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沙门菌耐药性现状分析的综述
沙门菌耐药性现状分析的综述摘要沙门菌(Salmonella)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最常见的致病菌,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和广泛使用,其耐药性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为了降低沙门菌对人类的危害,各国均加强了对沙门菌耐药性的监测力度,文中就沙门菌的耐药机制作一综述,并对国内近年来沙门氏菌耐药性监测报道进行总结,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控措施。关键词沙门菌;耐药性;污染;防控0引言在我国,沙门菌一直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而蛋、家禽和肉类产品则是沙门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具有严重危害和中等危害的食物传播性病原。长期以来,以治疗、预防疾病和促进畜禽生长为目的的抗生素滥用,导致沙门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强,这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耐药菌可直接或通过食物链间接感染人,并可通过食物链将相同抗药性转移给人体病原菌甚至益生菌。因此,耐药性沙门菌的出现及所呈现的上升趋势也成为了目前人们所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之一。本文将就沙门菌的耐药机制进行简要论述,并对国内部分地区的沙门菌耐药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分析。1沙门菌的耐药机制沙门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多样,但各种机制之间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共同作用发挥细菌的多重耐药功能。根据目前的研究报道,沙门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1药物外排作用药物外排作用是细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耐药机制,由药物外排泵所介导,可为细菌提供多重耐药功能,对于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药物外排泵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特殊膜转运蛋白,当细胞内药物浓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可激活调节基因增强药物外排泵系统组分蛋白的表达量,使得细菌细胞膜的外排能力增强,从而将细胞内的药物排出。药物外输系统引起的耐药性无药物特异性,但外排系统所作用的药物种类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已证实了沙门菌存在包括AcrAB、macAB等9种外排泵系统,它们的活动性与细菌的耐药水平均存在一定相关性。1.2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沙门菌可通过降低菌体外膜上的某些膜孔蛋白的表达量,使细胞菌对抗生素的通透性下降。该耐药机制可提供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但是对抗生素的特异性较差。多项研究已证实沙门菌膜孔蛋白和抗生素的耐药存在密切联系。1.3细菌对抗菌药物的酶解作用长期处于抗生素环境中的沙门菌会产生各种水解该类抗生素的酶。例如,在临床分离沙门菌中,其产生的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失去活性,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1.4改变药物作用的靶位点沙门菌可在抗生素压力下,通过改变抗菌药物结合位点或使得药物作用的靶基因发生突变,使得靶基因表达产物的空间构型与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抗菌药物失效或活性减弱。经典的例子是DNA旋转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Ⅳ(ParC和ParE)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沙门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1.5可移动元件介导的耐药性细菌中广泛存在可能含有耐药基因的可移动元件,如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它们可通过接合或转导作用在不同的细菌之间扩散,从而将多种耐药性传递给其他细菌。许多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的耐药基因具有传递性,它们通过可移动元件介导进行耐药性的转移,这也是沙门菌产生耐药的重要机制。2我国部分地区的沙门菌耐药性现状及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学者均对食源性沙门菌的耐药性进行了密切监测和研究。马孟根等研究了30株猪源性沙门菌对4大类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显示沙门菌耐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的比例分别为83.3%,60.0%和56.7%,说明现在不同地区的沙门菌均已经对四环素产生了高度耐药。王文侠等检测了2011年贵阳市猪肉中沙门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分离的56株沙门菌对氧氟沙星之外的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70%,其中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达100.0%;所有菌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其中七重耐药及以上的有47株,占总数的83.9%,九重耐药的占28.6%,十重耐药的占23.1%。周佳等对源自四川省动物性食品的沙门菌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76株沙门菌对25种抗生素(组合)共产生了66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达97.37%,主要对青霉素类、先锋唑啉、链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药物及黏菌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此外,王茂起等也先后对国内其他地区分离的食源性沙门菌进行了耐药性的研究。细菌的耐药性不仅与菌种特性有关,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样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抗生素使用中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与畜禽在养殖过程、疾病治疗过程长期使用抗生素有关,同时也反映出生鲜动物性食品中可能存在抗生素残留。对使用时间越久、使用范围越广、使用频率越高的抗生素,耐药性现象越普遍。目前,抗生素作为预防、治疗以及生长促进剂被广泛的用在蓄禽养殖业中,但这种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有利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甚至引起耐药沙门菌的暴发流行。潘志明等曾对我国部分地区1962年至1999年间分离的346株鸡白痢沙门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在近40年的时间里,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率明显增加,其中90年代分离的菌株仅七重耐药以上的达到83.7%。这提示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的大量或不合理给食源性动物使用抗菌剂,是造成耐药菌出现的重要因素。综合上述不同文献报道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各地的沙门菌耐药率存在较大差异,如对磺胺异噁唑、甲氧苄啶、庆大霉素等的报道,而且不同动物性食源沙门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总的来看,我国各地区的动物性食品源沙门菌多重耐药现象已较为严重,且耐药谱较广,尤其是对四环素等常用抗生素耐药非常明显,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对喹诺酮及头孢类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多重耐药性上升,需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必须加强食源性沙门菌的耐药性监测,为食品源沙门菌耐药性的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降低耐药菌株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根据各地对食品中污染的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的监测分析可知,沙门菌对食品的污染普遍存在,对肉类食品和水产品的污染尤为严重,而食品中沙门菌耐药菌株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沙门菌病的主要类型是急性肠胃炎,主要由食物中毒所致。人一旦食用被沙门菌耐药菌株污染的食品,较强耐药性的菌株将造成临床用药的困难,而且该耐药菌株可能将耐药基因转移给人体内其他常驻菌群,导致耐药性在细菌之间传播,甚至产生引起公共卫生系统日益忧虑的超级细菌。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疗耐药沙门菌感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应对目前沙门菌耐药性发展趋势的防控措施通过上述对沙门菌耐药性机制和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对沙门菌耐药发展的监控力度,并采取以下措施:3.1大力宣传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在督促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公众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使得全民共同参与治理抗生素滥用这一全球性难题,从而从根本上减少耐药株的大量产生。3.2加强抗生素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监管明确规定在饲料生产和养殖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剂量等使用规范。3.3建立抗生素敏感试验标准化检验方法为了更好地监测沙门菌的耐药情况,应建立抗生素敏感试验标准化检验方法已势在必行。对于细菌的耐药性监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建议的方法是琼脂扩散法。3.4建立人、畜及食品的抗生素应用的监控体系统一管理,制订相关法规。例如,美国于1996年成立了由疾病防治中心的国家感染疾病中心、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的兽药中心和17个州的公共卫生实验室之间合作组成的国家抗微生物药耐药监测系统。通过建立这类监控体系,我们能更好地对分离自动物和人的沙门菌及其他食源性肠道致病菌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时间、范围等)提供准确的资料。综上所述,我国沙门菌的耐药性现状已不容乐观,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加大对其监控和治理力度,及时发现人和动物中出现的耐药问题,为临床治疗(人或动物)及时提供有关信息,从而更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以降低耐药菌株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安全隐患。参考文献:王洁,邵海枫.肠杆菌科质粒介导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的研究马孟根,王红,余勇,等.猪源致病性沙门氏杆菌耐药基因的分析王文侠,谭艾娟,吕世明,等.贵阳市猪肉中沙门氏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周佳,刘书亮,侯小刚,等.四川省动物性食品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分析
本文标题:沙门菌耐药性现状分析的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17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