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第1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单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2010年南京模拟)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D.沉积岩、变质岩2.图中②表示的是()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上升、冷却凝固D.重熔再生解析:1.A2.B第1题,图中的“地幔”、“喷出”和“沉积物”都是很重要的提示语。地幔是岩浆的源地,所以A为岩浆,喷出地表,E为喷出型岩浆岩,B则是侵入型岩浆岩。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D沉积岩;直接转化为岩浆的C是变质岩。第2题,②是转化为变质岩的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西部大开发调研组在对河西走廊的调研中发现一处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该处花岗岩岩体表面千疮百孔,形如蜂巢。“蜂巢”组合在一起,如流云翻浪、似百谷飞禽。部分岩体已被淘蚀得薄如蛋壳。花岗岩岩体绵延分布百里,相对高差百米以下。根据材料回答3~4题:3.造成这种“蜂巢”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活动B.风力堆积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4.下列地貌与材料所述的“蜂巢”形成作用相同的是()A.沙丘B.火山锥C.冲积扇D.风蚀洼地解析:3.C4.D在我国河西走廊主要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风蚀洼地也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火山锥和冲积扇分别是由内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形成的。(2011年天津十二区县联考)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回答5~6题:5.以上“天生桥”在成因上最相似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6.喀斯特溶蚀桥的形成与下列哪些物质循环无关()A.地壳物质循环B.碳循环C.水循环D.氮循环解析:5.B6.D第5题,黄土桥是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串通,并不断扩大其间的地下孔道,残留在两陷穴间顶部的土体呈现桥形,故称黄土桥,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溶蚀桥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桥是海水侵蚀的结果;风蚀桥和风力侵蚀有关。第6题,喀斯特溶蚀桥是石灰岩地貌区在流水溶蚀作用下,碳酸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氢钙的过程。故其形成与地壳物质循环、碳循环、水循环均有关。(2010年安徽文综)石英是一种稳定物质,广泛存在于岩石、沙土中,深海沉积物中的石英短时期内不会自生自灭。如图示意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石英含量分布。据此回答7~8题:7.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主要源自()A.北美西部荒漠地区B.日本东侧海底火山C.亚洲内陆荒漠地区D.北美西侧海底火山8.石英粉尘从源地到达北太平洋主要通过()A.大气环流B.大洋环流C.水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7.C8.A根据题干和图可知石英的分布呈东西向延伸的条带状分布,对应中纬度的石英含量最高。第7题,北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石英源地应从题干中提取出来,与“岩石、沙土中”吻合的是A、C选项的荒漠地区,因北美西部为落基山脉,受其阻挡北美荒漠中的石英不会迁移到北太平洋中,故应选择C项。第8题,亚洲内陆荒漠地区的石英粉尘如何“千里之遥”迁移到北太平洋底的呢?这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的结果,石英粉尘在盛行西风的吹拂下,由亚洲内陆荒漠向东迁移,在太平洋东岸受落基山脉阻挡,风速降低而沉降到太平洋底,呈条带状有规律地分布,故石英粉尘迁移运动的动力是大气环流,A项正确。二、双项选择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04页)读“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9~10题:9.若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水B.从多年平均状况看,参与循环的水量e=a=b+c=b+dC.c过程受降水强度、植被、地面坡度等因素的影响D.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e环节施加的影响10.若此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提示:c表示外力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桂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属于③类岩石B.花岗岩和玄武岩属于④类岩石C.②类岩石的形成与生物活动有密切关系D.a过程可以表示冷却凝固作用答案:9.AC10.AD11.如图中图甲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乙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冰川侵蚀B.冰川堆积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解析:BC珠峰大本营位于海拔约5200米处,其附近碎屑堆积物应为冰川堆积而成;雁荡山位于浙江省,该地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显著。12.下列各种地质现象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北美五大湖和我国青海湖B.马里亚纳海沟和红海C.云南路南石林和新疆沙漠中的蘑菇石D.夏威夷群岛和澎湖列岛解析:BD北美五大湖是冰蚀湖,外力作用;云南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蘑菇石是风力侵蚀地貌,外力作用;马里亚纳海沟、红海、澎湖列岛等的形成均与板块运动有关,夏威夷群岛是火山岛,属于内力作用。三、综合题(对应学生用书第204~205页)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地貌是,它是由作用形成的;这种地貌在地区常常见到。丙图所示A、B、C、D四地中,该地貌在地最常见。(2)乙图是地貌,其成因是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的水的作用而形成的。解析:本题考查风和流水等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根据地貌形态分析成因、分布地区和作用过程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主要是仔细观察图中各种地貌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且通过经纬网来判断风蚀地貌在我国分布的地区。通过此题的考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但内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而且外力作用也在一刻不停地影响、塑造着地表形态。认识内外力作用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答案:(1)风蚀蘑菇风力侵蚀沙漠C(2)岩溶(或喀斯特)可溶性二氧化碳溶蚀14.下图为我国沿东经90°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形区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异及其对应的地貌形态。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对应的地貌形态甲乙(2)图中①河流大拐弯地带形成世界最大的峡谷,该峡谷的成因主要是。(3)乙地形区的东南边缘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发育,其中东南部多峡谷而中部谷地较为宽广,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乙地区的南缘有世界上最年轻高峻的山脉,该山脉最高峰的海拔为,与在此之前通用的高度相比,数值明显减小,其原因可能为。(4)图中甲、乙两地都是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其中甲地常规能源中油气资源丰富,由此可知岩的面积在该地分布比较广,同时也说明地质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应为。(5)图中山脉③的走向是,该山脉是我国西部两大盆地的分界。山脉北侧的盆地中多半固定沙丘而南侧多为流动沙丘,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解析:本题通过地形剖面图考查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各地形区的地貌成因。解题时首先要判断出图中各地形区的名称,然后依据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解答其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根据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可知图中甲为塔里木盆地、乙是青藏高原、③是天山山脉、河流①为雅鲁藏布江、②是塔里木河。第(1)题,比较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外力作用差异,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风力作用显著。而青藏高原是高大而年轻的高原,高寒环境使其有“雪域高原”之称,因而冰川作用强烈;同时青藏高原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因而流水侵蚀地貌在其东南部发育得比较典型。第(2)题,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流水侵蚀而成。第(3)题,由第(1)题的分析可知,中部多为冰川谷,而东南边缘横断山区一带则多为流水侵蚀而成的河谷。珠峰的最新海拔为8844.43米,与之前的8848.13米相比,高度有明显的变化,其原因和气候变暖、测量误差等有关。第(4)题,油气资源主要是由分布在沉积岩中的低等物、植物有机体,长期在隔绝氧气条件下形成的。第(5)题,固定沙丘与流动沙丘差异主要与降水多少有关。答案:(1)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对应的地貌形态甲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为主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或答具体类型)乙流水侵蚀和冰川侵蚀为主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或答具体类型)(2)流水侵蚀(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为冰川侵蚀而成,呈“U”状;东南部谷地多为河流侵蚀而成,呈“V”状8844.43米气候变暖;冰层厚度变化;测量技术水平和精度的提高(4)沉积内陆湖泊或浅海大陆架(5)东西走向天山北侧的准噶尔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可以深入,因而降水多于南部地区,沙漠地区水分条件优于南部,因而多半固定沙丘;而天山南侧的塔里木盆地是封闭型的,降水很少,所以沙漠中多为流动沙丘。
本文标题:第1课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