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1课_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校作者【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教学难点】正确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情境导入】(出示图片)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新中国的成立,为这个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迅速恢复发展了经济,然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却并不平坦。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展示了党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与失误,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强国梦的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自主学习】(1)表现: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原因: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3)意义: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第一个五年计划【自主学习】(学生展示一五计划的内容、成就)(1)开始时间:1953年(2)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合作探究】(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哪些?(A层学生展示)①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②现实原因:帝国主义包围中国,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③外部原因: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经验。(2)“一五”计划的重大企业在地理分布上为什么会集在东北?(教师拓展)2首先,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十分发达;其次,工业基础好;此外,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3.社会主义改造【自主学习】(1)表现: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合作探究】(1)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教师点拨)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什么特点?(A层学生展示)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二、喜忧参半——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自主学习】(1)背景: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主要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评价: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下来。2.探索失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主学习】(1)背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内容: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②“人民公社化:一切财产由人民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3)评价:①两者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3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合作探究】(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正确决策和曲折各有哪些?(B层学生展示)正确决策:一五计划、中共八大决议、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的调整。曲折: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2)人如何理解评价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教师点拨)第一,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国民经济的调整:【自主学习】(1)内容:在农村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2)成效: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教师点拨)“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八字方针”的中心是调整。三、十年梦靥——国民经济的劫难【自主学习】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1)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2)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3.恢复:(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合作探究】(1)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教师点拨)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中的“左”倾错误。(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教师点拨:结合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事实,从成功之处总结经4验,从失败的原因和危害中吸取教训。1、经济建设必须以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跃进的经验教训)2、国民经济建设要按比例协调发展.(大跃进的经验教训)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4、正确分析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主与法制。(文革的经验教训)【板书设计】【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历程。20年间,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过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时期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为党继续领导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财富。【练习学案】(以近几年的高考题为主)1.(2010年上海卷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艰苦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转变这一状态,中国政府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行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2.(2012·全国新课标历史·32)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过渡时期(1949-1956年)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内容、特点、成就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结果探索时期(1956-1966年)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探索失误: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结果: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调整:经济好转:(1962—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经济遭到全面破坏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5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3.(2012·海南卷历史·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4.(2009年福建卷)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缓和5.(2010年山东卷)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ABCD6.(2011年广东文综)在探讨了“中国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是,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联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联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风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参考答案:1.C2.D3.A4.A5.C6.选择原因:缺乏经验,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国内面临形势的需要(经济基础尤其是工6业基础弱;增强国力、巩固国防);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急需发展国民经济;“一边倒”政策的影响。(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影响:使我国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分)但长期重点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后来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部门缺乏活力,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
本文标题:第11课_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2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