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以广州市为例赵亚玲摘要:本文针对广州市当前存在的交通问题,分析了产生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根据交通供需特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广州市为研究背景提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建议。关键字:交通对策科学发展观广州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生活的命脉,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拥有量快速增长,导致了交通需求与道路设施之间的尖锐矛盾。尤其是在我国大城市,常规公交萎缩、私家车和出租车迅猛发展,轨道交通刚刚起步,交通管理水平低下,这些因素都使得城市交通拥挤阻塞日益严重,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城市病之一,如果不及早采取新的思路和方法加以解决,它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很多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办法是多修道路、加强设施建设,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交通设施规划、轻管理政策研究,道路资源利用率不高,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互动不足等问题。交通问题的实质是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问题。单纯依靠修路的方法不但投资巨大,而且随着城市土地存量和城市空间资源的减少,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城市(特别是中心区)的交通问题根本思路是实现交通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在城市交通扩容的同时,对城市交通需求发展实行昀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以构成昀佳的交通方式,有效利用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资源,实现城市交通供需平衡,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安全、可靠、舒适、低污染的运行。1交通供需特征分析1.1交通需求特征交通需求是指出于各种目的的人和物在社会公共空间中以各种方式实现位移的要求,它具有以下特征:1)需求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由此产生了交通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产生了交通高负荷地区(如中心区,主要交通走廊)和非高负荷区。2)需求的差异性。出行目的的不同,需求的必要性和满足程度也不同。3)实现需求方式的变异性。各种交通方式在成本、速度、便利性、舒适性和自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需求者,在选择方式时,受到交通方式的可获得性和价格的约束,对于道路交通系统,各种交通方式的使用效率和成本效益的差别也很大。2.2交通供应特征交通供给指满足各种交通需求所进行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它具有如下特征:1)供给资源的约束性。交通供给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显然受到了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约束;所需的土地和空间更是受到严格约束的不可再生资源,供给不可能是无限的。2)供给的目的性。所有的供给都有需求对象。供给总量可以抑制或激发需求总量,某种方式的供给不足可以把该方式的需求转向给另外一种方式,相反也可以刺激该方式的潜在需求。3)供给的滞后性。新交通设施的供给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换句话说,交通的供给经常是滞后于交通需求。根据交通供给与需求的特点,需求是可以调节的,而供给是有限制的。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当在满足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途条件下,从需求产生的源头-土地利用以及交通方式、时空分布、交通管理等多方面制定出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对需求进行调控,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2广州市交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2.1交通现状从1998年以来,广州市城市建设共投入了610亿元,重点建设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弥补了原来的欠帐,建设了以内、外环和放射性道路为依托的主骨架路网和轨道交通一、二、三号线。供给能力的提高使城市交通有所改善。2004年末广州市机动车总保有量达到172.2万辆,其中小客车45.4万辆,比上年增加8.8万辆,增幅达24%。人均GDP为6500美圆,机动化交通需求增长迅速,小汽车进入家庭开始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道路交通方式正从摩托车时代向汽车发展逐步演变,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对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广州市中心区与周边地区之间12小时交通转换达到51万辆,比上年增长16%,其中外地车比例占了60%。市区主要干道交通量近三年的增长量超过20%,主要道路高峰小时的饱和度均超过0.8。中心区干道晚高峰平均速度从2001年25km/小时下降到17.3km/小时,多处地方出现经常性交通拥挤现象,道路交通形势不容乐观。2004年原八区公交汽电车7669辆,年客运量达到18.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出租车16025辆,客运量5.8亿人次、增长68%,地铁一、二号线37km,完成客运量1.64亿人次、增长41%。2.2存在问题及原因广州市目前存在的交通问题主要有:1)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加速发展导致了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交通供给。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交通设施建设,但仍不能达到交通设施供应能力与交通需求的基本平衡的目的。同时广州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两千年来在中心城区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格局和道路网络,也不宜进行大改大建。因此土地资源非常有限。2)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布局的扩展,造成出行距离增加,使得出行对机动化的依赖程度加大,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3)交通方式结构不尽合理,公交服务水平相对不高,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4)停车设施严重不足,非法停车严重,使得道路空间变得更为拥挤;5)交通管理的水平较低,部分交通设施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6)道路和地铁工程的施工影响了道路系统的正常运作;7)交通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上述交通问题的存在,造成了市区高峰期内车辆行驶速度缓慢,交通秩序混乱,交通堵塞严重,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需要,造成经济上巨大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代价。3解决广州城市交通问题的思路根据广州中心区道路资源的有限性和交通需求总量“居高不下”等特征,解决广州交通问题的思路是:以市中心区外围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中心区范围内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为原则,在适当进行交通设施改造和建设的同时,正确处理交通供需关系,对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并通过以有限的供应能力满足较大的交通需求,从而缓解广州城市交通拥挤,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促进与完善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互动反馈作用,使城市布局合理化,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控制城市交通需求的不合理增长。2)处理有限的城市空间与不同的道路交通设施之间的矛盾,实现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形成昀大效能的交通设施能力。3)有效的发展公共交通,并使个体交通尽可能转移到公共交通方式上来,并引导其它交通方式合理发展,构成城市昀佳交通模式。4)处理有限道路空间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的矛盾,克服滥用有限道路空间现象,实现道路交通设施昀充分、昀有效地得到利用。5)合理调节和控制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城市道路上机动车辆总量,避免低效利用有限道路空间。4有关管理措施及建议4.1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交通拥挤人口密集是交通拥挤的根源,城市布局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分布和主要集散中心。通过城市土地的合理规划与布局,将出行活动在空间上进行合理分布,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长距离出行。主要措施有:1)完善新、老城区配套,强化多中心、多组团建设。在开发建设新区的过程中,完善设施和配套,吸引人们前往定居和工作,从而减轻中心区人口就业密集的压力;2)综合系统地规划各地块区域的居住和就业等用地类型,减少跨区的长距离通勤出行,避免出行严重的潮汐现象;3)对交通敏感地区严格土地开发类型和用地强度控制,进行土地开发的交通影响评估,防止该地区交通继续恶化;4)停车场、客货运枢纽等重要交通集散点的合理选址。4.2引导交通方式,实现以人为本城市的用地规模,人口和就业规模确定以后,交通出行需求总量就基本上定下来了,交通方式结构成为道路上车辆交通需求量大小的决定性因素。1)公共交通(特别上大容量轨道交通)对有限的道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对解决因道路资源有限而产生的交通问题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综合交通政策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规划建设上确立公共交通优先安排的顺序,在资金投入、财政税收上确立对公共交通的倾斜政策,在道路通行权上确立公共交通的优先权限。2)对城市自行车采取因势利导、适当控制和积极治理的方针,在市中心区内积极建立自行车网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方式便捷、无污染等独特的特点,但在自行车行驶规范、停放车辆管理上进行有效引导。3)加强出租车发展政策研究,制定合理的票价率。4)加强对私人小汽车拥有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小汽车进入家庭已是必然趋势,对此建议加强小汽车进入家庭问题的研究,在车辆标准、车辆税、许可等方面早研究、早定法、早宣传、早实施,真正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的积极引导作用,使广州市私人小汽车发展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防止过快或畸形发展。5)严格限制广州市中心区摩托车的拥有和使用,严格执行停止摩托车上牌制度。6)重视人本交通空间的营建,充分考虑交通、景观、舒适、安全的要求,构造较大范围的园林化交通步行系统,为居民创造优雅的步行环境。实现“城在园中、路在园中、人在园中”的理想,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3调整时空分布,充分利用资源交通流量均分一般分为两类:一为时间均分,一为空间均分。1)采取错时上班、弹性工作制、夜间货运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削峰填谷,避开交通高峰和交通流量集中所造成的交通紧张。2)优化中心区单行道系统方案,根据道路功能分级、车流特点、道路条件,合理组织单向交通。3)实行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离;公共汽车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摩托车与其他机动车辆的交通分离等;使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4.4完善停车管理,动静态交通协调发展一个完善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应由完善的动态交通系统及静态交通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这两个子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构成交通系统不可分割的统一体。1)加强城市停车供应设施建设,强化中心区停车设施管理,限制路边停车。在相应次干道、支路上积极、合理地推行路边米表停车计费制度,取消主干道和交通负荷重的道路上路边停车现象。2)为消除在非法地区或路段乱停车的坏习惯,结合不同地段和规模的停车场现有停车能力有效利用特点,倡导停车场拥有者为半小时停车者免费提供停车。3)加强停车设施供应实时动态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为道路使用者及时提供动态的停车设施状况,减少或避免因找不到停车设施而产生路边乱停车或在道路上乱兜圈而产生的滥用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现象。4.5利用经济杠杆,减少交通出行消耗经济手段是交通需求管理的一个主要手段,它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出行时空消耗。1、根据区域道路容量及道路功能分级,采用先进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实行道路收费和停车收费,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城市道路上机动车辆总量的增长,有效地控制机动车辆对城市道路和静态交通设施造成的压力。2、车辆使用者支付的费用必须反映车辆使用的全部成本,利用价格调整车辆的使用,使城市交通的运行纳入良性的经济轨道。为保证这种措施的公平性,收取的费用应用于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特别是公共交通,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交通出行便利。4.6提倡物流集配,提高运输效率中心区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商业中心。具有货物交换量大、送货地点分散和货物品类繁多的特点,积极建立货物集配中心,统一车辆调配,协调中心区(特别是中心商业区)商业送货,既确保必要的商业正常运作,又减少送货车辆在中心区道路上的交通量。1)在建立相应物流统一集配运输中心的基础上,近期对中心区内各连锁店或超级市场的送(取)货,进行有效组织管理,使相同性质的货物、送货目的地基本一致的货物运输进行统一组织、车辆统一调配、统一运输;2)远期扩大货物集配对象与范围,利用外围建立的货运枢纽,通过物流统一集配运输中心的集中货物集配、车辆调度下,对进入中心区的所有货物进行有效配送。4.7发展智能交通,改善运作效益智能交通系统(ITS)是未来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城市交通问题的昀佳解决方案之一。广州未来将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依托IT技术的发展,使城市交通设施的使用更为均衡合理,居民出行更为便捷。通过建立智能的公交服务系统,实时交通信息和路线
本文标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