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药膳配方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2008.5.172基本概念药膳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养生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寿世的意思等。就是调养身心保持健康的方法,以期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药膳的起源与演变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药膳最早见于《后汉书·列女传》。其中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这样的字句。《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yang)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载有:“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治病必求其本”、“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前人的研究载药365种,其中大枣、人参、枸杞、五味子、地黄、薏苡仁、茯苓、沙参、生姜、葱白、当归、贝母、杏仁、乌梅、鹿茸、核桃、莲子、蜂蜜、龙眼、百合、附子等,都是具有药性的食物,常作为配制药膳的原料。理论奠基时期: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进一步发展了中医理论,在治疗上除了用药还采用了大量的饮食调养方法来配合,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瓜蒂散、十枣汤、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甘麦大枣汤等。晋唐时期为药膳食疗学的形成阶段。这时的药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出3现了一些专门著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设有“食治”专篇,至此食疗已开始成为专门学科,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大门类。孙思邈的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食疗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集食物、中药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共收集食物241种,详细记载了食物的性味、保健功效,过食、偏食后的副作用,以及其独特的加工、烹调方法。宋元时期为食疗药膳学全面发展时期。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圣惠方》专设“食治门”,记载药膳方剂160首,可以治疗28种病症,且药膳以粥、羹、饼、茶等剂形出现。元朝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收载食物203种,除了谈到对疾病的治疗,首次从营养学的观点出发,强调了正常人应加强饮食、营养的摄取,用以预防疾病,并详细记载了饮食卫生、服用药食的禁忌及食物中毒的表现,颇有见解。明清时期是中医食疗药膳学进入更加完善的阶段明代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给中医食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仅谷、菜、果3部就收有300多种,其中专门列有饮食禁忌、服药与饮食的禁忌等朱棣(di)的《救荒本草》记载了可供荒年救饥食用的植物414种,并将其详细描图,讲述其产地、名称、性味及烹调方法。此外还有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卢和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黄云鹄(hu)所著的《粥谱》、曹庭栋的《老老恒言》中华药膳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发展成像今天这样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作方法的一门学问。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大大推进了药膳的发展,药膳正走上中西医结合的良好发展之路,必将对百姓健康和生活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药膳的分类米面食类:以米、面粉为基本原料,制成的馒头、面条、米饭、汤圆、包子、馄炖等各种饮食。菜肴类:以肉菜为基本原料,可以制成冷菜、蒸菜、炖菜、炒菜、炸菜、卤菜等各种食品。4粥食类:以米、麦、豆等为基本原料,加入其他成分如枸杞子、山楂、百合等煮成的半流体饮食。糕点类:此类药膳是按糕点的制作方法制成的,花样繁多。如茯苓饼、栗子膏、核桃稣等。汤羹类:以肉、蛋、奶、海味品等原料为主,煮、炖、褒而成的较稠厚的汤液。饮料类:将药物和食物浸泡和压榨,煎煮或蒸馏制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如山楂汁、秋梨汁、萝卜汁等。茶类:将药物直接冲泡而成的液体,如菊花茶、决明子茶、山楂茶等。蜜饯类:以植物的干、鲜果实或果皮为原料,经药液煎煮后,再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而制成。药膳的特点药膳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注重辨证用料食物的选择突出本草学理论的特点药膳以传统的烹调艺术为手段,通过蒸、煮、炖、浸泡等方法,尽可能地保证食物成分不被破坏,充分发挥食品、药物的医疗保健作用。药膳以辅助治病、保健和强身为目的药膳的使用原则因症用膳因时而异因人用膳因地而异炖:有隔水炖和不隔水炖之分。隔水炖是加好汤和料封口,把容器放入锅中,武火炖3小时即可;不隔水炖为直接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炖至酥烂。熬:先在锅内加底油烧热后,放入主料稍炒,再加汤及调味品,后用文火煮烂。烩:将多种原料用汤和调料混合烹制成的一种汤汁菜。汆:将汤和水用武火煮沸,投下药料及食料,加以调味即可。焖:先在锅内放油,将食物和药物同时放入,炒成半成品,加姜、葱、花椒、汤及调味品,盖锅盖,用文火焖烂。5烧:将原料放入有少量油的锅中加调料煸炒,进行调味调色,待颜色转深放入调味品及汤(或水),用文火烧酥烂后,武火收汤稍加明油即可。蒸:就是将食物与药物拌好调料后,放入碗中,利用水蒸气加热烹熟的方法。煮:将原料放入锅内,加适量汤或水,先用武火烧开,改文火烧熟即可。卤:先调好白卤或红卤,然后将原料加工,放入卤汁中,用文火煮烂,使渗透卤汁至酥烂。炸:将油用武火烧至七八成熟,再将原料下锅,注意翻动,防过热烧焦,通常炸至橘黄色即可。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死亡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3、海带忌猪血┄┄同食便秘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6、狗肉忌黄鳝┄┄同食则死7、羊肉忌田螺┄┄同食积食腹胀8、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9、番茄忌绿豆┄┄同食伤元气10、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11、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12、洋葱忌蜂蜜┄┄同食伤眼睛13、黑鱼忌茄子┄┄同食肚子痛14、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15、皮蛋忌红糖┄┄同食作呕16、人参忌萝卜┄┄同食积食滞气17、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不能一起吃的食物:1.红薯和柿子——会得结石2.鸡蛋和糖精——容易中毒3.洋葱和蜂蜜——伤害眼睛4.豆腐和蜂蜜——引发耳聋65.萝卜和木耳——皮肤发炎6.芋头和香蕉——腹胀7.花生和黄瓜——伤害肾脏8.牛肉和栗子——引起呕吐9.兔肉和芹菜——容易脱发10.螃蟹和柿子——腹泻11.鲤鱼和甘草——会中毒以下食物在两小时内一定不要同吃:1.羊肉忌西瓜———同食伤元气2.牛肉忌栗子———同食呕吐3.柿子忌螃蟹———同食腹泻4.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5.兔肉忌芹菜———同食脱发6.鹅肉忌鸡蛋———同食伤元气7.洋葱忌蜂蜜———同食伤眼睛8.黄瓜忌花生———同食伤身9.香蕉忌芋头———同食腹胀10.猪肉忌菱角———同食肚子痛11.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12.萝卜忌木耳———同食得皮炎13.狗肉忌绿豆———同食多吃易中毒14.马肉忌木耳———同食得霍乱15.牛肉忌毛姜———同食中毒死亡16.羊肉忌梅干菜——同食生心闷17.鸡肉忌芥菜———同食伤元气18.驴肉忌黄花———同食心痛致命19.兔肉忌小白菜——同食易呕吐20.鹅肉忌鸭梨———同食好生热病21.黑鱼忌茄子———同食易得霍乱22.海蟹忌大枣———同食易得疟疾23.芥菜忌鸭梨———同食发呕724.马铃薯忌香蕉———同食面部生斑一些蔬菜不能搭配吃:1.猪肉菱角同食会肝疼,2.羊肉西瓜相会定互侵;3.狗肉如遇绿豆会伤身,4.萝卜水果不利甲状腺;5.鲤鱼甘草加之将有害,6.蟹与柿子结伴会中毒;7.甲鱼黄鳝与蟹孕妇忌,8.鸡蛋再吃消炎片相冲;9.柿子红薯搭配结石生,10.豆浆营养不宜冲鸡蛋;11.洋葱蜂蜜相遇伤眼睛,12.萝卜木耳成双生皮炎;13.豆腐蜂蜜相拌耳失聪,14.菠菜豆腐色美实不宜;15.胡萝卜白萝卜相互冲,16.蕃茄黄瓜不能一起食;17.香蕉芋艿入胃酸胀痛,18.马铃薯香蕉面部起斑。不宜吃的食物1、发芽、发青的土豆有毒,不能吃。2、新鲜的黄花菜(金针菜)有毒,不能吃。3、没有炒透的四季豆、扁豆有毒,吃不得。4、老鸡头(5年以上鸡头)有大毒,吃不得。5、嫩炒猪肝,含有毒素,不宜吃。6、皮蛋、爆米花含铅特别多,儿童不宜吃。7、烤焦的食物不能吃,吃后易患癌。8、烂姜有极毒,能坏死肝细胞,切不可吃。9、生豆油含有苯,会破坏造血系统,不可吃。10、久煮的水含有亚硝酸盐,吃则易生癌。811、太烫食物不能吃,易烫伤消化道引起癌变。12、未熟透的豆浆不能吃,吃易中毒。13、腌制的食物含有致癌物质,不宜多吃。14、烘烤的肉串类、鱼片含致癌物,不宜多吃。15、柿子空服易患胃内柿结石,千万不要吃。16、食品添加剂、人造食素、香料、香精、皮蛋、方便面、午餐肉、油炸食物不宜多吃。食疗歌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去寒又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大蒜抑制肠胃炎,绿豆解暑最为妙。梨子润肺化痰好,健胃补肾食红枣。蕃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花生能降胆固醇,瓜豆消肿又利尿。鱼虾能把乳汁补,动物肝脏明目好。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蜂蜜润肺化痰好,葡萄悦色人年少。香蕉通便解胃火,苹果止泻营养高。海带含钙又含磺,蘑菇抑制癌细胞。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某种病忌某类食物。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咸;水肿忌盐;骨病忌酸甘;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瓜果;疮疖忌鱼虾;头晕、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某类病忌某种食物。如凡症见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津液耗伤的病人,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发热饮食;凡外感未除、喉疾、目疾、疮疡、痧痘之后,当忌食芥、蒜、蟹、鸡蛋等发风动气之品;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饴糖、猪肉、酪酥、米酒等助湿生热之饮食;凡中寒脾虚、大病、产后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积冷损之饮食当忌之;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等人忌食慈菇、胡椒等动血之饮食,妊娠期禁用破血通经、催吐及辛热、滑利之品。忌口之说有些已被证明是有道理的,有些则不合实际,在药膳应用中可资参考。9中药的基本认识中药的起源中药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有数千年的悠远历史。如古书中就有伏羲氏“尝味百药”、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春秋时期的中药典籍《黄帝内经》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独特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是誉满全球的中药学专著。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中药的质量与其产地有很大关系,与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道地药材”:指通过长期的使用、观察和比较,确定某地区的特定药材,质量与疗效优于其他产区。如:东北的人参、五味子;四川的川芎、黄连;浙江的杭白芍、杭菊花;河南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广西的蛤蚧;山东的阿胶;山西的党参;宁夏的枸杞;甘肃的当归;西藏的冬虫夏草、麝香等中药炮制的目的: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以保证用药安全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形状,便于制剂和贮藏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纯净药材,保证质量、用量的准确矫味矫臭,以便服用炮制方法:修制、水制、水火共制等中药的药性(四气)中药的药性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症或机能亢进的疾病温热性质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制衰弱,用于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10五味:辛甘酸苦咸
本文标题:药膳配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7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