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五章城市化【本章要点】·城市是一种主要由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人口及其活动场所在空间地域上有条理的分布而形成的格局。·工业革命不仅引起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变化,而且引起社会、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各派社会学家对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即城市性产生了广泛的兴趣并进行了持续的探讨。·城市问题是指存在于城市中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由于城市具有高度聚集的特性,因此这些问题通常高度集中、非常严重。【关键概念】城市城市化郊区化芝加哥学派城市性世俗化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构筑在地平线上的杰作。它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人类聚落形态的一次空前的革命。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城市化已经或正在促使以乡村为基本载体的传统社会转变为以城市为基本载体的现代社会。现代城市以其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流、灵敏迅捷的通信、喧嚣繁华的闹市、多元复合的文化、璀璨绚丽的艺术、斑斓多姿的生活,展现出迷人的风姿与无穷的魅力;同时也存在着人口拥挤、就业困难、交通堵塞、住房短缺、犯罪率上升、环境恶化、贫富悬殊、生态失衡等各种各样令人迷惘与困惑的问题。现代城市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中外社会学家持续的兴趣与探讨。第一节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是一种主要由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组成的、规模较大的、结构较复杂的地域社会共同体。在原始社会后期,金属的逐步使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产品有了相对的剩余,使一批人可能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也就在这时,人类社会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T。这次社会分工是城市产生的一个重要契机,因为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不直接依靠土地生存的产业——加工产业,从事加工业的手工业者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去寻求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居住,以手‘工产品换取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这种居住地从本质上讲已经是城市了。进入奴隶社会初期,商品交换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商人阶层的产生,这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在这一过程中,阶级出现,部落之间战争频繁,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人们在这些固定的居住地不断地修城作池,于是就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城市。考古发现表明,世界上第一批城市是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出现的。这些最早的城市包括乌尔(Ur)、埃利都(Eridu)、拉格什(Lagash)、基什(Kish),以及人们熟知的巴格达(Baghdad)、巴比伦(Babylon)等。此后,在尼罗河中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一渭河谷地、中安第斯山脉等地区,也陆续产生了当地的第一批城市。城市产生后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欧洲城市的发展过程便是如此。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城市已初具规模,有的还相当大。如古希腊的雅典在公元前8世纪鼎盛时期,人口超过了40万。古罗马帝国建立后,城市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到公元2世纪时,罗马城的人口达到l00万之巨,在当时已相当繁华。不过到公元四五世纪,由于日耳曼人入侵,古罗马的城市日渐衰落,首都罗马城的人口由l00万减少到4万。古罗马时期在各地建设的城市也受到日耳曼人的破坏,或完全消失,或失去了城市的意义。到公元11世纪,欧洲进入了城市复兴时期。欧洲新城市发展的核心是“自治市”或城堡,城市居民主要由小作坊主、手工业者、商人、游民等构成。其中的手工业者和游民原先是处于农奴地位的。当时各教会与世俗封建领主的领地互不相属,农奴一旦逃离领地,便不受原属领主的追捕。教会与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夺劳动力,提高经济收益,往往在其领地上建立城市,或给予形成中的城市以某些保护,以吸引从其他领地逃离的农奴及小手工业者。但到了后来,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教会与世俗封建主加重对城市的剥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这时,城市与教会、世俗封建主的矛盾和斗争就展开了。其结果是,这些城市最终从教会与世俗封建主那里取得了自治权。从农村逃往自治市的农奴,在城市住够一段时间,就自然获得了自由人的身份。正因为如此,这些自治城市对处于教会与世俗封建主压迫下的农奴和庄园主的手工匠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常常逃往城市谋生,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除了这些自治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之外,随着商业的兴盛,水陆交通的发达,沟通了物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中古时期中叶以后,一些主要的河口海岸地带因适于物资集散,兴起了不少贸易港口城市,像地中海地区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以及伦敦、巴黎、里昂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城市。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统称为“前工业城市”。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可供城市居民消费的农产品有限,所以前工业城市总的来说数量少,规模也不大。中国古籍所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策·赵策》,卷二十)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城市规模的实际情况。像罗马及后面要提到的中国某些曾达百万人口之巨的大城市,在当时属凤毛麟角。当时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宗教和手工业的中心,经济职能尚不突出,主要分布于一些灌溉农业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集农产品的地带。二、近代以来的城市化(一)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历史起点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亦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我国不少学者根据中国实际,将城市化称为“城镇化”。有的学者,如美国社会学家尹恩·罗伯逊(1.Robertson)把自城市产生开始的城市发展都称为“城市化”,我们对此持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城市化的历史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在此之前,世界的城市发展处于十分缓慢、曲折的过程之中。世界城市人口历经长达l000年之久的发展,始终停留在3%0左右的水平上。而在产业革命刚刚进行了几十年的l800年以后,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便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l800年为3%o,1850年为6.4%0,1900年为13.6%,l950年为28.2%。到目前,世界城市人口已接近50%。根据这一趋势,在21世纪,人类将最终完成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重要概念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二)城市化的必然性1.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因而它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耕地是有限的。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耕地所需投入的劳动量是一定的,因而所能吸收的劳动力也就是一定的。而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同量土地所需投入的劳动量还会不断减少。但依托城市的工商服务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的限制较少,只要存在对T业产品和对商业、服务业的社会需求,它们就有可能不断扩大其规模,因而也就能不断地吸收劳动力。在工业化起步与加速发展时期,更是如此。在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虽有所下降,但商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会上升。2.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实现了机械化,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于工厂的生产方式来进行。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二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3.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吸引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传播到农村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等,又必然引起农村地区发生变化。从物质方面看,它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它能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三)世界城市化的历程自18世纪60年代发端至今,世界的城市化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到l9世纪中叶,为世界城市化的兴起阶段。在这一阶段,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到l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而其时世界城市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6.5%。因此,由产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在英国取得了巨大成功,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首都伦敦的繁华作为一个缩影,集中反映了产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成就:“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l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从海面向伦敦桥溯流而上时看到的太晤士河的景色,是再动人不过的了。在两边,特别是在乌里治以上的这许多房屋、造船厂,沿着两岸停泊的无数船只,这些船只愈来愈密集,最后只在河当中留下一条狭窄的空间,成百的轮船就在这条狭窄的空间中不断地来来去去,——这一切是这样雄伟,这样壮丽,简直令人陶醉,使人还在踏上英国的土地以前就不能不对英国的伟大感到惊奇。”①当然这一阶段的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2)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城市化由英国向各国推广,欧美各国城市化基本实现,发展中国家进入城市化的起步与初期推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整个世界的城市人口从8000万增加到7.17亿,l95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8.2%。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达到:1.8%,城市人口总数从1850年的4000万上升到l950年的4.49亿。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由4000万增加到2.68亿,进入城市化起步与初期推展阶段。(3)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第一,城市化速度加快。l950—1960年世界城市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率达3.5%,高于l920--1930年的2.2%、l930--1940年的2.4%及l940一1950年的2.2%的水平。发展中国家l950--1960年的城市人口年增长率更高达80A。第二,城市人口稳步增长,但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呈现明显差异。在这一阶段,发达国家城市人I:1所占比例总体达到80%以上,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逐渐趋缓,城市化进入自我完善阶段。虽然其时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还在上升,但明显慢于发展中国家。第三,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较大城市集中,大城市带(亦称“大都市圈”、“大城市区域”等)开始出现。1955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大城市中,洛杉矶人口为516万,处在第10位;纽约为1322万,处在第1位。到1995年,全球最大的10座城市中,处在第】0位的汉城(今首尔)人口为1164万,处在第1位的东京人口为2884万,分别比1955年提高1倍多。发展中国家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较发达国家更快。1955年,全球最大的lo座城市中,只有上海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两座城市位于发展中国家;1995年上升到7座,预计到2015年会上升到9座。发达国家在城市规模继续有所扩大的同时,开始出现“郊区化”现象,即开始了人口从市区向郊外的转移。这种情况的继续导致原先各不相属的城市连为一体,形成许多大城市带。比较著名的包括美国波士顿一纽约一华盛顿城市带、美国沿五大湖城市带、日本东京一九州城市带、德国鲁尔城市带、英国
本文标题:第15章城市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