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2章 研究的起点:提问
第2章研究的起点:提问陈晓萍华盛顿大学本章大纲引言:提问对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2.1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2.1.1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2.1.2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2.2用什么方法发现好的研究问题?2.2.1由现象驱动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2.2.2由方法驱动的问题:多层次、纵向、跨文化2.2.3由灵感驱动的问题:深度思考、与他人交流2.2.4由文献驱动的问题:广泛阅读2.3问题的转化:如何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2.3.1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2.3.2化问题为研究变量和假设2.3.3化问题为研究设计2.4论文开题报告的形成引言:提问对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学研究者的任务不是解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而正是他颇具独到视角的提问,让众多管理实践者如杰克·韦尔奇、安迪·格罗夫等受益匪浅,创造出各种管理企业的良方,并使他们的企业取得卓越成就。提问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问题的提出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同样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指导研究的方向,而且能够决定研究的结果。比如关于个体的决策,如果提出的问题是“个体应该如何决策以达到利益最大化?”,那么研究就会朝着建立理性模型的方向前进,并且假设各种各样的理想情境来实现这些理性模型。经济学中的大部分理论都属于这种类型。但是假如提出的问题是“个体究竟是如何做决策的?”,那么研究就会朝着观察个体决策过程的方向努力,比如个体如何搜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整合信息,如何做出判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偏差和理性局限。在这个问题引导下的研究成果就可能是对人类各种决策现象的总结,比如Kahneman和Tversky(1972,1973,1979,1981,1982)发现的各种决策直觉(启发)和偏差,而不是理性决策模型中的主观效用理论(subjectiveutilitytheory)了。再比如关于企业的运作战略,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哪些战略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开发新产品?”,那么研究的着重点就在于寻找与开发新产品有关的种种方法和手段,比如建立研发办公室,鼓励员工大胆尝试新的方法和流程,允许员工有犯错的空间,建立跨部门工作团队,等等。最终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回到March和Simon(1958)所提出的“开发(exploitation)和探索(exploration)”上,因为一切产品开发战略都不过是这两种方法的不同表现。但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在产品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应该用什么样的战略取得成功?”,那么研究者就会关注在产品不同发展时期企业可能使用的不同战略,然后通过其成功率的比较来得出结论。这时,研究的结果可能就是波特(Porter,1980)的“产品开发期——差异化”和“产品成熟期——低成本”战略了。提出问题是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对事物有好奇心、对各种现象充满疑问的人才会有探索的欲望,才会有做研究的兴趣。在这个意义上,做学术研究的原动力其实来自于寻找问题的答案和探索事物的真相,而问题的提出则是开始这一漫长旅程的起点。2.1什么是好的研究问题?由于提出问题对于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性,所以在做研究之前,我们必须提出好的研究问题。那么如何来判断一个研究问题的好坏呢?许多管理学的顶尖杂志在要求论文评审人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时,常常包括几个与此有关的项目,如:“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研究问题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研究问题与现有理论的相关性”、“研究问题对管理实践的相关性”,以及“研究结果对理论和实践的贡献程度”(如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下面我详细地讨论一下这些判断标准的具体含义。2.1.1问题的重要性和新颖性我平时在阅读投稿的论文时,发现许多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新颖性,常常在论文的一开始就强调没有任何学者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第一个”听起来与“新颖”的意思相近,但仔细分析一下,用这个理由来说明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其逻辑十分牵强。原因有二。首先,其他学者都不曾研究过的问题不见得就一定是重要的问题,有可能恰恰是他们认为不重要,才不屑去做研究。比如,天气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这个问题,可能在最近的30年中都没有一个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不重要。在大多数的工厂、公司里,一年四季不管刮风下雨其工作场所的物理环境都不会改变太多,因此天气对大部分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并不值得研究。其次,不曾被研究过的问题也未必就是新颖的问题,有可能它只是一个旧问题的改头换面而已,其实质已经被许多理论点破。比如,为什么让员工自由选择福利项目(个人休假、集体度假、幼儿入托费用、老人看护费用、额外人寿保险等)对员工有激励作用这个问题,貌似新颖,但其实只是组织行为学中最早研究的激励问题的翻版,可以用需要理论(Maslow,1968)、参与决策理论(Vroom&Yetton,1973)、期望效价理论(Vroom,1964)等众多激励理论共同说明。那么,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才是重要且新颖的呢?我们知道,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任何一个公司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由于其不可替代性,人力资源常常构成一个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所以优秀人才离开公司去其他组织另谋高就,无疑是一个公司的切肤之痛,这也就为“员工离职”这个研究问题奠定了“重要”地位,当然,这也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如此之多的学者对此问题趋之若骛的原因(Hom&Griffeth,1995;Griffeth,Hom&Gaertner,2000)。因此在这个意义上,重要的研究问题常常是被许多学者研究的问题;而正因为已经被那么多人研究,要推陈出新就不容易。我自己曾经和同事一起研究过这个问题,那也是我第一次用问卷的方法做研究。因为我对以往的员工离职文献不熟悉,我就想,在阅读任何文献之前,我们能否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一下优秀员工离职的可能原因。几天之后,我们列出了一张单子,上面有几十个条目,包括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与领导和同事关系不好,薪酬福利条件不理想,对公司前景不看好,等等,心想总有一个是别人不曾研究过的。带着期待,我们翻看了过去几十年中发表的有关员工离职的文献。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我们列出来的所有因素都已被前人研究过并发表了论文!这个发现让我既沮丧又高兴。沮丧的是在这个重要话题中找到一个前人不曾涉猎的切入点之困难;高兴的是我们想到的那些因素也是其他学者认为重要的,英雄所见略同,不亦乐乎?于是,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并决定抛开从认知和情感因素上寻找、预测员工离职的原因。当时我们正对组织公民行为感兴趣,而大部分已经发表的论文都把组织公民行为当做一个因变量来看。我们深入讨论之后,觉得它应该是预测员工离职的一个行为指标,因为当一个员工不愿意主动帮助同事、不愿意主动关心企业的发展状态、牢骚满腹、无故迟到早退的时候,很可能是这个员工去意已决之时。于是我们就决定把组织公民行为作为自变量来看它是怎样影响员工的离职行为的。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假设,我们发现,组织公民行为比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在预测员工离职行为时的效应都要更强。这篇论文后来发表在JAP上面(Chen,Hui&Sego,1998).对员工离职问题更新的视角可能要数我在华盛顿大学的同事TomLee和TerenceMitchell的研究了。他们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孜孜不倦地钻研这个问题,在这个已经硕果累累的领域,重新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员工在进入公司之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产生离职的念头和行为?”他们的分析是,每个员工在进入公司时都有一定的期待,如果之后发生的一切都与期待接近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可能选择离开。但是假如之后发生的事件(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者别人身上)与他们原先的期待相距甚远的话,这些事件就会构成“shock”,对他们产生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下,员工可以选择应对的路径,其中一条就是离职。他们因此提出了有别于前人的“员工离职的展开模型”(unfoldingmodelofemployeeturnover),对不同类型的冲击和路径进行了分析(Lee,Mitchell,Wise&Fireman,1996;Mitchell&Lee,1999),并且进行实证研究对模型提出佐证。等到这部分研究告一段落后,他们从自己在华盛顿大学一待就是几十年的经历中得到灵感,进而从反面思考员工离职的现象,然后提出了另一个研究问题:“什么因素会影响一个员工‘从一而终’?”从这个问题出发,他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陷入”(jobembeddedness)概念(Mitchell&Lee,2001;Mitchelletal.,2001),然后进行实证研究展现这个概念对员工留任的重要作用,重新开启了一条研究路线,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因此,一个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我们加深理解管理中重要现象的意义上,而其新颖性则体现在它看待那个重要现象的视角之与众不同上。这与该问题有没有被前人研究过不存在直接的关系。2.1.2问题与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其实,一个重要又新颖的研究问题必须兼具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在这里,理论相关性指的是这个研究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现有的某些理论加以阐释,因此可以与现有的理论挂上钩。但同时现有理论又不能完全解答该问题,需要研究者通过研究提出更加合适的逻辑和答案。所以,该研究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拓展前人的理论,填补过去理论中的漏洞。这样的研究问题就具备了理论相关性。表现研究问题的理论相关性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回顾以往的文献(literature,review)。但是如何回顾文献来表现理论相关性和问题的新颖性对许多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我在阅读论文时经常发现的问题有几个。第一是回顾的文献过于陈旧,作者没有掌握该领域最新发表的研究成果,自以为自己的研究问题能够对现有理论做出贡献,其实别人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二是回顾的文献有偏差,只回顾支持自己假设的文献,而忽略那些得到了与自己的研究假设相反结论的文献,以便使自己的假设显得更有理有据。但是论文评审人一般都是该领域的专家,通常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第三是为了回顾文献而回顾文献,把所有有关该领域的文献都洋洋洒洒回顾一遍,虽然全面,但是与目前研究的问题有些并无直接的联系,让人看了不得要领。除此之外,同时用几个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来对目前的研究问题推论假设,而这几个理论之间又有互相矛盾之处,最后难以确定现在的研究结果究竟对什么理论做出了贡献。当然,文献回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艺术,既要全面平衡,又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既要表现现有理论对研究问题的指导作用,又要指出现有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是无论如何,通过文献回顾来建立研究问题的理论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与此同时,管理学期刊还非常看重研究问题的实践相关性。如果一个问题对管理实践没有任何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要在管理学期刊上发表就非常困难。但是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往往放在对研究结果的讨论部分,而不是作为“为什么要选择此研究问题”的最重要的依据。一般来说,只要能够把研究的结果在实际中的具体表现和使用方式清晰明确地阐述出来的话,实践相关性就可以成立了。2.2用什么方法发现好的研究问题?研究的问题可以来自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思考,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对社会现象的探究;也可能来自对文献的阅读,对新闻报道的反应,对传奇故事的追问;甚至可能来自与同事的闲聊,与学生的对话,或者别人的提问。我常常觉得作为一个管理研究者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而孜孜不倦地研究下去,并且在此过程中既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又同时得到社会的认可。当然,学者在确定研究问题上也有不同的路子。有的学者在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现象后,对该问题或现象穷追猛打,一研究就是几十年,不研究个水落石出誓不罢休。我将这一类发现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现象驱动法”。也有的学者对研究方法本身入迷,每当出现新的研究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时候,就会运用这些方法去研究不同的现象。我把这一类发现
本文标题:第2章 研究的起点:提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66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