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农村财政与金融》第一章农村财政概述•谈一谈你身边有哪些财政现象?政府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医院、公立学校、医疗保险;国防、司法、公安等。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各种税收和收费等小资料•长江三峡水电站,计划工程期为17年,总投资额约999.9亿元,主要是国家投资。小资料我国十五期间的重点工程—西气东输,2002年7月正式开工,全长4200公里,投资约14000亿元,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2001年底,在新疆塔里木盘地或国家批准的探明天然气储存量达到5267亿立方米,可采储量3725亿立方米,为西气东输工程每年供气120亿立方米,稳定供气30年以上,但是,在勘探期间,打一口井要花一亿元,连打三口井都落空,1998年1月钻到4000多深的地层,终于发现200多米厚的天然气。第一节财政与农村财政一、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有关方面之间的分配关系。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部分。第一节财政与农村财政二、财政的一般特征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三、农村财政的理论界定县、乡两级政府的理财活动第二节农村财政收入•一、政府收入分类•1、政府收入分类的含义•是预算年度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到归国家支配的资金,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实现职能的财力保障。说一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财政收入?2、现行收入分类科目的主要内容1、按分类方法(反映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2、从涵盖范围分: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3、分类结构分:主要分为类、款、项、目四级第二节农村财政收入二、农村财政收入分类1、含义:指县、乡两级政府财政职能部门组织的收入活动。2、内容: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二、农村财政收入分类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分类:(1)从结构内容角度分为:地方财政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社保基金收入(2)从预算管理角度分: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第三节农村财政支出一、政府支出分类(一)含义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二)分类P81、按支出功能(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按类、款、项三级科目分类(详见P8-9)2、按支出经济(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类设类、款两级(详见P10-11)二、农村财政支出的分类地方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价格补贴支出。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一、财政支农资金概述1、含义:财政支农资金主要即政府支农资金,主要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含国债投资和水利建设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研发支出)、财政扶贫资金(农村救济费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投入(农村科技三项费用)等。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2、财政支农的对象:(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农户(3)农业事业单位,如:良种场、农机鉴定站、农技推广站、水文站、苗圃、气象站等(4)国有农业企业,如黑龙江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地方农场等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3、财政支农的目标:(1)农业增产(2)农民增收(3)农村持续发展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二、财政支农资金的种类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益事业管理服务、农业灾害救助、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生活转移支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七大类。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三、财政支农资金的发展现状(作用)1、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2、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3、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4、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有助于启动农村潜在的巨大需求5、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四、“三农”财政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1、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支农支出比例逐年下降2、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农民直接受益较少3、财政补贴方式不合理,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少4、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分散,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五、财政支农的改进措施1、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2、以县级为主进行整合3、不强求统一模式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六、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使用1、分配使用原则(1)长计划,短安排(2)分清轻重缓急(3)按照效益情况来支持(4)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2、如何申请使用财政支农资金项目逐级申报制,资金逐级下拨制第四节财政支农资金五、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监督管理主要体现在:选准项目、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做到民主理财、保护资金安全监督分为:事前监督、执行过程监督、执行结果监督、跟踪监督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可由财政部门进行,也可由审计部门、社会中介组织进行。第五节我国的财政与税务机构设置一、财政机构设置中央政府——财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设区的市(自治州)——财政局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财政局乡(民族乡、镇)——财政所第五节我国的财政与税务机构设置二、税务机构的设置国家税务总局省级及省级以下税务机构:1、国税2、地税第二章农村财政管理第一节财政管理体制概述(略)第二节政府预算管理一、政府预算概述(一)政府预算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规范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二)政府预算的原则公开性、可靠性、法律性、统一性、年度性(三)政府预算的特点法律性、预测性、集中性、综合性、第二节政府预算管理(四)、政府预算分类1、按收支管理范围分:总预算、单位预算2、按预算的级次分:中央政府预算、地方政府预算3、按预算的形式分:单式预算、复式预算4、按预算编制方法分:增量预算、零基预算5、按能否反映经济效果分:项目预算、绩效预算6、按预算作用的时间分:年度预算、中长期预算我国的复式预算P45•1.复式预算定义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资本预算。2、复式预算的优缺点优点:区分了各项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和用途,做到资金使用的有序性,比较合理的安排各项资金,便于经济分析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与控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缺点:打破了预算的完整性,总体反映功能比较弱,编制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预算管理水平。第二节政府预算管理(五)预算管理体制1.预算管理体制:国家在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责的一项根本制度。2.现行政府预算管理体制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中央财政对地方实行税收返还。第二节政府预算管理二、预算收支的范围P53-54(一)预算收入范围的划分1、中央预算收入2、地方预算收入3、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二)预算支出范围的划分1、中央预算支出2、地方预算支出第二节政府预算管理三、预算编制1、政府预算的编制方式:复式预算我国复式预算的划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财政金融投资预算2、编制原则:P553、编制依据:P564、编制内容:P56第二节政府预算管理四、预算执行(中心环节)1、基本任务:P58四点2、执行机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指定税务、海关、财政、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参与组织预算执行工作。五、预算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因实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改变原预算安排的行为。六、政府决算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一、预算外资金概述(一)含义与范围1、含义: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1)属于国家财政性资金,它是与预算资金相对而言的(2)是国家预算的必要补充,其收入有该固定的来源,支出有指定的用途,不能违反国家统一规定。(3)财政性主要体现在“四权”的归属上:所有权归国家,支配和调控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使用权归单位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2、范围:(1)地方财政支配的各项附加收入和集中的有关资金(2)国有企业及主管部门掌握的各项专用基金(3)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收自支资金(4)中央各地方主管部门所属不纳入预算的企业收入(5)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附加收入等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6)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7)国务院以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8)主管部门从所属单位集中的上缴款(9)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10)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二)、预算外资金的特点1、征收上具有分散性2、使用上具有专用性3、存在方式具有依托性4、属性上具有分离性5、管理上具有自主性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三)、预算外资金的分类1、预算外收入分类行政性收费、事业服务性收费、基金性收入、专项基金2、预算外支出分类预算外经常性支出和预算外投资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原则与制度(一)、原则与模式(措施)原则:先提后用,先收后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措施:1、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2、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计划管理3、加强票据管理,实现收缴分离、票款分离4、加大审批、监督和处罚的力度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1、含义:指预算外资金征收部门向财政部门报送收支计划,收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政府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按标准核定拨款,做到收是收,支是支。这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2、具体内容(1)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2)规范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账户(3)实行票据管理,使用单一化(4)实行收缴分离、票款分离的管理办法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财政专户是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专门用于对预算外资金收支进行统一核算和集中管理的账户。财政专户管理:指单位和部门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部门和单位提出用款申请后,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从专户中拨付。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3、意义: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有利于整顿政府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规范执行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有利于促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三)、预算外资金收、支和结余的管理1、严格预算外收入环节2、规范预算外支出3、正确安排预算外资金结余(四)预算外资金的监督和检查1、制度建设P732、各单位、个部门的职责P74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五)预算外资金管理中的问题1、部门单位存在乱收费项目2、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从所属单位征收管理费和其他资金3、预算外资金征收后,隐瞒不交财政专户或未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4、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5、不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监制的票据6、编制虚假的预算外资金收支表第三节预算外资金管理(六)、预算外资金的积极作用1、弥补预算资金不足2、调动增收节支积极性3、保障专项事业发展4、促进地方事业建设5、减轻财政负担第四节乡镇财政管理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乡镇财政管理指财政部门对乡镇预算资金、国家补助收入及预算外资金的筹集、支出和监督的管理工作。(一)基本任务管理乡镇财政收支;对行政、事业和企业进行财政管理和监督;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事业服务;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服务第四节乡镇财政管理(二)职能1、落实兑现各级惠农补助资金
本文标题:《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0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