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0章领导【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理解领导和领导者的内涵;认知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差异;掌握领导职能及其职权;把握领导理论发展历程;了解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理论的主旨;认识不同领导风格的差异性。【引导案例】本·布拉德利——我一直在探求真相本·布拉德利(BenBradlee)是世界上最著名报纸《华盛顿邮报》的主编。从水门事件到20世纪90年代,他一直是《华盛顿邮报》的掌舵人。在其任职期间,《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部人员翻了1倍,增加到600人,报纸发行量从当初的45万份攀升至80万份。而且,该报记者曾23次获得美国新闻最高奖项——普利策奖。当年,他让两名初出茅庐的记者——伍德沃德(Woodward)和伯恩斯坦(Bernstein)来报道水门事件,就是因为他们是对的。他说:“在整个系列报道中,除了一处小小的事实错误之外,没有人站出来说‘(他们的报道)全都是谎言!谎言!谎言!’。这是极为不同寻常的。”本•布拉德利一直在探求真相,并希望将真相公之于众。在工作中,他挑选他中意的员工,他身边的人都和他有着同样的热情。员工们知道本·布拉德利的反应,知道什么会让他笑,什么会让他兴致勃发。他认识所有那些在新闻报道方面有一手的人,而且一旦他有了一个好的想法——可能比其他任何人的想法都好——这些年轻人就会帮他付诸实践。10.1领导与领导工作①10.1.1领导职能概述1.领导的内涵所谓领导(Leadership)就是指导和影响下属或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努力贡献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对于领导的内涵界定,在管理文献中有多种描述,如领导是指挥、控制下属完成任务的统治形式;领导是促使下属满怀热情地为组织做贡献的艺术;领导是为达目的而实施的影响力;领导是激励、引导群体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等等。综上所述,理解领导内涵需要把握四点:(1)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是互动关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领导的基本要素。德鲁克在为《未来的领导》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认为,领导者的唯①本章编写是在孙惠中教授所做工作基础上完成的。一定义就是其后面有追随者,没有追随者,就不会有领导者。(2)领导是对下属施予影响。这种影响的来源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来源于制度赋予的职权;另一种是非正式的,来源于领导者的某些特质或者专长,使下属敬佩而追随。(3)领导的目的是影响下属实现组织预期目标。领导对其下属实施指导和影响,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4)领导是一门艺术。孔茨指出:“领导的作用就是诱导或劝说所有的下属或随从人员以最大的努力,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做出贡献。”善于领导艺术的人能巧妙地将个人愿望和需求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使组织成员追随和服从其指导。这样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个人愿望和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这就是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2.领导的职能领导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指挥。指挥是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领导纵观全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帮助组织成员认知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一个乐队,没有指挥,就无法演奏出美妙的乐曲。一个组织没有指挥就无法做到步调一致。组织活动是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高效率的,指挥是伴随着组织分工与协作而产生的。(2)协调。任何层次的领导都承担着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活动,在组织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决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组织活动,经过合理分工,划分为若干单元或子系统。单元或子系统的协调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协调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路径。(3)激励与鼓舞。激励是指领导者为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组织成员成功提供条件。激励就是领导者要了解下属的需要,并设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使下属能够积极主动的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积极性不会自发地产生,也不能长期的保持,需要有人去激励他们,而这就是领导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鼓舞就是领导者通过自身的品德、才智或魅力感染下属,激发下属的忠诚、热情和献身精神,从而自愿的追随、服从和无条件的支持领导者。当组织出现危机时,下属能团结在领导者周围,与之同舟共济。鼓舞往往表现为营造一种积极奋斗的氛围。权力是领导的基本标志。领导者为了履行其职能,必须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拥有相应的权力。职位权力属于“正式权力”,是由领导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决定的。这类权力是外界赋予的,具有外在性质。而个人权力是“非正式的权力”,是领导者自身的品质、才能、魅力等个人素质决定的,具有内在性质。外在性权力是构成领导权力的基础,内在性权力则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方面。因此,如果组织中的领导者同时拥有外在性权力和内在性权力,就能大大提高领导的影响力。3.领导和管理的区别与联系管理概念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飞跃发展,为了驾驭迅猛的变革和增长,管理迅速成为相对独立于土地、劳动、资本的第四生产要素。而领导概念出现的比较晚。霍桑试验之后,用行为科学的方法研究领导才开始兴起。(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领导和管理在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管理理论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各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同时领导的思想和战略则需要有管理方面的有效实施和配合才能完成。两者的密切配合是保证一个组织取得良好绩效的必不可少的条件。(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①管理侧重于处理复杂的问题,优秀的管理者通过制定详细的步骤或时间表,及监督计划实施的结果而确保目标的达成。领导主要处理变化的问题,领导者开发未来前景,制定组织发展战略,并与员工进行有效地沟通,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②管理的计划与预算强调微观方面,覆盖的时间范围约为几个月到几年,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追求合理性。领导注重宏观方面,着重于更长的时间范围,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③管理行为的从业人员强调专业化,领导行为的从业人员注重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④领导与管理的根本区别体现在他们的功用上。管理着重于日常性的组织与控制,管理行为通常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以有效地维持秩序为目标;领导主要是负责方向性的带领和引导,领导行为具有较大的可变性,能带来有益的变革。10.1.2领导者与领导过程1.领导者个人与领导者集体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体。也可以说领导者是有能力、有责任、有权力实现组织目标的个人或集体。狭义地理解领导者这一概念,领导者就是指领导者个人,广义理解领导者这一概念,领导者是指领导班子集体。领导者是领导工作的发起者。在理解领导者这一概念时,要关注领导者个人与领导者集体的关系。领导决策往往是领导者个人行为与领导者集体行为的互动结果。领导班子中,最高领导者个人行为在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中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种影响力主要关乎决策的有效性。2.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某种意义上是领导科学中集权制和分权制的结合,也是对权力的约束。集体领导是个人分工负责的前提,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集体领导做出的决策是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向、目标,个人分工负责的具体实施是实现集体领导意志的必然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能同时兼顾,不可有所偏颇。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显示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的优越性,并体现出民主集中制对科学决策的巨大促进作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度的良性运行,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1)正确处理好最高领导和领导班子成员的关系;(2)谨慎处理好领导班子内部的民主和集中的关系;(3)科学性处理好授权制度与监督机制的关系。3.领导过程领导过程一般分为两个层面,科学化过程和艺术化过程。领导者在不同层面发挥的作用不同。(1)基于科学化过程。领导的科学化过程主要体现为科学决策。在科学决策的过程中,领导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决策程序的控制与决策的最终选择。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的价值观、情绪智力、能力等因素往往会影响到科学决策。在决策的实施阶段,领导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指挥方面。领导者会用自己的行动带领人们为决策的实施、目标的实现而努力。首先,领导者会帮助组织中的全体人员有效地领会决策目标并掌握实施决策、实现目标的途径;其次,领导者还会引导、鼓励下属,使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实施既定决策。这是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之一。(2)基于艺术化过程。领导的艺术化过程包括领导情境的判断、领导方式的选择以及用人和授权等。在艺术化的过程中,领导者要发挥协调、激励的作用。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之二就是协调作用。领导者要协调好组织中的各种关系和活动,使组织的全体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领导者需要对组织的情境和追随者的特性进行分析,了解哪些因素能使领导行为有效,哪些行为能提高追随者的积极性。采取更具适应性的领导行为、更有效的领导方式协调组织中的各种关系与活动。例如,领导者分析出追随者有能力自己做出正确的决断,领导者就不应该再试图提供指导,以免因为对下属缺乏信任而招致追随者的怨恨;但是,若领导者分析出下属需要指导,领导者就必须提供指导。领导者的重要作用之三就是激励作用。领导者要采取一些策略与技巧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采用一些方法和程序来提高下属的能力,使追随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协调,以保证追随者竭尽全力地自觉地为组织做出贡献。10.2领导特质理论领导理论是探讨领导的一般规律。由于领导总是和特定的领导者联系在一起,随着人际关系学派理论的产生,人们开始从人际关系、感情因素的角度研究领导,领导特质理论成为研究领导理论的起源。领导特质理论是领导理论发展三阶段的第一阶段。在心理学中,特质理论(Traittheories)是研究人类人格的主要方法。领导特质理论主要的兴趣在于测量“领导的特质”,领导特质可定义为行为、思想和情绪的习惯性模式。特质从时间的角度而言相对稳定,个体之间是不同的(如有些人是外向,而另一些是害羞的),并会影响行为。10.2.1领导特质理论概述领导特质理论首先是由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的。一些心理学家最早对领导活动及行为进行系统研究,从优秀的领导人物身上寻找共同的东西。人们希望了解: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领导?什么是领导力的决定因素?领导者区别于普通人的到底是什么?最初的特质理论认为存在天生或天才的领导者。有些人所具有的特殊形象或特殊个性使其成了领导。这种关注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品质和个性特征与领导有效性的关系研究,形成了领导特质理论。其基本的研究假设是领导有效性与领导者个人品质、特质之间存在联系,希望找到具备哪些特质的人会成为有效领导的判断。20世纪中期这种理论受到质疑。有研究者提出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特质方面的差异,在各种场合并非固定不变。一个具备领导特质的人,在某种场合可能成为领导者,在另外一种场合却未必能够成为领导者。有人在战争中成为领导,而和平时期却不行;内行未必都是成功领导,外行也未必不能领导内行。不同群体期待不同的领导特质。近年来发现个性特质与领导知觉确有联系。优秀领导者总是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能够洞察别人无法感知的现象。领导者某些方面就是与众不同,研究开始重新关注富于想象和具有超凡魅力的领导者。领导特质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与领导者的特质相关,一个领导者只要具备了不同于非领导者的独特个性或素质(聪明的头脑、过人的能力、独特的魅力等),就能有效的发挥其领导的作用。该类理论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归纳分析法。首先找出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特性,然后判定某个组织中的领导者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看他是否具有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特性。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发展过程大约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伟人特质研究。主张领导者与追随者具有根本差异。领导者不仅更有能力,而且具有一系列完全不同的个性特质。这些特质不是后天培养而是与生俱来的。许多人都认为领导是天生的,所以对他们拥有坚定信念(符合封建统治者需要)。第二阶段:领导者特质研究。主要观点是领导者与追随者有不同特质,但这些特质并非天生。特质包括生理特质、个性特质、智力特质、工作特质、社会特质等。把各种杰出人物最优秀品质集于领导一身,他们具有哲学家、经济
本文标题:第10章领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1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