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3课对外开放局面的初步形成
必修2教学案2013031第13课对外开放局面的初步形成(教案A)【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新课推进【一】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完成填充,了解知识结构、基本线索)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概念: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2.设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3.特色:国家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第13课对外开放局面的初步形成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沿边——内地省会城市必修2教学案20130324.意义:思想得到解放,对全国其他地区的改革与开放起到示范作用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时间:1984年,(2)城市: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3)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时间:1985年以后(2)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3)结果: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1)建立:1988年以后,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特点:⑴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⑵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⑶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4.“走出去”战略的实施(1)时间:20世纪末起(2)背景: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时间:1990年,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目的: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3.成就: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增长点4.意义: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体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二】合作讨论(理解历史、见解历史、探究问题)探究1: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提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探究2: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点拨方法:注意从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角度来分析。参考答案: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必修2教学案2013033探究3:请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1)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点拨方法:这道题提醒我们平时要关注教材中的图表注释等信息,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本题只要联系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探究4: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点拨方法:联系我国沿海地区自然、历史、交通、科技等条件思考回答。参考答案: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探究5: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点拨方法:结合浦东自然、交通、科技等条件思考回答参考答案: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探究6:阅读下列材料: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点拨方法:联系文革结束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角度分析。参考答案:理论上: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探究7: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点拨方法:注意从当代我国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相关背景、性质、目的、结果、影响等角度思考。参考答案: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第五: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必修2教学案2013034【三】精讲点拨: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特点:外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发格局。(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是指外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5)“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在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6)“多层次”是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四】反馈训练一、单项选择1..下列连线的处于同一个时期的是(A)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环渤海区的开放B.长江三角洲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和开放C.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D.沿海港口城市──浦东的开发和开放2.“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人世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A)A.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B.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D.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D)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炼钢C.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4.从下面两幅图中,我们能得出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C)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C.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D.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5.(08届广东珠三角六校联考)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A)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今日商品任意选必修2教学案2013035三、问答题6.(2008济宁期末)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30年来,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这次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答: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2)30年的改革以1992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92年前后,对内改革的重心有什么不同?推动重心发生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答:1992年前: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1992年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因素: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3)30年来,对外开放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请完成下表。措施典型代表意义建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开放14个沿海城市。美丽的青岛现代化的大连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举出两个即可)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析:本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200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30周年。题目本身并不难,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本文标题:第13课对外开放局面的初步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