;二是,过分强调义务劳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三是,把消灭商品经济的观点付诸于实践,使经济陷入困境;四是,在征收余粮方面,实行了强制性的不等价交换,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6、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意义?4答:1921年3月,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深刻教训前提下,列宁和俄共认识到采取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由列宁倡议,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的内容有:(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在缴纳粮食税以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自由买卖。(2)、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使农民的余粮和其它农产品进入市场。(3)、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4)、发展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5)、在企业中贯彻经济核算制,强调有计划地运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巨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在:意义: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实践。这场改革,从暴风骤雨的阶级斗争向井然有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也是从单一的、传统的模式向多种层次、充满活力的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新经济政策
本文标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复习参考题(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6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