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6章美联储在30年代大萧条中所起的作用
美联储在30年代大萧条中所起的作用30年代大萧条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反而教材,…关于30年代大萧条的一组数字:名义GDP下降50%实际GDP下降30%工业产出下降50%失业率上升到25%(想想每四个成年人有一个在街上浪荡是什么样?)股票价格下降了80%物价水平下降了25%银行破产9755家(29-33)由大萧条引起的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争论:货币是否重要Moneymattersmost.──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重要。30年代大危机正说明,货币供给不足导致了经济灾难。因此,美联储应该对大萧条负责。Moneydoesn’tmatters.──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不重要。30年代大危机正说明,货币对经济不重要,非货币因素对国内总需求的影响。因此,美联储不应该对大萧条负责争论的焦点: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对衰退和萧条负责。争论的焦点:中央银行是否应该对衰退和萧条负责焦点:是货币因素还是非货币因素导致了经济萧条。凯恩斯主义认为:是非货币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导致了经济萧条。货币主义认为:是货币供给和银行体系的崩溃,打破了商业周期,导致了大萧条,并为美联储的错误所加剧:——联储没有很好地执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联储提高1929提高利率直接引发大萧条——联储没有及时放松货币供应量,而是采取了紧缩政策。大危机中,美国发生了3次银行倒闭风潮第一次,1930年10月,中西部和南部一系列银行发生恐慌。其中,美国最大的银行“美国银行”倒闭,加剧了恐慌。第二次,1931年5月,一家奥地利银行破产,和9月英国放弃金本位制,导致把美元兑换成黄金。美联储为此整整把贴现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这一提高利率的举动造成了第二次恐慌。第三次,1933年初,罗斯福新任政府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普遍存在的恐慌气氛。导致了最后一次危机。罗斯福新政:银行放假、健康检查1930到1933,共有9000家银行倒闭仅1933年,就有4000家银行倒闭罗斯福上任第三天,即宣布所有银行“放假”一周。公告说,政府将对所有银行进行审查,只有健康的银行才能重新开业。国会很快建立了存款保险公司。银行货币供给紧缩的原因:货币乘数急剧下降1929—1933年,m下降了35%,M1下降了25%(由264亿元下降到198亿元)到1935年,银行持有的超额储备是其法定储备的两倍。K和re上涨共同促成了货币乘数的下降。大萧条中美联储的作用:凯恩斯主义VS货币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凯恩斯:美联储无法阻止货币供给骤减和经济灾难。短期政府债券收益率由29年10月的4%下降到32年中期不到1%。美联储虽期间连降8次准备金率,从6%降到1.5%,但于事无补。虽然1929年到1938年中期基础货币增长了一倍,但银行的超额储备也增加了一倍。凯恩斯认为,美联储对大萧条不应负什么责任。银行流动性陷阱一旦短期利率被推低到很低水平,银行持有很多超额储备,即使中央银行增加放款或降低准备率,也不能强迫银行使用其超额储备,再多的货币也将被银行和社会公众吸收持有。这种银行超额储备对利率的完全弹性的状态被称为银行流动性陷阱。只要进入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再多的货币投入也是不起作用的。凯恩斯的论证从凯恩斯主义论证过程来看,凯恩斯并不正面攻击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而是在分析29-33年大萧条中,以事实为依据,将利率极低,银行超额储备不断上升这种状态构造了一个新概念:流动性陷阱。在流动性陷阱状态下,即使中央银行投入再多的货币,也不能转化为贷款或生产投资,因此: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进入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将不再起作用。流动性陷阱对M和B的影响理论上,M=m·B但在流动性陷阱下,M与B不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即M与B不存在可测、可控关系。这样,美联储既使增加B(购买国库券或贷款),但由于银行不愿意使用其超额储备,则美联储不能通过B来控制M。货币主义的观点货币主义者认为,30年代美联储的政策不够宽松,太过紧缩。甚至认为,一个正常的商业周期的收缩被美联储的一系列政策失误放大成了大萧条。针对股票市场投机行为,Fed采取了哪些政策呢:1、美联储在28-29年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2、32年大幅度提高贴现率,且高于国库券收益率。36-37年,美联储分三步使银行准备金比率提高了一倍。货币主义者坚信:如果在30-31年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就不会发生大危机,只是一次正常的衰退。历史不会重来,经济不能实验可以相信,正确的政策会减少危机,否则一次小衰退可以演化为大危机。我国有此教训,国际更不乏教训。蚁穴可毁长堤,长江决堤即是此教训。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一片蒸蒸日上,到93年出现过热,下半年开始急刹车,银行约法三章,收回房地产贷款,导致海南十年烂尾楼未能解决,经济陷入困境。日本85年实行货币升值之败笔,经济泡沫化;89年破灭前未采取降温措施,89年破灭后,未及时采取支持和改革措施,致使金融和经济15年来未有起色,一个经济大国沦为经济疲软。B在大危机期间是增长的,为什么不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大危机期间,虽然B是增长的,但是B内部的结构却一增一减。B=R+CpR下降,Cp增长R下降,表明银行超额准备不足,银行资金紧张,银行不断倒闭,再加上危机期间公众从银行提款,银行R更加不足Cp增长,表明B的增加,被公众持有现金抵消了,即表面上看来“宽松”的基础货币,实际上是不产生任何多倍存款扩张的现金B本身的数量只是表象,B内部的构成才是实质再加上m在大危机期间迅速下降,M呈现紧张。大危机期间,Fed该怎么做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购买债券,以扩张B,满足公众的现金需求和银行的补充准备金的需求难道当时Fed的人不懂简单的货币银行学吗?不是的,当时Fed一心要对治的是股票市场过度投机及其引发的泡沫经济,但没想到对治股票市场投机的对策的副作用如此之大,引发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并导致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爆发后,再启动货币扩张以对治危机已经来不及了。Fed在大危机期间做错了什么到1931年,大萧条进一步恶化,Fed的作为显然加速恶化了这一过程。当年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到了15%。Fed面对大量银行倒闭及由此引发的国内恐慌,不仅没有很好地充当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责,而且还分两步把贴现率从1.5%提高到3.5%。还警告银行从贴现窗口大量贷款是不正当的。同时,Fed误以为银行准备金增加,是由于银行没有贷款需求,实际上是银行为了自保或由于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不得不持有准备金以渡过难关。这样,使得美国的银行不能从Fed获得资金。而此时,美国的银行业除此之外,无法获得其他资金支持。关键时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逝世为什么没有做呢?弗里德曼和舒瓦茨认为,美联储在30年代的不称职主要可归因于长期担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的本杰明·斯特朗的逝世。他的去世导致了美联储在30年代缺乏明智的领导。20世纪30年代美联储的一些成员还认为偶然的衰退可能通过铲除无效率的公司和降低工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发挥净化作用。请看20世纪30年代一组数据M1bl$M2bl$银行准备金bl$通胀率(%)真实TB收益率(%)贴现率减TB收益率(%)192926.346.03.200+4.5+0.2193025.345.33.22-2.5+4.7+0.6193123.842.63.26-8.8+10.0+0.9193220.334.52.87-10.3+11.1+2.1193319.230.12.96-5.1+5.4+2.2193829.244.19.11-1.9+2.0+1.0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主义者认为,30年代Fed执行的是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Fed应当把贴现率降为0,敞开让银行从贴现窗口获得资金,再贷给工商企业,直至从危机中复苏。理由:其一,29-33年M1、M2是紧缩的其二,银行准备金是收缩的其三,物价水平为负,实际利率极高其四,Fed的贴现率大大高于TB收益率现在普遍的看法除货币主义者外,现在许多凯恩斯主义者和非货币主义者也接受了这一观点:美联储在30年代犯了一系列错误美联储是故意的吗?不是而是美联储在执行其货币政策职责时,没有做到针对主要矛盾和保持各职责间的平衡结论一:事实1929-1933年间B有所增长M急剧下降K(现金比率)大幅度上升Re(超额储备)上升m急剧下降(原因:大量挤提)结论二: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非货币冲击降低了总支出,到1931年Fed已无力阻止事件的发生。低短期利率和银行大量超额准备表明:Fed是在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由于贷款需求被抑制和短期利率过低,银行更愿意持有Fed通过扩张行为提供的所有超额准备最终结论:货币政策无效结论三:货币主义的观点Fed的一系列错误可以说明货币和经济紧缩虽然名义利率很低,但由于通货紧缩导致价格水平下降,引致实际利率很高银行超额准备增加是对银行倒闭的自我保护,正显示Fed未通过扩张措施来解决挤兑如果Fed主动扩张货币,则银行会增加放款和购买债券,从而扩张货币供给,进而结束衰退美联储不是没有能力增加货币供给,而是没有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美联储应对大萧条的严重性和持久性负责。通过反证,得出:最终结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本文标题:第16章美联储在30年代大萧条中所起的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38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