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一条龙的规范
混凝土拌制混凝土的配料宜采用自动计量设备,各种衡器的精度应符合要求,计量应准确。计量器具应定期标定,迁移后应重新进行标定。拌制混凝土所用的各项材料应按质量投料,配料数量的允许质量偏差应符合表下表的规定。配料数量允许质量偏差外加剂宜以稀释溶液加入,其稀释用水和原液中的水量,应从拌合外加水量中扣除。加入搅拌筒的外加剂溶液应允许溶解,并搅拌均匀。掺合料应采用与水泥相同的输送、计量方式加入。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拌制,拌制时,自全部材料装入搅拌筒开始搅拌至开始出料的最短搅拌时间,应按照搅拌机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并经试验确定。混凝土拌合物应搅拌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对在施工现场集中拌制的混凝土,应检测其拌和物的均匀性。检测时,应在搅拌机的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4--3/4之间部位取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0.8%。2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集料含量两侧测值的相对误差应不大于5%。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按下列要求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各项性能:1混凝土拌和物的塌落度及其损失,宜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每一工作班或每一单元结构物不应少于两次,评定时应以浇筑地点的测值为准。当混凝土拌和物从搅拌机出料起至浇筑入模的时间不超过15min时,其塌落度可仅在搅拌地点取样检测。2必要时,尚宜对工作性能、泌水率及含气量等混凝土拌和物的其他指标进行检测。混凝土的运输运输能力应与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和浇筑速度相适应,应使浇筑工作不间断且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时仍能保持其均匀性和规定的塌落度。混凝土的运输宜采用搅拌运输车,或在条件允许时采用泵送方式输送。采用吊斗或其他方式运输时,运距不宜超过100m且不得使混凝土产生离析采用搅拌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时,途中应以2~4r∕min的慢速进行搅拌,卸料前应以常速再次搅拌。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发生离析、泌水或塌落度不符合要求时,应进行第二次搅拌,二次搅拌时不宜任意加水,确有必要时,可同时加水、相应的胶凝材料和外加剂并保持其原水胶比不变;二次搅拌仍不符合要求时,则不得使用。混凝土采用泵送方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供应宜使输送混凝土的泵能连续工作,泵送的间歇时间不宜超过15min。在泵送过程中,受料斗内应具有足够的混凝土,应防止吸入空气产生阻塞。2输送管应顺直,转弯处应圆缓,接头应严密不漏气。3向低处泵送混凝土时,应采用必要措施,防止混凝土离析或堵塞输送管。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一下准备工作:1应根据待浇筑结构物的情况、环境条件及浇筑量等制定合理的浇注工艺方案,工艺方案应对施工缝设置、浇筑顺序、浇筑工具、防裂措施、保护层的控制等作出明确规定。2应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进行检查,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及钢筋上的污物应清理干净。模板如有缝隙或孔洞时,应堵塞严密且不漏浆。3应对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塌落度等性能进行检测。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应防止混凝土离析。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槽)或振动溜管(槽)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设置。串筒是指在垂直输送混凝土过程中为了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现象而设置的一筒状物,混凝土通过它滑落下来。溜管的作用与串筒一样,都是为了输送混凝土而设置的混凝土应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且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上层与下层的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并保持水平分层。混凝土分层浇筑的厚度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采用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插入式振动器的位移间距不超过振动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且插入下层混凝土中的深度宜为50~100mm。2表面振动器的移位间距应使振动器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不小于100mm。3附着式振动器的布置距离,应根据结构物形状和振动器的性能通过实验确定。4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混凝土养护:对新浇筑混凝土的养护,应满足其对温度,湿度和时间的要求。应根据施工对象、水泥品种、外加剂或掺合料以及混凝土性能等因素,制定具体的养护方案并严格实施。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其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并洒水保湿养护。对于硬化混凝土、高强度和高性能混凝土、炎热天气浇筑的混凝土以及桥面等大面积裸露的混凝土,应加强初始保湿养护,具备条件的可在浇筑完成后立即加设棚罩,待收浆后再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混凝土面有模板覆盖时,应在养护期间使模板保持湿润。混凝土的养护不得使用海水或有害物质的水。混凝土的洒水保湿养护时间应不少于7d,对重要工程或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应根据环境湿度、温度、水泥品种,以及掺用的外加剂和掺合料等情况,酌情延长养护时间,并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当气温低于5℃时,应采取保温养护的措施,不得向混凝土表面洒水。当采用喷洒养护剂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时,所使用的养护剂应不会对混凝土产生不利影响,且应通过实验验证其养护效果。新浇筑的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时,应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保证混凝土在7d以内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前,不受水的重刷侵袭。当环境水具有侵蚀作用时,应保证混凝土在10d以内且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前,不受水的侵袭。混凝土在冻胀循环作用的环境时,宜在结冰期到来4周前完成浇筑施工,且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80%前不得受冻,否则应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发生冻害。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在选用原材料和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按照降低水化热温升的原则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宜选用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品种。粗集料应采用连续级配,细集料宜采用中砂。宜掺用可降低混凝土早期水化热的外加剂和掺合料,外加剂宜采用缓凝剂,减水剂;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矿渣粉等。2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及塌落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宜采用改善粗集料级配、提高掺合料和粗集料的含量,降低水胶比等措施,减少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3大体积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及质量评定时,可按60d龄期的抗压强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和温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根据原材料、配合比、环境条件、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等因素,进行温控设计和温控监测设计,并应在浇筑后按该设计要求对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实施监测和控制。并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时,应使其内部最高温度不大于75℃,内表温差不大于25℃。2大体积混凝土可分层、分块浇筑,分层、分块的尺寸宜根据温控设计的要求及浇筑能力合理确定;当结构尺寸相对较小或能满足温控要求时,可全断面一次浇筑。3分层浇筑时,在上层混凝土浇筑之前应对下层混凝土的顶面作凿毛处理,且新浇混凝土与下层已浇筑混凝土的温差宜小于20℃,并应采取措施将各层间的浇筑间歇期控制在7d以内。4分块浇筑时,快与快之间的竖向接缝面应平行于结构物的短边,并应在浇筑完成拆模后按施工缝的要求进行凿毛处理。分块施工所形成的后浇段,应在对大体积混凝土实施温度控制且其温度场趋于稳定后方可浇筑;后浇段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并应一次浇筑完成。5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宜在气温较低时进行,但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应不低于5℃;热期施工时,宜采用措施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且入模温度不宜高于28℃。6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宜按照“内降外保”的原则,对混凝土内部采取设置冷却水管通循环水冷却,对混凝土外部采取覆盖蓄热或蓄水保温等措施进行。在混凝土内部通水降温时,进出口水的温差宜小于或等于10℃,且水温与内部混凝土的温差宜不大与20℃,降温速率宜不大于2℃/d;利用冷却水管中排出的降温用水在混凝土顶面蓄水保温养护时,养护水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差值应不大于15℃。7对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其浇筑后的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d,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不宜少于21d。在寒冷天气或遇气温骤降天气时浇筑的混凝土,除应对其外部加强覆盖保温外,尚宜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本文标题:混凝土拌制运输浇筑一条龙的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1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