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2章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
1第二章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初步完成马克思在完成两个转变的基础上,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创立。当然,全面创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青年时期的思想,只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环节。马克思在巴黎,特别是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对黑格尔进行了清算,但某些范畴的使用和观点的论述,还残存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从1845年《关干费尔巴哈的提纲》起,马克思开始了对费尔巴哈的清算,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这一清算的继承和完成。由清算黑格尔到清算费尔巴哈,由批判唯心主义的思辨哲学到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成熟。第一节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1.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缘由德国是具有哲学思维传统的民族,马克思是从接受德国古典哲学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的。但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促使他由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最初动因:1842年10月——1843年3月,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第一次遇到了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细分的讨论、关于摩塞尔地区酒农情况的公开的论战以及关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辩论,都是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学问题的最初动因。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从思想发展上说,马克思在理论上也感到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必要。1843年春,马克思退出《莱茵报》,在克罗茨纳赫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探讨了市民社会同国家和法的关系。马克思当时得出了一个结论:法律关系如同国家形式一样决定于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则应该求之于政治经济学。因此,马克思在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他的思想深化的必然结果。恩格斯的促进:恩格斯对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恩格斯研究经济学早于马克思。1844年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马克思同恩格斯开始通信联系。马克思对恩格斯的第一部经济著作非常赞赏,这显然成为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一个诱因。研究成果:大约是1844年3月,马克思在巴黎钻研英、法两国一些卓越学者的著作,开始研究经济学。他阅读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著作,并做了摘录笔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摘要》表明了马克思同恩格斯观点的一致性;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则是马克思的经济观点的最早的较完整的阐述。马克思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成果,除了巴黎摘录笔记外,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毫无疑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它既标志着马克思从《莱茵报》开始的两个转变的结束,又是创立包括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整体系的开端。它比《莱茵报》和《德法年鉴》的文章前进了一大步,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并在历史观和认识论方面都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但比《德意志意识形态》和以后其它著作来说又不完全成熟,还残留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2.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解剖对经济学的研究,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残存的《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步解剖。马克思研究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问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分配的三种主要形式,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研究过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学2上的分析。马克思在吸收他们的一些合理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工资:马克思的看法和亚当·斯密不同。马克思是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过度劳动造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这是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思想的最早论述。利润:在工资问题之后,马克思研究了资本的利润问题,深刻揭示了资本的本质。马克思说;“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权。”这说明马克思不是把资本简单看作物,而是接近于把资本看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赢利: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的赢利,通过分析赢利和资本的比例,探讨了最低赢利率和最高赢利率问题;通过对资本和资本家的分析,看到他们唯一的动机是追逐利润,肯定这些人的利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敌对的。马克思分析了竞争和资本积累的内在联系,看到了资本积累是必然规律,在竞争中,大资本对小资本具有优越性。更加深刻的是,马克思当时已经看到了竞争导致集中的趋向。这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看法是相似的。地租: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攫取利润的资本家和依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外,还有收取地租的土地所有者。马克思在分析地租时,着重指出了土地所有者农场主同农场工人利益的敌对性,也指出了由于竞争,一个土地所有者同另一个土地所有者利益的矛盾,并且揭示了在农业中,大地产的积累和大地产对小地产兼并以及由于竞争,资本家成为土地所有者,而一部分土地所有者同时成为工业家,最终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归于消灭。马克思还用辩证法的观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揭示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向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变的必然性。二、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论证马克思从1844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其意义不仅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且为已经开始探讨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提供了经济学的论证,从而为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论述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市民社会与国家、法的思想的深化1843年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关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思想。但是市民社会究竟是什么?马克思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回答。很显然,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哲学思辨来解决的。1844年在巴黎,马克思通过经济学的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上向前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他不仅把物质生产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把私有制的产生看成是以往全部生产发展的结果,而且提出物质生产决定国家和法以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试图对社会面貌作一个全面的考察。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前,例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已经提出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但更多地是从哲学上进行论证。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则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论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他通过对工资、利润、地租的分析,明确指出:“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归结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的经济关系”。2.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走向现实,决定性的一步同样,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也是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1842年在《莱茵报》,马克思第一次接触到关于共产主义的争论。当时他明确表示自己缺乏3研究,没有本事用一句空话来解决那些正由英、法两个民族在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当时持否定态度,但不是轻率地做出结论,认为对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不能根据肤浅的、片面的想象去批判,而只有在不断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作出正确评价。此后,马克思开始研究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1842年10月到1843年初,阅读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卡贝、德萨米、勒鲁、孔西得朗、蒲鲁东等人的著作。到1844年初,马克思自己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了人类解放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学说,这是马克思关于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是,由于当时马克思还没有研究经济学,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的论述,更多的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把整个人类解放理解为“人的完全恢复”,打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烙印。为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之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力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证共产主义,并对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批判。当然,在这个《手稿》中,费尔巴哈的影响仍然存在,在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学论证中,交织着人本主义的残余,表现了还没有完全成熟时期的特点。但重要的不是马克思在多大程度上仍然存在费尔巴哈的影响,而是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学说和经济学研究相结合所显示的方向:整个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必然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即在经济中,为自己既找到经验的基础,也找到理论的基础”。这种结合,在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方向,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3.抓住了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对立——私有制是基础又是根据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出发,抓住了无产者和有产者之间的对立。在没有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例如古罗马、土耳其等地方也可以出现无产者和有产者的对立,但这种形式的对立在古代奴隶制中处于从属地位,它表现为穷人与富人的对立。而马克思所分析的有产者和无产者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产生的,它表现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劳动者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但劳动却创造了资本,资本家不从事劳动,但资本却是劳动的凝结物并占有劳动。马克思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矛盾简单化的趋势。在工业中,中间等级不断分化;在农业中,土地所有者变为极普通的资本家,因而农业和工业一样,也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资本家和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无产者阶级。马克思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对立一达到极限,就必然成为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顶点、最高阶段和灭亡。”这表明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看成是无产者和资产者对立的基础,又是这种矛盾难以解决的根据。第二节马克思论异化劳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马克思从经济学转向哲学的巨大成果,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产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除了题为“异化劳动”的片断外一,从第一手稿的工资、利润、地租开始,到最后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批判改造,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这个问题。一、异化问题的由来——政治-哲学-经济异化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它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产物,与人相对立,反过来控制人,统治人。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物质生产领域、政治领域、精神领域都普遍存在,但人们对这种状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异化问题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作为社会政治问题提出来的。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和英国的启蒙学派,设想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平等的,人们根据“契约”所产生的国家,本来是用来保障人们的自由平等不受侵犯,结果走向反面,反而使自己变成国家的工具。他们看到了这种现象,但并没有从哲学高度来概括这种现象。真正把异化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作为主体和客体关系来论述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论述异化,主体是绝对观念,而客体是4绝对观念的外化。整个发展过程,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费尔巴哈在异化观发展上的一个功绩,就是他把异化的主体,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变为人,变为有血有肉的、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并用异化的理论来批判宗教。他反复论述,“人在宗教中将他自己的隐秘的本质对象化”,“宗教使人的本质跟人割离开来”,等等。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即把异化看成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脱离是从费尔巴哈开始的。其实,在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那些青年黑格尔派如鲍威尔、赫斯都
本文标题:第2章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开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69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