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窦娥冤关汉卿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杂剧的一般知识;理清节选的剧情,初步把握窦娥的形象,理解三桩誓愿的艺术效果。2、能力目标:培养鉴赏戏剧的能力(分析社会矛盾、赏析“三桩誓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及悲剧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问题导读法:理清戏剧情节;讨论法、研究型阅读法、分析法:赏析窦娥形象;情境创设法、发散法:深入课文主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理解悲剧美的价值。教学重点:1、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2、窦娥形象及社会矛盾的分析。教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的浪漫主义手法以及悲剧的教育作用。教学时间:二学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熟悉元杂剧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一、导入(3分钟)同学们,如果你们受到委屈了,会怎样说呢?(请同学回答)现在人们自感委屈时常说:“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啊!”窦娥是什么人?窦娥有何冤?为何冤?冤何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一起走进这千古奇冤。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5分钟)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人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在《南吕·一枝2花·不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这表现了关汉卿多才多艺,而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为人豁达开朗,热情洋溢而不拘礼法。陈毅在为关汉卿戏曲创作七百周年纪念大会的题词说:“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戏剧的奠基人,使他的思想上艺术上能发生炫耀万代的光辉。”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已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创作背景:高利贷是封建剥削的特征之一,而在元代则达到了最高峰。帝王、后妃、贵臣、军官及寺豪强地主,都通过“斡脱所”这个法定机关进行高利贷剥削。债户若满期无力偿还,那么债户的牲畜、房屋、田地及妻室儿女便当做抵押品被抢走;再不够,就连累到子孙、宗族和亲友。泼皮无赖在元代社会是人民痛心疾首最不易对付又经常可以遇见的一种恶势力,也是种族压迫的象征之一。他们多是蒙古人,依仗着与统治者的某些关系,到处游荡,惹是生非,向普通老百姓进行勒索、讹诈和侮辱。衙门暗无天日、官吏贪污昏聩、毒刑冤狱接连不断,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而官吏们又都无心正法,这都是元王朝统治下的主要特征。《窦娥冤》是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而创作的,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三、关于中国古典戏剧(7分钟)中国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玉《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3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旦、末、、净、丑等。旦、末: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三、整体感知有何冤(10分钟)1、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并感受关汉卿本色的语言风格。(教师口述故事情节)楔子: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第一折:婆婆遭劫,二张搭救;父子逼婚,窦娥争理。第二折: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第三折: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第四折:父亲做官,冤魂诉冤;查明案情,冤屈昭雪。(请学生重述故事情节)2、分析讨论:窦娥人生过程:3岁——亡母7岁——被卖17岁——成婚418岁——守寡20岁——被杀表现了她童年凄苦、婚姻不幸到最后生命凋零的过程。①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一位受冤枉的女性——窦娥,那么窦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学史上典型的悲剧形象,关汉卿通过她个人的遭遇展示了一代社会的悲剧。集中表现了了窦娥的善良、安分守己、刚强、孝顺,以及她的强烈的反抗精神。3、在第三折中,窦娥的形象在剧烈的戏剧冲突中被塑造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请思考:本折可以分几个场景?可分为三个场景:赴法场[端正好]、[滚绣球]见蔡婆[倘秀才]至[鲍老儿]在刑场[耍孩儿]至[煞尾]各场面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窦娥怎样的性格?场面情感性格押赴刑场鸣冤(怨)(高亢激越,怨气冲天)刚烈婆媳诀别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善良三桩誓愿发誓(恨)(感情如火,激荡如潮)反抗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3、齐读【端正好】与【滚绣球】并思考: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出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是不容侵犯的。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把矛头就指向了5天地。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集中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这两支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为何冤(15分钟)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2、窦娥是一个善良、安分守己、刚强、孝顺的女子,但最终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是谁之过错?(1)张驴儿父子和楚州太守桃杌,他们是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3)庸医赛卢医,他既是造恶者,又是助恶者,是窦娥悲剧的间接制造者。(2)其婆婆蔡婆,是窦娥悲剧的引发者。(4)其父窦天章他是窦娥悲剧的铺设者。总之,这是一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世界,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窦娥这样的弱女子只能是受人摆布,任人欺凌。所以造成窦娥之死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个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的黑暗社会。3、从上面的分析看,当时的社会是个什么样的社会?(1)反映当时社会高利贷十分盛行;(2)反映了当时下层知识分子落魄;(3)反映了流氓无赖横行乡野;(4)贪官污吏草菅人命。总之,在这个善恶不分的社会,黑暗充斥着整个社会,邪恶摧毁着美好的事物。4、分析戏剧的矛盾冲突:戏剧一般是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的?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1)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6(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剧的主要矛盾是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鲁迅先生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人看。《窦娥冤》活生生地展示了黑暗社会吞噬人的过程,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涤荡,激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痛恨。四、
本文标题:窦娥冤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39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