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三年级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三年级美术课堂教学反思小学新课标的美术教育,以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为结构。它说明了美术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然后,美素养的培养又需要以一系列的欣赏、创作(制作)、交流、评价等师与生、生生间的活动来承载和体现。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和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师都应该认真探究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尝试和肤浅的反思。一、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纸上得来终觉浅。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去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小学生的美术活动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发现自己身边发生的一系列美好的事,捕捉自己身边的一瞬即逝的美好风光。才能不断从生活中获得进行美术活动的丰富的创作素材。小学中段年级的学生,他们是从自己原有的思维形式: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向具象的相对理性的思维形式转变阶段的特有的思维形式,去观察事物和描绘事物的。要指导中段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意有序的美术活动,首先就得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提供给他们直观而美好的形象。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段年级的学生虽然比低年级学生更理性客观又不像高年级的学生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但他们的画画还正处于两者间的“转变”阶段,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中存在着更多的是不确定性,缺乏高年级学生对描绘对象的取舍和画面的安排能力,更缺乏对形的描绘能力,又失去了低年级学生的感性与率真。如果要他们画一幅完全由自己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左上角一个红太阳,附近是几朵均匀排列、大小一致、颜色一样的云彩,云彩下面是几只展翅飞翔的小鸟或蝴蝶,再下面就是房屋和排列均匀的花草和小白兔。不会去描绘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更不用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的了。正因为这样,就要我们对他们进行耐心地引导。但是美术的创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进行练习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虽然小学美术的培养重点是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但这里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理所当然地包含了画画这一基本技能。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很多时候都是有画面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美术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能因为创新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基本技法的指导。这就像走路,一个人连路也还不会走,又如何去奢谈跑步。美术创作也是一样。只有在掌握了基本技法后才能去进行创新(创作)。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我们只有让他们从物体的基本形状开始进行练习,从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基本形体的描绘开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形体的描绘。虽然不要求画得很标准,只要有一定的样子就可以了,但总不能连一点样子都没有吧。这样的知识,在浙美版的美术教科书中很多。这些内容都比较重视对物体的基本形体结构的描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不指导练习一些基本的形体结构,学生往往觉得不知道从何着手,不知道该怎样去画。因此只重视创新而忽视基本技法指导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体系。如果知道学生从认识和描绘基本形体结构开始,通过对基本形体结构的描绘,让他们知道原来无论是多么复杂的物体,都是有长方、圆形、三角形等基本形体构成的,画好这些基本形体对以后的画画有这么重要的关系,他们就会比较顺利地去完成作业了。我们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对学生的作业没有严格的要求。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经常有意无意地讲解一些有关基本形体的知识。让学生时刻注意对形体的描绘。并逐渐地有简单到复杂转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一定的最基本的技能知识。如在上《我们爱劳动》、《爷爷奶奶》、《我家的厨房》这些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人是由哪些形状组成的?头是什么形状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让学生知道人的身体是由圆形和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画人原来也不困难,也就乐意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来了。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往往是作品处于像与不像之间,完成后也不会再去做进一步的修改了。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尽量做到精讲少讲,让学生有最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教师要勤于巡视,看到能较好地表现作业要求的作品,及时表扬,同时把他的作业作为范例来讲解,引导学生观察这位学生是怎样来画的,让学生从身边的榜样中学习知识技能。指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业,不要怕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要让学生看到每一次修改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喜悦,学生不但不会降低学习积极性,反而会因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欣喜若狂,信心倍增,更乐于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另外,不要固定学生的创作(作业)时间。有很多情况学生可能不能在一节课里完成作业,可以给学生安排两节课或者更多的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绘画和自主创新能力。
本文标题:三年级美术课堂教学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27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