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电大12秋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
1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材料分析题复习(2012.12)1.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给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材料略)参考答案:(1)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2)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请根据以下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参考答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为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打下物质基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需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着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着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3.请根据以下材料(略)阐释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为什么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参考答案:(1)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见的经验主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2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2)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拥抱生机的源泉。要解决上述材料中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阅读下列材料(略),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辩证关系分析答案:根据材料内容看到我国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标准,是在实现社会公平,使百姓共享改革成果的集中表现,也是在贯彻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1)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提高效率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有可能实现分配的公平;(2)另一方面,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只有收入分配公平合理,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尽快增加物质财富。(3)效率优先,即公平应当服从效率。2、正确认识收入差距问题:(1)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发展的双刃剑,合理拉开差距可以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过大的差距则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2)所谓公平虽然包含着十分复杂的因素与方面,但在现在的中国,从社会整体来说,就是由于贫富分化造成的“不公平”所引起的公平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发生很大矛盾时优先公平,则肯定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如果在这个矛盾中选择效率,则会使经济得到增长,但不顾及公平问题最终也会反过来损害经济的增长。因此公平也必须围绕着效率来进行。高效率最终也是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平利益,因此也是“立足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足点。总之,“立足公平”要有长远思想,要看到效率极大提高后所获得的大公平,这样它才有深远意义。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总之,我们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从分就业,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5.关于“三农”问题(材料略)(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的比重?答案要点:(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36.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问题。材料(略)(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从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答案要点(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7.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材料(略):(1)结合本案例谈谈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参考答案:(1)含义:和谐社会一般意义上是指社会成员能实现各尽所能、各展所长,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能够良性互动,利益分配能够公正,社会能够实现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实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
本文标题:电大12秋邓小平理论期末考试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49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