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实验小学家访活动方案
实验小学家访活动方案为了改进我校德育工作,密切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统一学校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根据教体局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特制定以下活动方案:一、活动目的通过家访,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环境,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宣传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倡导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营造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通过家访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服务意识,提高教师育人水平,树立教育优良形象。二、指导思想:以着力打造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和谐互动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为目标,形成对学生全方面了解,全员化管理,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畅通教育渠道,拓宽育人路子,建立密切、融洽、信赖的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各类学生健康和谐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的大幅攀升。一、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安海副组长:朱玉明成员:全体教师二、活动总体目标(一)按照学校的工作目标,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经常性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在家校的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二)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加强师德教育,弘扬教育优良传统,塑造教师良好形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做社区满意的教师,做社会满意的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家访要求1、每学年进行一次全员家访。2、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谈话中心。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品德等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3、家访过程中,要严格做到“四要四不得”:要全面通报学生在校情况;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和在家表现情况;要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方法;要做好家访情况记录。不得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不得随意把家长叫到学校进行责怪训斥;不得接受家长的宴请和赠礼;不得以电话联系等其他方式代替家访。了解掌握特殊家庭生(含贫困生、单亲生、农民工子女和城乡结合部家庭等)和行为偏差生(学困生和其他行为失范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4、家访时,谈话的态度要诚恳、耐心,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5、家访时要注意其家庭环境、家长心情、学生在场与否,酌情采取恰当的谈话方式。6、家访教师和家长应互相留下联系电话,及时通报双方各自情况。四、活动内容与形式1、家访内容:(1)家访时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及在家的思想状况与表现、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2)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与家长共商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措施、方法和手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观;(3)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要向家长介绍学校现状及班级工作的计划。(4)双向沟通家校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形式以及总结推荐其成功的经验,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5)协调学生与家长的关系;(6)征求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等。2、家访形式:(1)家访采取登门走访。可让要家访的学生带领,或坐学生车前往。(2)由班主任为本班所有的任课教师分配家访的学生。(3)行政干部分别参与本年级的学生家访。五、家访工作安排1、召开班主任会议,进行开展家访活动的动员。2、年级长:①成立年级家长委员。②负责做好年级家访工作的存档工作。③督促落实年级老师家访的情况。3、各班主任:①每学年制定家访计划。②落实家访教师和家访对象。4、全体教师:①做好家访记录(记录教师家访简要过程、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以及下步的随访建议,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②家访故事期末交(突显典型事例及家访体会)。5、每学年末召开一次家访工作体会、经验交流会或座谈会。六、总结1、每学年由各年级组收齐家访记录,上报德育处。。2、选取优秀家访工作体会编辑成册。3、对家访活动中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家访经验进行推广。七、考核每学年6月份前完成本学年的家访任务,并做好家访登记,上交家访材料到德育处。该项工作完成与否,将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入围条件。
本文标题:实验小学家访活动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9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