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播放一组地形图片,其中有喜马拉雅山、天山、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让学生分辨这些都是什么地形。靠着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能说对。这时老师提问,地形也就是地球表面的形态,这些形态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学生会说,是变化的。老师接着提问,是什么力量让地形不断变化的呢?进而引入今天的课题——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2.理解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4.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了解火山、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①。(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3.地形: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3)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5)地球上海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2)褶皱(3)断层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提示】不对。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以某种作用为主。2.什么是地貌类型?地质构造与地貌类型有哪些关系?【提示】地貌类型指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如平原、高原、盆地、山地等。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为构造地貌,如喜马拉雅山是褶皱构造形成的山地地貌。同一种地质构造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地表形态,如背斜可成山,也可成谷。读世界一大板块边界示意图(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回答1~2题。1.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A.甲、乙之间的裂谷、海洋B.甲、丙之间的海沟、海岭C.甲、丙之间的褶皱山脉、高原D.甲、丁之间的海沟、岛弧2.甲板块()。A.参与了地质循环B.漂浮在莫霍面上C.周边多地震活动,少岩浆活动D.以海岸线与其他板块分割【解析】第1题,结合板块形状可知,该板块为太平洋板块。根据各板块之间的运动状况可知,甲、乙、丙、丁分别属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欧亚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在它们之间可形成海沟、岛弧。第2题,板块是由岩石构成的,各种岩石都参与了地壳的物质循环;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在板块交界地带多地震和岩浆活动;板块之间以各种构造带(如海沟、造山带等)与其他板块分割。【答案】1.D2.A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3~4题。3.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D.自a向b由老到新4.图中长腰山是()。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解析】第3题,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a处岩层最老,故自a向b,岩层越来越新。第4题,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凹陷的,应为向斜构造,故此处是向斜成山。【答案】3.D4.B探究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互动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案】(1)图略。(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张裂。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伴随着板块之间的张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归纳总结]1.地壳的变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喷发等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2.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海洋或海岭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带附近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向上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东亚岛弧链、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常形成巨大的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探究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互动探究]当岩层因地壳运动受力而发生弯曲变形或断裂错位,岩石的这种变形或变位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读教材图2-14、图2-15、图2-16,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褶皱和断层的不同点。(2)图2-14和图2-15中的褶皱有几种形态?并简述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简述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4)读下图,分析图中甲、乙两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5)分析地垒和地堑的岩层形态的异同。并简述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6)如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答案】(1)褶皱是岩层受力发生的一系列的弯曲变形,而断层则是岩层发生断裂,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相对位移。(2)有两种形态:向上弯曲(背斜)和向下弯曲(向斜)。背斜处形成高山,向斜处形成谷地。(3)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从形态上去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例如:下图中A、C为背斜,而B、D为向斜。(4)甲处为背斜成谷,成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影响,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谷地。乙处为向斜成山,成因: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坚硬,不易受侵蚀形成山地。(5)相同点:岩层都发生断裂,且发生相对位移。不同点:地垒为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地堑为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侧岩块相对上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垒常形成断块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6)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断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断裂但无位移,则不是断层而仅为断裂。[归纳总结]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图示续表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如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读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1.四幅地质构造图中,属于褶皱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弯曲)为褶皱,位移(错动)为断层。【答案】D2.四幅地质构造图中,有向斜山、地堑景观的分别是()。A.①②B.②③C.③②D.④①【解析】图中②为地堑,③为向斜山(或背斜谷),④为地垒。【答案】C3.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运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的原理来自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用海绵、水、蜡烛加热分别模拟、、。(2)通过实验观察,两大板块是怎样运动的?板块交界处的空间如何变化?此边界属于哪种类型?(3)在两大板块交界处形成了哪种地貌?请举出地球表面的实际例子。【解析】此实验的目的是印证板块运动的原理。板块漂浮在软流层(岩浆)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的运动分为相对运动和背离运动,由于运动的方向不一样,边界处形成的地貌不同。该实验主要是模拟板块张裂(背离)运动的过程及形成的地貌类型。【答案】(1)板块岩浆地球内部热能的释放(2)两大板块做背离运动(板块张裂)。板块交界处的空间逐渐增大。此边界属于生长边界。(3)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答案】①板块运动②张裂③褶皱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地质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会占优势【解析】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地壳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为地质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答案】A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2~3题。2.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属于()。A.欧亚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解析】据图中信息判断,M位于印度洋板块。【答案】D3.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A.陆地区域边界B.板块生长边界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解析】从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该边界属于板块生长边界。【答案】B4.根据右图判断,华山的形成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山岩体相对于两侧上升,为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答案】C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我国东北某地的自然风光(甲)及在周边所拾得的与该景观形成直接相关的代表性岩石(乙)的图片。读图,回答5~6题。5.甲图景观是()。A.在火山口形成的天池B.溶洞塌陷形成的天坑C.地壳下陷形成的湖泊D.岩石崩塌形成的堰塞湖6.乙图岩石()。A.可能为石灰岩B.上升冷凝而成C.可能为变质岩D.具有层理结构【解析】第5题,结合甲图可知其为锥形山地景观,并有火山口发育,是在火山口形成的天池。第6题,图示岩石气孔密集,为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喷出岩。【答案】5.A6.B二、综合题7.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在野外考察过程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③处的地形属于山地。(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3)(双选)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A.渭河平原B.长江三峡C.吐鲁番盆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填代号)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解析】背斜的判断从岩层的形态上看,岩层是向上弯曲隆起的;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读图可知,②处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是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为背斜;背斜成谷现象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成为谷地;地垒所在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④处的地质构造为地堑,与它成因相似的有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在①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答案】(1)②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岩性脆弱易受侵蚀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块状(2)见下图:(3)AC(4
本文标题:河北省南宫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学案湘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253022 .html