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种标准t2火灾:慢速火、中速火、快速火和超快速火,600s300s150s75s2、对于商业综合体建筑,在进行性能化评估时火灾场景的设计应考虑的内容包括:A.火源位置;B.火灾的增长模型;D.防排烟系统是否有效;E.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否有效。3、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4、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能产生氧气的物质,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引火源引起,其爆炸一旦失去控制,将会造成巨大灾难。5、可燃气体爆炸是指物质以气体、蒸气状态所发生的爆炸。气体爆炸由于受体积能量密度的制约,造成大多数气态物质在爆炸时产生的爆炸压力分散在5~10倍于爆炸前的压力范围内,爆炸威力相对较小。按爆炸原理,气体爆炸包括混合气体爆炸、气体单分解爆炸两种。气体单分解爆炸是指单一气体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并产生大量反应热,使气态物膨胀而引起的爆炸。6、粉尘是指分散的固体物质。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可燃粉尘爆炸应具备3个条件,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几十毫焦耳以上)。连续性爆炸是粉尘爆炸的最大特点。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较缓慢,较高压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破坏力强。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1)颗粒的尺寸,2)粉尘浓度,3)空气的含水量。空气中含水量越高,粉尘的最小引爆能量越高,4)含氧量。随着含氧量的增加,爆炸浓度极限范围扩大,5)可燃气体含量。7、通常以与空气混合后的体积分数或单位体积中的质量等来表示遇火源会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8、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通常,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要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宽。(特别是上限)9、爆炸极限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助燃物条件,2)火源能量的影响,3)初始压力的影响。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危险性增加。干燥的一氧化碳刚好相反。4)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5)惰性气体的影响。加入惰性气体,会使爆炸极限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化比较复杂。10、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中粉尘的质量(g/m³)表示。因为可燃粉尘爆炸浓度上限太大,以致在多数场合都不会达到,所以没有实际意义,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11、爆炸下限时,爆炸压力一般不会超过4×105Pa(四个大气压),放出的热量不多,爆炸温度不高。12、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的浓度增加到稍高于化学计量浓度时,可燃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充分反应,所以爆炸放出的热量最多,产生的压力最大。当混合物中可燃物质浓度超过化学计量浓度时,爆炸放出的热量和爆炸压力随可燃物质浓度的增加而降低。13、爆炸极限,对消防意义。物质的爆炸极限是正确评价生产、储存过程的火灾危险程度的主要参数,是建筑、电气和其他防火安全技术的重要依据。控制可燃性物质在空间的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或高于爆炸上限,是保证安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基本措施之一。1)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限越低,火灾危险性就越大。2)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防爆形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3)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4)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14、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15、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1)物料原因,2)作业行为原因,3)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此外,还因为人的故意破坏,如放火、停水、停电、毁坏设备及地震、台风、雷击等自然灾害也同样可能会引发爆炸。16、常见引起爆炸的引火源主要有机械火源、热火源(高温表面、目光照射)、电火源及化学火源(明火、化学反应热)。17、危险品系指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目前常见的、用途较广的危险物品有2020余种。18、爆炸品实际上是火药、炸药和爆炸性药品及其制品的总称。1)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爆破用的电雷管、非电雷管、弹药用雷管、叠氮铅、雷汞等起爆药,三硝基甲苯(TNT)、硝胺炸药、浆状炸药、无烟火药、硝化棉、硝化淀粉、硝化甘油、黑火药及其制品等均属此项,2)具有迸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例如,带有炸药或抛射药的火箭、火箭弹头,装有炸药的炸弹、弹丸、穿甲弹,非水活化的带有或不带有爆炸管、抛射药或发射药的照明弹、燃烧弹、烟幕弹、催泪弹,以及摄影闪光弹、闪光粉,地面或空中照明弹,不带雷管的民用炸药装药、民用火箭等均属此项,4)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该项爆炸品的危险性较小,万一被点燃或引爆,其危险作用大部分局限在包装件内部,而对包装件外部无重大危险。例如,导火索、手持信号弹、响墩、信号火炬、爆竹等均属此项,5)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该项爆炸品性质比较稳定,在燃烧实验中不会爆炸。例如,铵油炸药、铵沥蜡炸药等。6)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19、爆炸品主要危险特性包括爆炸性和敏感性(某一炸药所需的最小起爆能,即为该炸药的敏感度。爆炸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是决定敏感度的内在因素。另外,影响炸药敏感度的外来因素还有温度、杂质、结晶、密度等)。20、《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中第二类气体中的易燃气体项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范畴。所谓易燃气体是指温度在20℃、标准大气压101.3kPa时,爆炸下限≤13%(体积),或燃烧范围不小于12个百分点(爆炸浓度极限的上、下限之差)的气体。Ⅰ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Ⅱ级:10%≤爆炸下限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火灾危险性:(一)易燃易爆性,(二)扩散性21、建筑防火是指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采取防火措施,以防止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对生命财产的危害。通常,建筑防火措施包括被动防火和主动防火两个方面。建筑被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建筑防火间距、建筑耐火等级、建筑防火构造、建筑防火分区分隔、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等;建筑主动防火措施主要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等。22、建筑防火原理是根据社会群体行为的规律和后果,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控制建筑火灾发生、避免和减少火灾对人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危害的目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总平面布置(二)建筑结构防火(三)建筑材料防火(四)防火分区分隔(五)安全疏散(六)防排烟(七)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23、生产的火灾危险性是指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因素和条件,以及火灾扩大蔓延条件的总和。24、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爆炸极限和自燃点(气体),闪点(液体)。熔点和燃点(固体)。25、同一座厂房或厂房的任一防火分区内有不同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厂房或防火分区内的生产火灾危险性类别应按火灾危险性较大的部分确定。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按火灾危险性较小的部分确定:1)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或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小于10%,且发生火灾事故时不足以蔓延到其他部位或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采取了有效的防火措施。2)丁、戊类厂房内的油漆工段,当采用封闭喷漆工艺,封闭喷漆空间内保持负压、油漆工段设置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或自动抑爆系统,且油漆工段占其所在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不大于20%。26、甲:闪点小于28℃的液体,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或爆炸的物质,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遇酸、受热、撞击、摩擦、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黄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不小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产。27、乙:闪点大于或等于28℃且小于60℃的液体,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气体,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助燃气体,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浮游状态的粉尘、纤维,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液体雾滴。氨气、一氧化碳和发生炉煤气28、丙:闪点大于或等于60℃的液体,可燃固体。29、丁:对不燃烧物质进行加工,并在高温或熔化状态下经常产生强辐射热、火花或火焰的生产,利用气体、液体、固体作为燃料或将气体、液体进行燃烧作其他用的各种生产,常温下使用或加工难燃烧物质的生产。30、戊:常温下使用或加工不燃烧物质的生产。31、南方城市的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而厂房的设计温度在冬季一般采用12~25℃。甲、乙、丙类是以汽油、煤油、柴油的闪点为基准。32、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五类。1)同一座仓库或仓库的任一防火分区内储存不同火灾危险性物品时,仓库或防火分区的火灾危险性应按火灾危险性最大的物品确定。2)丁、戊类储存物品仓库的火灾危险性,当可燃包装重量大于物品本身重量的1/4或可燃包装体积大于物品本身体积的1/2时,应按丙类确定。33、1)丙类。包括闪点在60℃或60℃以上的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物质。火源拿走,仍能继续燃烧。丁类。指难燃烧物品。这类物品的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难起火、难燃或微燃,将火源拿走,燃烧即可停止。戊类。指不燃物品。这类物品的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34、石油:甲,28度,乙,28~45~60,丙:60~120~。35、住宅:单多27m,二类27m~54m,一类54m~名称高层民用建筑单、多层民用建筑一类二类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公共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2.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1000㎡的商店、展览、电信、邮政、财贸金融建筑和其他多种功能组合的建筑3.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4.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5.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除住宅建筑和-类高层公共建筑外的其他高层民用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2.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公共:单(24m)多(24m),一类50m,1000㎡(任单层)、医疗、省级——,100W图书。36、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37、按其结构形式和建造材料构成可分为木结构、砖木结构、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混结构),主要按照承重区分。38、装饰物燃烧性能等级名称燃烧性能等级名称A不燃材料(制品)B2可燃材料(制品)B1难燃材料(制品)B3易燃材料(制品)39、临界热辐射通量。火焰熄灭处的热辐射通量或试验30min时火焰传播到的最远处的热辐射通量。40、燃烧增长速率指数——FIGRA。试样燃烧的热释放速率值与其对应时间比值的最大值,用于燃烧性能分级。FIGRA0.2MJ是指当试样燃烧释放热量达到0.2MJ时的燃烧增长速率指数。FIGRA0.4MJ是指当试样燃烧释放热量达到0.4MJ时的燃烧增长速率指数。THR600s。试验开始后600s内试样的热释放总量(MJ)。41、产烟特性等级:S1,S2,S3,燃烧滴落物d0,d1,d2,烟气毒性等级t0,t1,t2。42、建筑构件
本文标题:消防安全实务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7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