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西南财大课件商业银行管理】第8章、资产负债管理
第八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发源于200多年前的西方商业银行,至今已大体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四个阶段。事实上,一种理论往往是一种实践的抽象,又服务于实践,并伴随银行的发展而成熟,因此,所谓阶段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或相对抽象的划分。第一节、资产负债管理的理论一、资产管理理论商业银行的管理重点应放在资产方面,通过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经营方针的要求。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商业性贷款理论2、转移理论3、预期收入理论资产管理理论是商业银行早期的经营理论,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广泛流行。资产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首先,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在其早期的业务中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吸收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数量则有限。活期存款的不稳定性,迫使银行家们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资产管理方面,特别是如何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应付客户的提款。可见,早期的商业银行主要是求生存,而不是求发展,这是资产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的主观原因;其次,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商业银行早期,工商企业贷款需求比较单一,数量也有限,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这就使商业银行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努力增加资金来源,扩大盈利,而只需进行资产结构的合理安排,以满足客户贷款和提款的要求。(1)商业贷款理论商业贷款理论认为,由于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随存随取,流动性高,因此,相应地必须保持银行的清偿力和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就将业务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而能自动清偿的贷款。具体说,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即所谓自偿。这种理论还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交易作基础,要用真实的商业票据为凭证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在此,人们又称这种理论为“真实票据理论”。(2)转换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保持银行资金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购买那些需款时可以立即出售的资产,只要银行持有能随时在市场上变现并不受损失的资产,它的流动性就有较大的保证。用莫尔顿的话来说:“流动性即转换”。在他看来,债券的转换(或变现)不是指债券到期时的兑现,而是指债券的转让或出售。(3)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资产选择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贷款并不能自动清偿,贷款的清偿依赖于借款者同第三者交易时获得的收入。简而言之,贷款是靠借款者将来的或预期的收入偿还。因此,贷款安全性和流动性取决于借款者的预期收入,如果一项贷款的将来收入或预期收入有保证(如按日、季分期付款),即使期限较长,由于安全性和流动性有保证,银行仍然可以接受。反之,如果一项贷款的预期收入不可靠,即使期限较短,银行也不应当发放。根据这种理论,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贷款,经营易于转让的证券,而且还可以发放长期设备贷款,还可发放非生产性消费者贷款,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可靠,还款来源有保证即可。以上三种资产管理理论反映了商业银行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经营管理的特点,在保证银行资产流动性方面而各有侧重。商业贷款理论,主要通过短期放款来保证银行资产有流动性;转换理论,是在金融市场得到一定发展,金融资产交易成为普遍的条件下,通过金融资产的转换来保证流动性;而预期收入理论,则主要是从贷款和投资的清偿条件来考虑资产安全和流动性的。二、负债管理理论(一)负债管理理论成因分析:第一,追求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市场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第二,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的上升,迫切需要银行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资金。第三,银行管理制度的限制,严重的通货膨胀,存款利息在吸引资金方面的吸引力越来越小,竞争力下降。第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进一步增强了银行家的冒险精神,刺激了负债经营的发展。(二)负债管理理论基本内容: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保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的储备资产的方式。一旦商业银行需要周转资金,完全可以向外举债。主张商业银行将管理重点放在负债业务方面,通过寻找新的资金来源,来实现经营方针的要求。该理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以负债作为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经营重点。第二、主动负债是该理论的重要方法。第三、负债经营是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和盈利性均衡的工具。(三)负债管理理论意义为银行加强经营管理、保证流动性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较好的解决了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为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由于主动负债增强了银行的资金实力,因而也就增强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商业银行的作用更加显著。随着负债理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传统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同业拆借得到了很大完善,同时,随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又开始向欧洲货币市场借款,此后,又开始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和“回购协议”等借款形式,扩大了资金来源。负债管理理论的产生,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方法,在流动性管理上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相结合。这一理论还为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三)负债管理理论局限性(1)负债管理理论建立在对吸收资金抱有信心、并能如愿以偿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2)负债管理理论导致银行不太注意补充自有资本,使自有资本占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比重下降,经营风险增大。(3)提高了银行负债成本。在美国,实施负债管理主要是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向联储资金市场借款,或据购回协议借款,向欧洲美元市场借款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借款都必须付息而且高于一般存款利息,这类负债增加,必然增加银行负债成本。(4)增加了银行经营风险。如果市场上资金普遍紧张,无论银行怎样努力也难于借到款,那么用负债管理来提供流动性就无法保证,这样就会提高银行流动性的风险。另外,在负债成本提高的条件下,为了保住利润,银行须把资产投放在收益高的贷款和投资上,而收益高的贷款和投资往往伴随着更高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形成背景(1)、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经济普遍出现衰退,并伴随较强的通货膨胀,出现“滞胀”局面,银行的经营环境恶化。(2)、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金融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从而使银行负债的成本提高,影响银行的盈利。(3)、60年代开始负债经营的结果,使银行自有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小,短期资金的比重越来越大,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受到威胁。(4)、80年代初西方国家对存款利率管制的放松,使负债管理的必要性下降。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单靠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难以使“三性”达到总佳状况,只有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的总量、结构共同调整、相互搭配,以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三者的协调统一所谓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将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结合为一体,在适当安排资产结构的同时,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使资产和负债统一协调以实现经营方针的要求。增强了银行抵御经济动荡的能力、有助于减轻“短借长贷”的矛盾、使银行业务管理日臻完善四、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尽管80年代以来,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仍是西方商业银行推崇的主要经营管理理论,但这种理论也有明显的缺陷。在80年代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之间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尤其在80年代后期西方经济普遍出现衰退的情况下,银行经营环境恶化。上述因素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银行存放款的利差收益越来越小。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负债和资产业务以外的范围去寻找新的经营领域,从而开辟新的盈利源泉。这种理论认为,存贷业务只是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可以延伸发展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这种理论还提倡原本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以降低成本。在信息时代到来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普及运用的今天,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服务领域成为银行资产负债以外业务发展的重点。如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转让、存款转售(在资产和负债上分别销帐)等方法,使表内经营规模维持现状甚至缩减,银行收取转让的价格差额,既可增加收益,又可逃避审计和税务部门的检查。在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各种服务费收益在银行盈利中比重已日益上升。90年代以后,金融竞争日趋激烈、银行存贷利差收益越来越少,银行有进行资产负债外管理的客观必要性。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过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增加自身的盈利第二节、资产负债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原理1、对称原理2、目标替代原理3、资产分散化原理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1)、规模对称。即指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要相互对称、平衡。比较接近我们所说的总量平衡。这种平衡对称不是简单的对称,而是建立在经济合理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2)、结构对称。即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要相互对称与平衡。(3)、速度对称。也称偿还期对称,即按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分配其在资产上的分布,使来源与运用的偿还期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4)、目标替代或互补。即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者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尽可能实现三者之间的均衡。(5)、资产分散。即银行资产要在资产种类和客户两个方面尽可能地适当分散。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资金汇集法、资金分配法、差额管理法、比例管理法、线性规划法1、资金汇集法——是指在不考虑各种负债的性质与构成的条件下,将资金全部集中起来,按照商业银行的需要或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各种存款发行债券同业借款中央银行借款资本金资金池一级储备二级储备贷款证券投资固定资产2、资金分配法根据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即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来决定银行的资产分配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非存款短期借款债券权益资本第一准备第二准备贷款长期证券固定资产3、线性规划法是在设定以后受到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目标函数最优的一种方法具体步骤:1)建立目标函数;2)建立约束条件;3)求解线性模型例:某银行的资金来源为2500万元,可用于贷款X1和二级储备即购买短期证券X2,设贷款的收益率为12%,短期证券的收益率为8%,(本例不考虑存款的成本),又设银行管理人员确定的流动性标准是总资产中每10元资产总额有2元短期证券,即短期证券与总贷款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4目标函数利润Z最大化=0.12X1+0.08X2(利润目标)约束条件X1+X2≤2500万元(总量限制条件)X2≥0.25X1(资产结构限制条件)X1≥0与X2≥0(非负限制条件)求解可得:短期投资500万元,贷款2000万元,目标函数Z代表总的收益280万元4、比例管理法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出发设置一系列的比例指标来约束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行为,规范资产负债业务活动,从而满足实现经营方针的要求我国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5、缺口管理法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1)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2)持续期缺口管理法第三节、利率风险管理一、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银行在对利率进行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计划期利率敏感性的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关系,降低利率风险或从利率风险中提高利润水平的方法1、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是指那些在一定时限内到期的或需要根据市场利率重新确定利率的资产和负债这类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被定义为利率敏感性缺口,资金缺口(GAP)=IRSA-IRSL资金缺口用于衡量银行净利息收入对市场利率的敏感程度资金缺口可为正值、负值或为零一般而言,银行的资金缺口绝对值越大,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也越大资金缺口表示了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绝对量的差额,而利率敏感性比率则反映了它们之间相对量的大小利率敏感性比率(SR)=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敏感性比率可大于1,小于1或对于1净收入的变化=GAP×利率水平的预
本文标题:【西南财大课件商业银行管理】第8章、资产负债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