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1章1.9钢的热处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1第1章1.9钢的热处理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A晶核的形成;A晶核的长大;剩余Fe3C的溶解;A成分的均匀化;2.都是由F和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T的片层间距比P的片层间距小、强度硬度比P高;3.羽毛;针;4.亚共析钢多一条铁素体析出线,过共析钢多一条渗碳体析出线;5.板条状;针状;板条状;6.靠右;小;7.加热;保温;冷却;形状,组织与性能;8.Ac3以上20~30℃;亚共析;9.使P中的Fe3C球化,降低硬度,便于加工;高碳钢;10.Ac3以上30~50℃;Acl以上30~50℃;11.低;多;12.小;13.Fe一Fe3C相图,C曲线;14.获得所要求的力学性能、消除内应力、稳定组织和尺寸;低;15.碳的偏聚、马氏体的分解、残余奥氏体的转变、渗碳体的聚集长大和铁素体再结晶;16.分解、吸收、扩散;17.S中的Fe3C呈片状,而回火S中的Fe3C呈粒状;在强度、硬度相同时,回火S韧性比正火S的好;2二、选择题1.b,d;2.a,d;3.c;4.b;5.b,d;6.c;7.b;8.c;9.b,d;10.a;11.c;12.a;13.b;14.d;15.a;16.a;17.c;18.c;19.a,b,c;20.d。三、判断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四、综合分析题1.答:不一定。本质晶粒度表示在特定的加热条件下A晶粒有长大的倾向。本质细晶粒钢是指钢特定的加热条件下,A晶粒不容易长大。而本质粗晶粒钢是指钢特定的加热条件下,A晶粒迅速长大。超过规定的温度,阻止A晶粒长大的碳化物也溶解后,本质细晶粒钢的A晶粒并不一定比本质粗晶粒钢的细。2.答:低碳钢不宜用淬火方法提高硬度,因为含碳量太低,淬火后的低碳马氏体的硬度不是很高。可以通过塑性变形产生加工硬化效应来提高硬度或采用渗碳+淬火+低温同火的方法,提高表面硬度。3.答:20号钢采用表面淬火不合适,因为表面淬火是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20号钢的含碳量太低,所以采用淬火方法不合适;对45号钢进行渗碳处理不合适,因为45号钢的含碳量为中碳,而渗碳处理适用于低碳钢,因此不合适。4.答:再结晶——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到较高温度(再结晶温度),通过重新形核和核长大,形成新的细小等轴晶粒的过程,晶格类型不发生变化。重结晶——即金属的同素异构转变,指金属在固态下由于温度的改变由一种晶格向另一种晶格的转变,也遵循晶体结晶的一般规律,晶格类型发生了变化。5.答:影响A形成速度的因素有:温度、含碳量、原始组织、合金元素和加热速度等。影响A实际晶粒度的因素有: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钢的原始组织、合金元素等。36.答:两条C字形曲线,左边一条是组织转变开始线,右边一条是组织转变终了线。Ms——M转变开始温度线,Mf——M转变终了温度线。影响C曲线形状和位置的主要因素是钢的成分,包括含C量及合金元素含量。7.答:与等温转变曲线相比:(1)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向右下方向移动,说明转变开始和转变终了温度低一些,时间更长一些;(2)连续冷却获得的珠光体组织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的,所以粗细不均,较高温度下形成的粗些;(3)没有贝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在kk’中止。8.答:钢在淬火时获得全部M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叫临界冷却速度,以Vk表示,它的大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1)C的影响;(2)Me的影响;(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等。Vk越小,淬透性越大。9.答:加热时获得了细小均匀的A晶粒,冷却转变后组织也均匀细小,产生细晶强化,所以屈服强度和冲击韧性提高。10.答:原始组织为细片状珠光体好,因为A晶核的形成是在F和Fe3C的相界面处形成,原始组织越细小,相界面积就越多,Fe3C的片间距越小,C的扩散距离缩短,既提高了A化形成速度,同时又有利于获得细小均匀的A晶粒。11.答:热轧空冷,相当于经过一次正火处理,发生了重新形核和晶核长大过程,获得了S,组织得到细化。12.答:(1)普通淬火(单液淬火):将加热保温后的工件放人一种淬火剂中冷却。碳钢的淬火剂一般用水,合金钢的淬火剂一般用油。适用于形状较简单的零件。(2)双液淬火:钢件A化后,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较强的介质中,当钢件冷却到300℃左右时,再放人另一种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冷却。例如,先在水中淬火后油冷。广泛用于高碳工具钢。(3)分级淬火:将钢件加热后迅速投人温度稍高于M、点的冷却介质中嗽口盐浴或碱浴槽内),停留2~5min,然后取出空冷,称为分级淬火。由于盐浴或碱浴冷却能力不大,一般只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工件,如刀具等。(4)等温淬火:将钢件A化后淬人高于Ms点温度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获得下贝氏体组织的工艺。可用于尺寸不大、形状复杂而要求较高的工件如弹簧、小齿轮及丝锥等。13.答:M转变的基本特点:4(1)M在Ms~Mf/温度范围内形成;(2)M转变不彻底;(3)M转变是非扩散型转变;(4)M晶体成长速度极快,致使M形成过程中产生相互撞击.而形成内应力和微裂纹。14.答:S、T是通过正火或退火直接由A转变获得的组织,而回火S、回火T是由淬火钢经过高温、中温回火后获得的组织。尽管它们都是由F和Fe3C组成的混合物,但S、T中的Fe3C呈片状,而回火S、回火T中的Fe3C呈粒状;在强度、硬度相同时,回火S、回火T的塑性、韧性比S、T的要好。15.答:M是C在a一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低碳M虽然溶碳量较低,但M内因存在大量位错,位错强化明显,故低碳M具有较高的硬度;高碳M,除固溶强化外,还由于M针状晶体中形成了孪晶亚结构,使高碳M具有很高的硬度。此外,由于形成过程中M针相互撞击产生裂纹,导致高的脆性。16.答:淬透性——指钢接受淬火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淬透性大小是用一定条件下淬透层(或称淬硬层)深度来表示。淬透层深度是指工件表面至中心马氏体占50%的部位(称半马氏体区,其余50%为珠光体类组织)的尺寸。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时,淬透层深度愈深,说明钢的淬透性愈大,反之,淬透层深度小,说明淬透性小。影响淬透层深度的主要因素:钢件的成分包括碳含量及合金元素含量、淬火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冷却速度等。17.答:曲线1: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属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所以淬火后获得的M组织硬度随含C%增加而提高,但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以上温度,已完全A化,淬火后将获得较粗的M和较多的残余A,使钢的硬度降低。曲线2:过共析钢加热到Acl以上温度,属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淬火后的组织为细M、Fe3CⅡ和少量残余A。少量未溶的Fe3CⅡ可阻止A晶粒长大,有利于提高钢的硬度。曲线3:M是C在a-Fe中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M的溶碳量越高,过饱和度越大,固溶强化效果越明显,其硬度值越大。18.答:a-M十A',单液淬火;b-M十A',分级淬火;C-T+M+A',油中淬火;d–B下,等温淬火;e-S,正火;f-P,退火;g-P,等温退火。519.答:(a)-M十粒状Fe3C十A';(b)B下十M十粒状Fe3C十A';(C)B下十粒状Fe3C。20.答:(a)-M+A';(b)-B+M+A';(c)-F+B+M+A';(d)-F+P。21.答:正火与退火的主要区别:(l)加热温度不同,正火的加热温度范围为:亚共析钢加热到Ac3以上30~50℃,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到Accm以上30~50℃。而退火根据目的不同,加热温度范围也不同;(2)冷却方式不同,正火是在空气中冷却,而退火一般是缓慢冷却(随炉冷却),时间长;(3)获得组织不同,正火得到S组织,而退火获得P类型组织。生产中一般根据要达到的目的来进行选择,同时考虑尽量降低成本。一般低碳选正火,高碳选退火。22.答:(l)再结晶退火.消除加工硬化效应,降低硬度,恢复塑性,组织:F+P;(2)去应力退火,消除铸造应力;组织:F+P;(3)完全退火,均匀细化组织,改善力学性能;组织:F+P;(4)球化退火,使钢中渗碳体球化,获得粒状P组织,降低硬度。组织:粒状P;23.答:700℃:加热温度太低,未A化,处理后组织未发生变化;760℃:加热温度不够,未完全A化,只有部分A化,组织:F十M+A';840℃:正常加热温度,完全A化,组织:M十A';1100℃:加热温度太高,过热,A晶粒粗大,组织:粗人M十A’。24.答:(1)加热到900℃的淬火后M晶粒粗大,因为加热温度高;(2)加热到900℃的淬火后M含碳量较多,因为C在A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加热到900℃的淬火后残余A较多,因为加热温度高,A中溶解了大量的C,使得残余A增多;(4)加热到900℃的淬火后未溶碳化物较少,因为加热温度越高,有利于原子的扩散,碳化物发生溶解;6(5)含碳量为1.2%的钢为过共析钢,780℃加热淬火较合适,属正常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Ac1以上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细M、粒状Fe3C和少量残余A。少量未溶的Fe3CⅡ。可阻止A晶粒长大,有利于提高钢的硬度。25.答:(1)淬火(830~860℃)+高温回火(500~650℃),回火S;(2)淬火(800~830℃)+中温回火(480~550℃),回火T;(3)淬火(770~810℃)+低温回火(180~200℃),回火M。26.答:(1)前一热处理工序为:球化退火,均匀细化组织,降低硬度,便于机加工;后一热处理工序为: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是为了获得M组织,提高硬度和耐磨性,低温回火是为了获得回火M组织,稳定组织和尺寸,消除内应力。(2)最终热处理:淬火(760~780℃)十低温回火(180~200℃)钻头在使用状态下的组织为:回火M+碳化物+A',硬度大约为62HRC。27.答:45号钢:通过正火处理得到正火S组织,通过调质处理获得回火S组织。两者在性能上的差别为:尽管它们都是由F和Fe3C组成的混合物,但正火S中的Fe3C呈片状,而回火S中的Fe3C呈粒状;在强度、硬度相同时,回火S的塑性、韧性比正火S的要好。45钢通过调质处理后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28.答:表面淬火——不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仅改变材料表面的组织和性能。一般在表面淬火前先进行正火或调质处理,保证心部有良好的力学性能;表面淬火后需进行低温回火,以减少淬火应力和降低脆性。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目前主要用于中碳钢和中碳合金钢,要求淬硬层较薄的中小型零件,如齿轮、轴类等。火焰加热表面淬火只适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或大型零件,例如大型齿轮、轴、轧辊等。渗碳——是使碳原子渗人钢件表层,从而使钢件表层具有高的含碳量(0.85%~1%)。渗碳后再经淬火和低温同火,可使零件表面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表面硬度达到58~64HRC,而中心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此外,渗碳层中M比容人,在工件表面造成压应力,可提高工件表面的疲劳强度。机械中的许多零件,如传递功率的齿轮、凸轮轴和活塞销等,常采用渗碳来满足其性能要求。适合于渗碳的钢种通常为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如20、20Cr、ZoCrMnTi、12Cr2N14A、18CrZN沮WA等。7氮化——是将氮原子渗人工件表面,形成富氮层的热处理工艺。氮化用钢通常为含C、MO、Al等元素的合金钢.如38CrMOAl是一种典型的氮化钢。合金钢氮化的目的在于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抗蚀性等。氮化前.预先调质处理为回火S组织。与渗碳性能对比氮化处理:①氮化层的化学稳定性高,与渗碳层相比,硬度、耐磨性高、抗蚀性也较高。氮化1000~1100HV相当于70HRC.而渗碳58~64HRC;②氮化层的高硬度可以维持到500℃,而渗碳层硬度在200℃以上就明显下降,因此,氮化可用于在较高温度下工作的高硬度、高耐磨性零件如汽缸筒、阀门杆、齿轮等;③由于氮化的加热温度较低,所以变形很小,氮化后不再进行热处理。氮化零件尺寸精度高,最适合于尺寸大而厚度薄的耐磨零件。不足之处:氮化层脆性较大,当零件受到较大冲击力时.渗层易出现裂纹和剥落现象。氮化常用于在交变载荷下工作的各种结构零件
本文标题:第1章1.9钢的热处理练习题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44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