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13—5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一、动压油膜和液体摩擦状态的建立过程流体动力润滑的工作过程:起动、不稳定运转、稳定运转三个阶段起始时n=0,轴颈与轴承孔在最下方位置接触1、起动时,由于速度低,轴颈与孔壁金属直接接触,在摩擦力作用下,轴颈沿孔内壁向右上方爬开。2、不稳定运转阶段,随转速上升,进入油楔腔内油逐渐增多,形成压力油膜,把轴颈浮起推向左下方。(由图b→图c)3、稳定运转阶段(图d):油压与外载F平衡时,轴颈部稳定在某一位置上运转。转速越高,轴颈中心稳定位置愈靠近轴孔中心。(但当两心重合时,油楔消失,失去承载能力)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动压轴承形成动压油膜的必要条件是(1)相对运动两表面必须形成一个收敛楔形(2)被油膜分开的两表面必须有一定的相对滑动速度vs,其运动方向必须使润滑从大口流进,小口流出。(3)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粘度,供油要充分。v越大,η越大,油膜承载能力越高。实际轴承的附加约束条件:压力pv值速度最小油膜厚度温升二、最小油膜厚度hmin1、几何关系图13-13径向滑动轴承的几何参数和油压分布O—轴颈中心,O1—轴承中心,起始位置F与OO1重合,轴颈半径-r,轴承孔半径R∴半径间隙:(13-6-1)半径间隙:(13-6)相对间隙:(13-7)偏心距:(13-8)偏心率:(13-9)以OO1为极轴,任意截面处相对于极轴位置为φ处对应油膜厚度为h,(13-10)h的推导:在中,根据余弦定律可得(13-11)略去高阶微量,再引入半径间隙,并两端开方得(13-12)三.流体动力润滑基本方程(雷诺方程)流体动力润滑基本方程(雷诺方程)是根据粘性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出发,作了一些假设条件后简化而得的。假设条件是:1)忽略压力对润滑油粘度的影响;2)流体为粘性流体;3)流体不可压缩,并作层流;4)流体膜中压力沿膜厚方向是不变的;2)略去惯性力和重力的影响。可以得出:∴(13-13)一维雷诺流体动力润滑方程上式对x取偏导数可得(13-14)若再考虑润滑油沿Z方向的流动,则(13-15)二维雷诺流体动力润滑方程式四、最小油膜厚度由中可看出油压的变化与润滑油的粘度、表面滑动速度和油膜厚度的变化有关,利用该式可求出油膜中各点的压力p,全部油膜压力之和即为油膜的承载能力。根据一维雷诺方程式,将及h和h0的表达式代入,即得到极坐标形式的雷诺方程为:(13-16)将上式从压力区起始角φ1至任意角φ进行积分,得任意极角φ处的压力,即(13-17)而压力Pφ在外载荷方向上的分量为(13-18)(13-19)(13-20)(13-21)V——轴颈圆周线速度m/s;L——轴承宽;η——动力粘度Pa.S;Fr——外载,N;Cp——承载量系数—见下表5,数值积分方法求得。表13-3Cp是轴颈在轴承中位置的函数Cp取决于轴承包角α,编心率x和宽径比L/dα一定时,Cp、α、ε、L/d,hmin越小(ε越大),L/d越大,Cp越大,轴承的承载能力Fr越大。实际工作时,随外载F变化hmin随之变化,油膜压力发生变化,最终油膜压力使轴颈在新的位置上与外载保持新的平衡。hmin受轴瓦和轴颈表面粗糙度的限制使之油膜不致破坏,hmin不能小于轴颈与轴瓦表面粗糙度十点高度之和。(13-22)式中,RZ1,RZ2——分别为轴颈表面和轴孔表面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K——安全系数,考虑几何形状误差和零件变形及安装误差等因素而取的安全系数,通常取K≥2RZ1,RZ2应根据加工方法参考有关手册确定。一般常取,式(13-6-18)加流体动力润滑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成为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充分必要条件。五、轴承的热平衡计算1、轴承中的摩擦与功耗由牛顿粘性定律:油层中摩擦力(13-23)——轴颈表面积∴摩擦系数:(13-24)——特性系数,∴f是的函数。实际工作时摩擦力与摩擦系数要稍大一些,∴f要修正(13-25)ζ——随轴承宽径比L/d变化的系数,p——轴承平均比压Pα;ω——轴颈角速度,rad/s;η——润滑油的动力粘度Pa.;——相对间隙摩擦功耗引起轴承单位时间内的发热量HH=fFV(13-26)2、轴承耗油量进入轴承的润滑油总流量QQ=Q1+Q2+Q3≈Q1——m3/s(13-27)Q1——承载区端泄流量——与p、油槽孔、尺寸、包角等轴承结构尺寸因素有关,较难计算Q2——非承载区端泄流量Q3——轴瓦供油槽两端流出的附加流量不可忽略实际使用时——引入流量(耗油)系数与偏心率ε和宽径比L/d关系曲线——如下图。图13-14润滑油油量系数线图3、轴承温升控制温升的目的:工作时摩擦功耗→热量→温度↑→η↓→间隙改变,使轴承的承载能力下降;另温升过高→会使金属软化→发生抱轴事故,∴要控制温升。热平衡时条件:单位时间内摩擦产生的热量H等于同一时间内端泄润滑油所带走热量H1和轴承散发热量H2之和。H=H1+H2(13-28)H1——端泄带走的热量(W)(13-29)Q——端泄总流量,由耗油量系数求得,m3/s;ρ——润滑油的密度850~950kg/m3c——润滑油的比热容—矿物油C=1680~2100J/(kg℃)Δt——润滑油的温升,是油的出口to与入口温度ti之差值,即(13-30)H2——单位时间内轴承由轴颈和轴承壳体散发的热量(W)(13-31)Ks——轴承表面传热系数,由轴承结构和散热条件而定50W/(m2℃)——轻型结构轴承Ks80W/(m2℃)——中型结构,一般散热条件1400W/(m2℃)——重型结构,加强散热条件热平衡时:H=H1+H2,得(13-32)将F=dLP代入得达热平衡润滑油的温升(13-33)由于轴承中各点温度不同,从入口(ti)到出口(to)温度逐渐开高的,因而轴承中不同处润滑油粘度不相同,∴计算承载能力时,采用润滑油平均tm时的粘度。润滑油平均温度tm(计算η时用)(13-34)为保证承载要求to60~70℃,一般取tm=50℃设计时:先给定tm,求出Δt后→ti一般ti常大于环境温度,依供油方法而定,通常要求ti=35℃~45℃另为不使η下降过多,保证油膜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要求出口温度to≤70°(一般油)或100℃(重油)a)若ti(35~45)℃,表示热平衡易建立,轴承的承载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则应降低tm,并充许加大轴瓦和轴颈的表面粗糙度,再行计算。b)若t1(35~45)℃,则说明轴承不易达到热平衡状态→(措施)适当加大间隙、降低轴颈和轴瓦表面的粗糙度→重新计算。c)t280℃→轴承易过热失效,→(措施)改变相对间隙ψ↑和油的粘度η↓→重新计算→直至ti、to满足要求为止。六、轴承参数选择1、轴承的平均比压p较大,有利于提高轴承平稳性,减小轴承的尺寸但p过大,油层变薄,对轴承制造安装精度要求提高,轴承工作表面易破坏。2、长(宽)径比L/dL/d小,轴承轴向尺寸小,端泄Q1上升→摩擦功耗和下降,且能减轻轴颈与轴瓦边缘接触。但承载能力下降。高速重载轴承温升高,L/d应取小值(防止过高和边缘接触)低速重载轴承为提高支承刚性,L/d应取大值高速轻载轴承为提高支承刚性,L/d应取小值0.3~0.8——汽轮机、鼓风机一般L/d=0.6~1.2——电动机、发电机、离心泵0.8~1.5——机床、拖拉机0.6~0.9——轧钢机3、相对间隙1)速度高,ψ取大值;载荷小,ψ取小值;2)直径大,宽径比小,调心性能好,加工精度高,ψ取小值;反之,ψ取大值。
本文标题:液体动力润滑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9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