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温泉县九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导学1
温泉县九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诗两首》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4.12主备:黄天菊课时:三课时审核:中学文科组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二、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我爱这土地》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我爱这土地》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三、学法指导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三、学法指导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四、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四、知识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五、学具准备六、学习过程(一二课时学习《我爱这土地》,第三课时《乡愁》)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四、朗读指导第一步:听教师范读;第二步:标停顿、重音;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第七步:背诵全诗。第二课时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二、赏析第一节诗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四、朗读指导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第二课时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二、赏析第一节诗1.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2.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3.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三、赏析第二节诗问: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四、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第三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上课时在课堂上探讨)1、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2、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二)学习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回去已经请大家预习过了,大家应该已经对这“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4.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5.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三、赏析第二节诗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四、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第三课时学习内容:《乡愁》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回去已经请大家预习过了,大家应该已经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前,让我们先走进作者余光中。1、作者介绍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首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具体学习这首诗歌前,让我们先走进作者余光中。1、作者介绍2、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他的这首诗——《乡愁》(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A、诵读:(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B、品读。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1)从整体结构上(2)从构思立意上(3)从词句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C、解读。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2、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他的这首诗——《乡愁》(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A、诵读:(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B、品读。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温泉县九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型:预习+展示时间:2014.12主备:黄天菊课时:二课时审核:中学文科组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一、教学目标:二、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三、学法指导1.诵读法2.联想想象欣赏法3.研讨点拨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联想想象欣赏法3.研讨点拨法四、知识链接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布置作业: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1)从整体结构上(2)从构思立意上(3)从词句运用上(4)从思想感情上C、解读。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
本文标题:温泉县九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导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4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